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导语:禅让,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名词。“禅”,意思是在祖宗面前推荐,而“让”则是将君王之位让出。

我国古代的几位上古贤王,如尧去世前让贤于舜,而舜后来又传位大禹,他们皆是以禅让的方式,将帝位传给继任者的。

只不过,大禹没有继续实行禅让,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开始了“禹传子、家天下”的历史进程。

经过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在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也是以“父死子继”的方式进行权力交接,汉朝建立,依然如此。

“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秦始皇

西汉末年,王莽先是“加九锡”,然后“复活”了古代的禅让制,接受了汉皇的禅让,建立了新朝。但是,因为王莽代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他所建立的新朝很短命,通常被视为“假冒伪劣”,不被正统所接纳。

所以,通常认为,东汉末年的一对父子,才是真正“复活”了禅让制,并创新了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人。他们就是曹操与曹丕。经过他们两代人的努力,“禅让”重新成为我国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种常见形式,后来的西晋、刘宋、南齐、北齐、南梁、南陈、隋、后梁、北周、北宋等一大批王朝无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与前朝的权力交接。

“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曹操

那么,曹操与曹丕当年是如何一步一步“名正言顺”的走完禅让之路的呢?


一、加九锡

刚才我们提到了上古时期,“尧让贤于舜”、“舜让贤于禹”的故事。

古人做事,讲求顺天命、合法理、得人心,特别是当皇帝这种大事,更是草率不得。

尧、舜是古代贤王的代名词,因此,他们“禅让”的光辉事迹也就成为了王莽、曹操等后世权臣改朝换代的“理论基础”。

为了让“禅让”看更加名正言顺,有理有据,在夺取皇位之前,权臣们往往还要还要经过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加九锡”。

1、什么是九锡

所谓的“九锡”,就是古代天子赐给有德诸侯的九种物品,

由此而举行的典礼,称之为“九锡礼”。这里的“锡”通“赐”,就是赠与的意思。

九锡到底是哪九种物品呢?《汉书》中说:

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斧钺

其中的“朱户”,指的是朱红色的大门,“纳陛”是登殿时特凿的台阶,“秬鬯”是古代以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

从内容上看,九锡几乎是衣食住行无所不包,是古代天子赐给大臣的最高规格赏赐。尽管物品名称、数量在不同文献记载中稍有不同,但大体类似。

有史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加九锡”的人是王莽。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西汉朝中大臣以及贵族等900多人,联名奏请皇帝,请求赐王莽九锡。

同年,汉朝廷以“普天之下,惟公是赖”的名义,赐予王莽九锡之礼:除了上面提到的乐器没有之外,汉廷送给了王莽的礼物多达十三种,已经超过了上面那些规制。(《汉书·王莽列传》)

而三年以后,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接受禅让,改国号为新,开了受“九锡”后当皇帝的先河。

“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王莽

2、曹操如何加“九锡”?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面临的形势一片大好。一方面,曹操先前已经击败了马超、韩遂,彻底统一了北方,扫除了一切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汉献帝赋予了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三国志·武帝纪》)的特权,位极人臣,大权独揽。

这时,曹操的心腹大臣、谏议大夫董昭向他建议晋公爵、赐九锡。“昭与列候诸将议,以丞相(曹操)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鄣殊勋。”(《《三国志·荀或传》》)

没想到这时荀彧却站出来反对,于是,曹操将荀彧调离许昌,而荀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后汉书·荀彧传》)

“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荀彧与曹操剧照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受封“魏公”,还接到了以汉献帝名义颁发的《九锡文》。

《九锡文》罗列了曹操先前剿黄巾,平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的光辉业绩,说他是“功高于伊(伊尹)、周(周公)”。伊尹辅助商汤灭夏,周公摄政建周礼,说曹操功绩高于二人,这等于是把曹操捧上了天去。

《九锡文》又说:“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

这是允许曹操称魏公,并以十郡之地建国,既突破了汉朝封地不多于一郡的古制,也赋予曹操足以颠覆整个东汉王朝的国土、人口。

接着《九锡文》又详细列举了“赐九锡”的详细物品清单,如:

“锡君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是用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锡君虎贲之士三百人......是用锡君鈇钺各一......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九锡文》最后,还赋予曹操一项特殊权力,即“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

“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曹操剧照

汉朝初年,刘邦赋予了诸侯国非常大的自由,各国的官制与朝廷几乎一模一样,因此才导致了后来诸侯国尾大不掉,才有了后来的削藩。

但是,这里汉献帝却赋予了曹操如汉朝初年诸侯王一样的权力,可以在自己的封国里设置百官。

通过建魏国、赐九锡,曹操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于汉王朝的魏国,《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书》说:“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曹操手下诸将都是魏官,唯独夏侯惇是汉官,所以他上表奏请不想做汉官。

这说明,当时的东汉朝廷即将成为一副被遗弃的空架子。而曹操在象征性的“三辞”之后,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汉献帝的九锡之赐。

古人常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九锡之赐中的车马、衣服、乐器、斧钺、朱户、秬鬯等无不与礼仪、祭祀和军事有关,曹操获得了九锡,相当于掌握了“国之大事”,可以以皇帝之名行祭祀和讨逆之事。

“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曹操


二、禅让制

1、上古时期的禅让制

在尧舜禹的时代,由于处理部落之间摩擦和战争的需要,像尧舜这种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就被推举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一方面,他们负责处理联盟内部的争端,有效遏制了战争的出现;另一方面,妥善协调联盟内部的关系,也有利于整个联盟的生存和发展。

这些联盟首领的继任者,通常由自下而上的民主推选,和自上而下的主动让贤相结合,最终产生。

这种继承方式,既能防止部落之间为了争夺首领之位而发生内斗,也避免了由于联盟首领缺失而可能带来的外部威胁。这就是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也随之产生,“父传子、家天下”的局面必然会出现,世袭制也就必然会取代禅让制。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出于对周代礼制和崇高品德的向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特别推崇尧舜。

孔子曾经有一句话“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在他看来,像舜这样的上古先王行禅让之事,是一种莫大的美德,与后世君王为了争权夺利而互相征伐厮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孟子对尧舜禅让之事更是推崇,他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下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

在孟子看来,即便是如孔子这样的大德之人,没有天子的推荐也不能拥有天下,即便有天子的推荐,还得取得天意的认可。

“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孔子

2、曹丕如何接受禅位?

西汉时期,劝说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曾经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

曹操在加封魏公、受九锡以后,又加封魏王,但终身未敢踏出称帝这一步,实际上他也是害怕被人说成是谋逆篡位,像王莽一样留下千古恶名,所以,他才说: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很显然,他把代汉这副担子,交到了自己的儿子曹丕手中了。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后,就要马上为自己称帝寻找“天意”上的支持:

(1)五德终始说。

这是一种盛行于秦汉时期的王朝更迭理论,由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提出。他认为,古代王朝像是“土、木、金、火、水”五行一样,存在着相生相克、周而复始的关系。

曹魏当时有一个名叫苏林的大臣,他如此解释汉与魏的关系:“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三国志·文帝纪》)

苏林认为,按照五德终始说,舜接替尧是“火生土”,而魏的祖先颛顼也是舜的先祖,因此魏也应是“土德”。而汉是“火德”,魏代替汉,正好符合“火生土”。

“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曹操剧照

(2)代汉者当涂高。

“代汉者,当涂高也”是两汉时期流传甚广的一句谶语,意思是汉朝气数已尽时,代汉者就是“当涂高”

但是,虽然“当涂高”这几个字很简单,但解释起来却千差万别,在历史上很有争议。袁术称帝时,就是把自己的名字“术”和“公路”解释为了与“涂”字吻合,从而给自己称帝找到合天命的依据。

而此时又有人拿“魏”字来解释这三个字:“谶曰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三国志·文帝纪》)

经过这样的“强行解释”,虽然曹丕多次表示“不能接受”,但客观上,“以魏代汉实乃天意”已经成为当时的舆论导向。

“加九锡”和“禅让制”:曹操父子对封建王朝权力交接过程的创新

禅让

公元220年,汉献帝下达了禅位的诏书,而曹丕像自己的老爸曹操一样,“三辞”之后,最终坦然接受。

他筑起祭坛,升坛祭天,然后改元“黄初”,改正朔,易服色。

曹丕从继承魏王开始,到最后称帝,一共花了10个月的时间,中间汉献帝4次表示禅位,而群臣更是数十次上表劝进。在完成禅让仪式以后,曹丕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氏春秋》)

由此,经过曹操“加九锡”和曹丕“受禅让”,曹魏终于完成了以魏代汉之旅。


结语:由于王莽的新朝不被正统所承认,因此,曹操父子成为了古代封建王朝实行禅让制的始作俑者。在后来的历史中,权臣封公封王、赐九锡、登上皇位,这样的程序和“套路”,俨然成为了历代禅让的惯例。

参考资料:《论语》、《孟子》、《春秋繁露》、《汉书》、《九锡文》、《魏书》、《三国志》、《魏氏春秋》、《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