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为何把用了400年的紫禁城改名叫故宫?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先后曾有二十四个皇帝居住在这里,统治中国491之久。那清朝灭亡后,为何民国政府把用了491年的名称改为故宫呢?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为何把用了400年的紫禁城改名叫故宫?

故宫

紫禁城的含义

皇家喜爱用“紫”字

在古代,帝王住的宫廷称为“紫庭”、“紫宫”、“紫极”、“紫霄”等,帝都的道路称“紫陌”,皇帝的诏书称“紫浩”、“紫书”,皇帝的车辇称“紫驮”,皇帝的衣服称“紫衣”。

原来“紫”字指的是紫微星垣。天上恒星有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位居中央,太微垣和天市垣陪设两旁。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皇住在天宫里,天宫当然应该在中央。而紫微星垣以居于中央的位置,成了古人心目中天宫之所在。因此,天宫又叫紫微宫。人间的皇帝,自称“天子”,“天子居当中,清慎官员四海分”,于是人们就以紫微星垣代称皇帝了。这样一来,皇帝便与“紫”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紫禁城”也是由此而来。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为何把用了400年的紫禁城改名叫故宫?

紫微星垣

“禁”是皇帝的特权

“禁”就是禁止的意思。皇帝的宫殿,自然要有别于官员与百姓,居于城市中间,而且其余建筑不得高于皇帝的宫殿。还有宽河护着,高墙围着,不准进去,不得靠近,连正视也不得,可望而不可及,这样才能彰显皇帝的威严。

明王朝的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地方。因此,明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为何把用了400年的紫禁城改名叫故宫?

故宫博物院

国民政府为何改为故宫呢?

辛亥革命是以一场中国社会各种反满势力,包括原属统治阶级中的汉族官绅和军人的运动所组成的,以推翻满清贵族极少数人的狭隘专制为目标,是要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皇宫和皇室收藏都是专制皇权的象征,紫禁城乃皇家禁地,普通民众无故闯入都将被处以重刑。历代皇宫内府所藏的珍宝乃国之重宝,像鼎、像传国玺一样,是政权的象征,有受命于天之意,普通人更是无 缘得见。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为何把用了400年的紫禁城改名叫故宫?

故宫博物院

将皇宫和皇室收藏没收建立公共博物馆则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强有力的打击和摧毁。另一方面,这也是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与精神的彰显。博物馆的公共性与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是一致的。

而“紫禁城”名称是封建社会皇帝为了彰显自己地位而选取的名称,民国政府对清政府非常的痛恨,“紫禁城”对于新政府而言,象征的是旧时代。所以在1925年,民国政府设立故宫博物院。“故宫”这个名称,也是代表着中国到了新时代,封建社会已经成为过去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