“新基建”大幕拉開,首席AI架構師助力企業從製造到“智造”

“新基建”大幕拉開,首席AI架構師助力企業從製造到“智造”

“新基建”大幕拉開,首席AI架構師助力企業從製造到“智造”

文|吳俊宇

疫情襲來,數字化轉型浪潮進一步深入,“新基建”成為國家層面的規劃。

一批企業在倉皇失措中發現,自家商業價值體系以及技術架構極其鬆散。想要抵禦突如其來的風險,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很多企業缺乏架構師,尤其是缺乏成熟的架構師。

2019年3月,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在《認知型企業: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全面重塑企業》這篇報告中提到,“大多數企業尚未開發企業架構”。

報告認為,幾乎一半的企業領導者在接受調研時承認自家的“架構”在實際工作中的效果不盡人意。隨著越來越多的平臺將數字業務進行雜糅,企業再也不能憑藉毫無章法的架構,僥倖實現業務增長。

究竟什麼是架構師?如果去英文中尋找架構師這個詞的來源會發現,它被稱作“IT architect”,如果中文直譯就是“IT建築師”。

如果這樣去理解就會發現,架構師簡直是一家公司的業務、組織、產品、流程的設計者。他需要為企業的摩天大廈繪製草圖。

IT架構師需要為組織設計信息技術解決方案。他們擁有強大的業務和IT背景,可以設計軟件、硬件、網絡或任何能給業務帶來最佳結果的IT解決方案。

過去一年我在採訪多位在數字化轉型一線作戰的從業者後發現,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架構師正在成為科技公司中最具價值的一批人之一。四五年前曾經一度風光的產品經理在架構師面前逐漸顯得有些落寞。

以某些互聯網公司為例,架構師屬於T序列,是最技術的那批人。產品經理是P序列,相對來說,門檻會更低點。順理成章,架構師也變得更值錢。

更值得注意的是,優秀的架構師需要在CEO、CTO、CIO之間長袖善舞,用自己的技術領導力去影響決策層。

需要何種架構師

當前行業之中最缺乏的,其實是人工智能架構師,也就是AI架構師。

一個優秀的架構師究竟是怎樣的?

架構師需要上承業務,下接技術,對業務必須要有深入體感,對技術則是需要深度和廣度的涉獵。

這是個需要思路開闊,且敏感性強的崗位。一方面要鑽研諮詢報告,還要關心行業動態,瞭解技術趨勢和前沿探索,還得觀察哪些場景已落地實踐,哪些場景還在探討實踐,針對國內市場判斷哪些技術適合當下投入使用。在當下和未來之間不斷遊走。

架構師這個職位也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它分成了中臺架構師、技術架構師、業務架構師、基礎架構師、安全架構師、數據架構師、解決方案架構師等等。

企業的所有價值流程都在架構師的手中。每個架構師負責設計他所在業務線和中臺的技術、組織、管理流程。

對內,需要輔助組織領導者,影響到產品線和技術線的走勢。

對外,幫客戶諮詢定位公司業務流程,設計出完整的營銷、供應鏈和製造全流程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

架構師必須非常瞭解價值創造的流程,要讓價值能夠在體系之中得到最大化呈現。

  • 第一,價值創造流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節奏要快,停頓要少。
  • 第二,價值創造流程是一個增值的過程,各環節需找到增值的理由和依據。
  • 第三,價值創造流程是一個企業內外部各種活動、環節相互協同的過程,需要順暢連接和精準配合。

這要求架構師是一群最聰明的人。他們具備極強的知識體系結構化能力。

在開展一項業務之前,他們必須要想到用戶體系、賬戶體系、營銷體系、安全體系、支撐體系乃至產品體系,諸多體系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對業務流程和價值鏈條展開設計。

當然,水平最高的還是總架構師。在總架構師的手中,要設計出企業的“骨架”,這個“骨架”包含技術架構、組織架構、管理架構。

可以說,最頂尖的架構師,往往是懂管理、懂組織、懂技術、懂實操的一群人。

好的架構師還需要技術敏感、視野開闊、還能教學相長,在日常評估、指導、支持、培訓工程師,和工程師之間展開技術交流。甚至還得保持一定的激情,在工程師技術討論到高潮時,得有自己想親手操作的興奮感。

企業技術架構、商業流程、組織架構的設計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藝術和美學,它能夠展現出個人思考——他需要征服CEO、CTO、CIO。

以至於曾有一位在數字化轉型前沿深耕的企業領導人曾對我說,“我們公司就像是蘋果,是一家設計驅動型的公司。”

優秀是怎樣煉成

翻開Boss直聘第一頁,會發現架構師往往月薪在30-50K之間,而且要求有5-10年工作經歷。這個時間門檻比產品經理往往要高得多。

“新基建”大幕拉開,首席AI架構師助力企業從製造到“智造”

這也決定了這是一群經驗極其豐富的職場老人。

其實在互聯網公司,我們時常可以看到35歲甚至超過40歲的架構師。他們其中一些人來自傳統ICT企業,對企業IT架構和信息系統有著非常深的理解,經驗極其豐富。

過去往往談互聯網公司就提35歲中年危機,但隨著數字化轉型深入,似乎中年危機這個問題在隨著時間問題一點點被抹掉。

一個好的架構師的成長其實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需要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

對技術、工程、業務、數據,包括一些軟技能,包括一些硬技能都需要感興趣。過去一位年過40歲的金融架構師曾對我提到過一句話,他在大學時受《知識需要管理》這本書影響極大,於是從此開始對自身的知識進行結構化,分門別類。

“新基建”大幕拉開,首席AI架構師助力企業從製造到“智造”

管理知識的原因很簡單,它是學習、保存、使用甚至是共享和創造的過程。

人的知識結構其實往往是樹狀的,圍繞著一根主軸一直往下延展出幾條幹線,再圍繞幹線生出支線,支線上還會繼續有小支線。知識體系觸類旁通,一點點產生自己的知識經驗。

尤其是總架構師要帶其他業務線架構師,其他業務線架構師還要帶工程師。在這個體系內,自己的知識、經驗都需要傳授給其他人。

經過5-10年系統化、體系化整理過的知識開放給同事,往往會給其他架構師、工程師的培養帶來極大的幫助。它可以避免老師傅帶徒弟式過於傳統的傳幫帶模式,形成現代化、工業化的知識經驗傳授體系。

另一方面,還需要跨行業的交流和探討。

通過這種方式和其他架構師進行對比,尋找自己的座標系,瞭解自身的技術深度、視野範圍。不同領域的架構師在一起進行業務探討時,往往容易發現自己的差距。架構師們湊在一起,在相互探討過後,也容易找到自己的知識盲區、性格弱點、做事風格。

去年1月,百度聯合“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立黃埔學院,旨在為各行各業培養理論、技術、應用三位一體的“首席 AI 架構師”。這其實就是在創造這種交流探討的氛圍。

黃埔學院在2019年開展了兩期學員的集中培訓與研修,為能源、製造、通信、醫療、金融等十餘個行業培養輸送了70位能夠操刀複雜場景下AI應用落地的技術領軍人才,可謂培養“首席AI架構師”的“硬核科技圈”。

黃埔學院第三期目前正在學員招募中,此期還增設了線上預科班,由百度AI技術體系的高工們直播授課,分享各個垂直且複雜的場景下,AI落地的先進技術和實踐案例。

如果去看已發佈的課程主題會發現,它們和當下各個企業所關心的問題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 交通樞紐高密人流下的防疫篩查解決方案
  • 十行Python代碼高效完成深度學習POC
  • 毫米級智能質檢幫助製造業按下快進鍵
  • 無人巡檢在多個行業的落地應用
  • 智能對話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快速應用
  • 基於時空大數據的深度學習疫情預測
  • 助力新冠防疫研究的LinearFold算法解密

這些技術經驗、產品經驗、落地經驗往往也是很多企業當前所煩惱的問題。剛剛結束的第一節直播課,大家就對一週落地清河高鐵站的AI多人測溫系統展開了深入的交流,端側模型小型化技術為學員們帶來了新的思路。

實際上,很多面臨數字化轉型的傳統企業,尤其是在面臨疫情衝擊時,往往一頭懵。需要討論、反覆思考,一邊碰數據,一邊碰業務,一邊碰需求。這個過程非常長,而且往往需要有專業的AI架構師們做指導。

這也是黃埔學院會誕生的原因之一。

在架構師們雲集的地方看領先企業究竟是如何做的,並且形成架構師們之間的探討氛圍,往往會給自己帶來靈感,也會帶來業務的突破。

要知道,在國外甚至有一個名為computerscience的網站,專門是為架構師們尋找到適合自身專業技術提升的窗口。

“新基建”大幕拉開,首席AI架構師助力企業從製造到“智造”

這家網站會鏈接到各個高校、組織,為架構師們提供最適合的認證在線學院。在線學位課程與架構師們感興趣的領域也相匹配。

國內需要自己有心去找這些學習資源,頭部互聯網公司組織的架構師交流學院,往往是最佳深造場所。

技術也要領導力

百度黃埔學院也是為“首席AI架構師”們培育技術領導力的地方。

在當下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企業“首席AI架構師”絕對不可少,“首席AI架構師”的領導力和說服力更是不可少。原因很簡單。

AI已經是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充分必要條件,傳統CIO首席信息官可能對AI技術並沒有足夠的瞭解,傳統CTO首席技術官則是對企業組織架構可能有所忽略,首席AI架構師往往可能是串聯CIO和CTO的橋樑,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往往會起到推動作用。

企業數字化轉型往往意味著價值流程的全面再造,企業業務、組織、產品、流程摩天大廈往往需要全面設計,這種設計過程中不可避免需要“首席AI架構師”參與其中。

尤其是這兩年來大量傳統企業開始學習互聯網公司走向數字化轉型,他們尤其是需要“首席AI架構師”參與其中。互聯網公司轉型產業智能化,往往也需要在自家對外賦能業務線上加入“首席AI架構師”這樣一個崗位。

“首席AI架構師”成為技術團隊的領導者,必須在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有所長。技術方面,要以CTO為榜樣;管理方面,則應該像CEO一樣思考。

具體來講,要成為技術團隊的領導者,要具備多項綜合性的能力。

國內外的技術領導風格其實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國,每個公司的技術副總裁、CTO和高級架構師都很注意影響力,經常看到,當公司內部有技術分享的時候,有很多人主動去講,都儘可能展現自己在技術或者管理方面的長項。

一個工程師、技術主管、CTO或者架構師,如果有了這種技術領導力,當他跟同事一起討論問題或者一起協調問題的時候,大家往往會主動傾向於他,“他說的事情一定不會假”,言談中總會自帶這種效果。

另外還可以經常參加業界的分享,做各種技術委員會的委員,包括出書、參加各種活動。其實這也是給自己的職業發展鋪一條路,所以塑造影響力不僅僅為了企業,也有利於個人職業發展。

黃埔學院無疑是在為這種技術氛圍創造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