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豔:AI+ 時代中小企業該如何突圍

刘艳:AI+ 时代中小企业该如何突围

劉豔 青年學者,知名財經評論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

AI,人工智能,終於從實驗室走進了大眾的視野。2016年,谷歌所收購的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能AlphaGo贏得了與世界圍棋冠軍的比賽,社會對於人工智能的熱情被重新點燃,並且持續升溫。而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除了共享經濟繼續扛起“互聯網+”的大旗成為最熱投資領域之外,異常火熱的人工智能也正在成為各大巨頭企業爭相搶佔的戰略佈局。AI+科技創新應用想象空間巨大,投資追捧的不是AI技術的高大上,而是看中了AI後面的那個加號,技術隨時有可能被超越,但是由AI+衍生出來的商業生態再造對各大企業都充滿了先入為主獲得市場壟斷地位的誘惑,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在醫療、金融、物流等傳統行業的不同領域有所應用。人工智能將重構所有產業,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大膽的猜想,而是正在發生的客觀現實。

重視國內本土資源整合,利用併購合作與世界同步。與之前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情況有所不同,這次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在國家戰略的支持下正在成為全球焦點,再加上中國獨角獸級別企業的海外影響力逐漸增強,中國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雄心正在付諸於實際行動。僅2017年上半年,中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就達到了592家,2017年全年發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公司融資事件約150起。其中,動輒幾億美元的大手筆融資並不罕見。中國既有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方面的優秀人才,也有最具規模的投資潛力,在進一步發展人工智能方面中國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人才競爭、資金競爭、數據競爭,這是AI+時代繞不過去的三大門檻和資源基礎。而在這次全球人工智能競爭版圖中,中國毫無疑問已經在這三個方面儲備了紮實基礎,不管是各大巨頭企業重金搶收海歸人才還是國家政策資金加上海量民間資本,都佔有較大優勢。最值得期待的是中國的市場數據優勢,中國擁有巨大的數據供應,這是人工智能應用的命脈。這是中國市場無可替代的特產,傳統發達國家技術硬件和管理系統研發水平依然處於領先地位,但是難以突破人口消費數據的大數據採集瓶頸。因此,中國的企業要自信,應首先用好本國的優勢資源,在這個前提下再放眼全球採取併購和市場技術合作等方式,做到與世界同步。然後,創造引領全球行業的機遇。規模和壟斷對於中小企業來講雖然短期內遙不可及,但是要生存和發展是永恆的主題。

企業務實經營是任何技術都無法取代的,關鍵是AI+的思考方式。以人工智能領銜的新工業革命是不可逆的發展趨勢,即使是已經具備強經營管控能力的標杆企業也只能是適應並接受,畢竟傳統人工模式下的管理在成本和產出增效等方面幾乎接近於極限,可突破的空間已非常有限。採取人工智能方式是進一步提高生產分配效率的提升途徑,例如物流倉儲領域的管理在應用人工智能管理後的效率提升最為明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規律之一就是效率的不斷提升。而作為企業來講,無論規模大小都不應該把精力都糾結在人工智能是不是要消滅人工這類即使得到答案也不會增進企業效益的問題;其實,人工智能的前提恰恰是“人工”,讓機器用人的思維思考是人工智能的定義邏輯起點,而不是替代人類。就像當年火車的發明是否會替代馬車的討論一樣,火車的出現並沒有讓馬車伕失業,而是把更多的馬車伕培養成了汽車司機。新的產業才會帶動新的產業人才升級,所以,傳統人工生產能力升級是人工智能帶來的另一個社會正效益。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有一點要堅信:那就是,不管外部技術環境如何變化,沒有任何技術的創新能夠替代企業經營的“人工力量”,在管理上多動腦子,適應AI+時代需求的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思維方式,技術倒逼管理改革將成為未來數年最普遍的現象。

人工智能的重新崛起顯然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變革成果,這次的市場基礎要更為牢固。與此同時,科技巨頭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獨當一面的地位已日益凸顯,中國BAT三巨頭,外加谷歌、Facebook、微軟和亞馬遜,以及任何一個科技巨頭,都是掌握下一場工業革命的關鍵。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小企業就完全喪失了發展機會,畢竟並沒有天生的“巨頭企業”。

對於中國企業來講,立足於國內的優勢資源,利用海外併購的合作槓桿裡外結合才有機會獲利。在AI+時代,擺在中小企業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努力成為豪門企業,要麼服務於豪門企業。兩者從本質上並沒有孰高孰低,都是企業價值的直接體現。對於正在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行業來講,儘管行情火熱,但是論及泡沫還為時尚早,相反,這個行業的春天才剛剛開始。全方位且深度融合的產業社會化特點正是信息時代新經濟的核心特徵。所以,在AI+時代,競爭對手成為合作盟友將不再是新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把蛋糕做得更大,這不僅是英明企業的主動選擇,也同樣會是重構後的行業企業別無他選的抉擇。(文/ 劉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