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导读:中国原始社会的末期,传说中的的三皇五帝时代,他们的帝位都是通过和谐协商的方式禅让给贤者的吗?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帝位禅让制

一、原始社会真的讲民主吗?

原始社会当然是讲民主的,因为当时的人口少,资源有限,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被迫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加上人们的思想相对来讲比较纯朴。所以原始社会确实具有民主化的倾向。

特别是中华民族本身就具有仁和礼的传统,而仁和礼本身就是民主的前提条件。

“在道德方面是尊重仁德,谋求家庭和社会和谐;在认知方面以儒家传统为中心,形成个体和集体的人生观;在宗教方面尊重祖先崇拜。”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虽然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还没有形成儒学文化,但是当时的社会学思想已经表现出仁德与和谐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原始社会的末期:从图中可以看出部落成员之间的分工和仁爱

大约在170万年前中国最早的原始人就已经开始在华夏大地活动了,那时他们没有文字,口头语言也极其简单。他们起初还不懂得农耕生产方式,基本的生活和动物区别不大。他们经常和动物争食,为了防备动物的侵犯,他们以家族为单位居住在洞穴中,以集体的力量和凶猛的动物抗衡。

在一个很长的阶段里,他们还谈不上建立社区、部落、国家或社会,更没有叙述他们文化发展的书面文字。中国最早的原始人开始于170万年前(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考古发现),我们把他们称为元谋人。除此,还发现了69万年前的北京人和60-80万年前的篮田人等。

在他们的遗迹发现,元谋人能够使用石制工具,北京人还能使用骨角器。他们已经懂得用火。北京人以狩猎为生,也经常采集野菜野果和嫩树叶为食,或者捕食鸟、蛙、蛇等动物。从170万年前开始直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之前是中国的原始社会。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猪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凡希。”孟轲《孟子·尽心》

虞舜(约公元前2230-前2135)在执政之前住在深山野谷的时候,树木岩石是他的邻居,野猪野鹿是他的游伴。他和其他深山中居住的野人没有两样。这就看出,即使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其生产水平还是极其低下的,人口也是稀少的。夏朝时的总人口大约有240-270万,从这可以推算在尧舜时代的总人口也只有夏朝时的二分之一左右,约130-140万。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元谋人的模拟图

本文所指的中国原始社会后期是历史中所说的三皇五帝时代。三皇五帝只是历史的传说,没有精准的文字记载,特别是三皇时代无从查考,所有关于三皇的文字都来源于传说。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世界各民族的远古历史大多是传说。我们不能认为传说就是不真实的,我们只能说传说是还没有经过证实或者无法证实的历史。

三皇一般指隧人氏、伏羲、神农。也有人说是女娲、伏羲和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这里的三皇五帝当然不是历史中真实的皇和帝,他们是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后人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敬仰而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从传说来看,三皇时代的社会是没有严密社会结构,他们只是分散群居,人们过着和野兽区别不大的生活,生吃动植物。他们当中有一个人(象征性的),发现了钻木取火,他就教大家如何熟食,这就是隧人氏带来的火文明。

当时人们最怕的还是比他们强大的野兽,因为他们斗不过野兽。原始人当中出了一个伏羲,他发明了用绳编网,利用陷阱捕捉野兽,这件事使古人懂得如何降伏野兽。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神农,他发现茶叶,并且尝百草,用草药为人治病。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神农

<strong>三皇可能都不是纯个人的行为,而是众人的合作,不过在历史中就用三个人标志着古人的文明进程。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制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尚书序》

这就看出三皇时代着重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之间的关系。<strong>到了五帝时代,就注意到如何治理天下的普遍道理。如果说三皇在物质方面开始并促进古人的文明之路,那么五帝就在精神方面创造了古人文明并且突出了远古的民主特点。

在中国原始社会的后期出现了部落的群体社会,而黄帝就是当时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五帝中,关于黄帝、尧、舜在许多古籍都有记载和叙述。我们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就把黄帝作为我们的先祖。颛顼和帝喾都是黄帝的后代。黄帝即公孙轩辕(约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一个伟大人物,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司马迁《史记》

<strong>这里就表现出他的仁爱思想。所谓修德,就是他开始运用仁德治理天下,他教导百姓播种五谷,主张养性爱民,以仁德服天下。这些都说明黄帝开始的民主的传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毕而乱之首也。’”庄子

<strong>庄子的这段话语就表明了黄帝的仁爱思想,仁爱思想本身就具有民主的特点。庄子认为一国之君应该实行无言的教育。道不可能依靠言语而获得,德不可能依靠谈话而达到。而仁是可以有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的,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之间的虚伪。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黄帝

究竟黄帝讲没有讲过上述的话,今天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庄子提到黄帝所说的话,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的乱造。黄帝认为仁是有作为的。尽管他批判了礼,说礼是相互之间的虚伪和欺诈,但是他强调了仁的意义,而仁后来不仅成为儒学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

二、民主化倾向的帝位禅让制

五帝在他们的生活时代里都是部落联盟的领袖。黄帝之后大约500年左右就进入了尧舜时期,这就是中国原始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虽然有了包括九州在内的国家这个概念,但没有明确的国家严格结构。

这个时期的社会结构也是松懈的。因为社会指由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所以社会必须有一个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的主要形式、角色和活动之综合。所以尧舜时期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的风貌和特征。尧舜时期最大的文明特征是他们的具有民主化倾向的帝位禅让制。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尧)曰:‘钦哉!’(帝尧令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尚书尧典》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唐尧

这一段的大意是:唐尧对他各部落的领袖说他已经在位70年,在各部落领袖中谁希望成为他的接班入呢?也就是由臣子们(联盟中的各部落首领)共同协商推选出唐尧的接班人。在讨论中,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够,不能做帝位接班人。所以唐尧希望他们能够推荐出比他们低贱的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来接他的班。一位官员说他知道有一个穷人叫虞舜,是盲人乐官的儿子。他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对他不好。然而舜不计较这些,能和他们和谐共处。他的孝心纯朴,能够公正处理国家事务。唐尧认可了,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虞舜。在唐尧的指点下,虞舜在辅助唐尧的时候,强调父亲要有义,母亲要慈爱,兄要友爱,弟要恭敬,儿子要孝顺。结果人们都听虞舜的话。百官也都顺从。舜在明堂的四门迎接贵宾,四方贵宾都都对虞舜肃然起敬。在虞舜担任山林官职时,无论刮风下雨他决不会耽误职守。唐尧考验了舜,决定把帝位禅让与舜。

<strong>当时没有选举制度,唐尧和他的大臣协商,由大臣们推荐后进行考核,最后再任用。这就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的开始。这表明了原始社会晚期的朴素的民主作风。

虞舜在位50年,他选择接班人是沿用了唐尧的方式,并且还有了改进。这在《尚书皋陶谟》中也有叙述。虞舜、皋陶和禹讨论了关于慎身、知人、安民以及君臣之道等诸方面问题。实际上虞舜和皋陶在考察禹的能力。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皋陶

皋陶认为,作为君主,必须谨慎其身,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才能使近亲宽厚顺从,贤人也才会积极辅佐。君主除自身加强修养,还要理解臣子的心理。

“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大禹

禹对皋陶的说法有点怀疑。他说如果照皋陶的说法,这就连尧帝也会感到难办。的确,理解臣子要显得明智,而要达到明智才能任人唯贤。做到安定民心才能受到爱戴,受到人民的爱戴才能被人民怀念。这种讨论君主的职能的情况表现出原始社会末期时的初步民主化的倾向。

皋陶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提倡法德共治,他告诉禹,检验一个人的行为要从其九德着手。然后就问禹,他所说的话能不能够实现呢。禹作了肯定的回答。接着舜要禹谈他自己的意见,如果要他来做,他如何处理政务呢?

禹说:“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州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禹讲述他治水的情况,说洪水滔天,包围了大山,漫过了丘陵,百姓掉进水而被巨浪冲走。他先后换过四种车船,沿着山路砍树做路标。他和东夷部落的首领益一起,宰杀飞禽走兽送到百姓手中。他率领广大百姓疏通九州的大河,把河水引进大海。又疏通田间的水渠,再把水引入大河。他又和农官稷一起教农民种粮食,送谷到百姓手中。发展商贸,让百姓互通有无,交换余缺。这样做了,老百姓得到安居乐业,万邦也得到了治理。

“慎乃在位,”

“安汝止,惟几惟康,”

禹当面对舜帝直言,要舜帝审慎地履行帝王的职责。要他举止安详稳健,不能轻举妄动;要他努力思危求安,启用正直的人辅佐,天下的百姓都会投奔他。禹治水和他说的一番言论得到了皋陶和舜的赞扬。

虞舜对禹说:“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strong>虞舜没有对禹的意见有反感,相反他很满意禹的意见,所以对他说,臣子们作为我的左膀右臂和耳朵眼睛。我想治理好百姓,希望你来辅佐我吧!禹敢于当面对舜帝提出意见,而舜在这种情况下决定选择禹作他的接班人。

这里看出舜和禹都有坚实的民主意识。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禹治水

三、大禹的禅让政策

禹也效仿尧舜选择的禅让政策,他起初选择皋陶作为接班人,可惜皋陶早死;他又选择东夷的领袖伯益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伯益不仅在帮助禹治水时立过大功,而且也曾经用治国理念开导过禹。

“任贤勿二,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于百姓之誉,罔弗百姓以从己之欲。”

这样的开导是非常有力的。他说,对所任用的贤人不要怀疑,对罢免的坏人不要犹豫,可疑的计谋不要实行,考虑问题时思路要广阔。千万不要违背正道而寻求百姓的赞扬,也不要违背百姓的意愿而寻求自己愿望的满足。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四方的部落异族都会投奔而来的。虽然禹之子启具有贤德,他还是决意把为禅让给益。

大禹十年时禹在东方狩猎时死于会稽。按照既定方针伯益继位,可是当时广大臣民都拥护启,他们认为禹的儿子启是贤人,即位后会成为明君。伯益继位后三年就把帝位让于禹的儿子启,他知道自己比不上启。

于公元前2055年夏启创立了夏朝代,称夏后帝启。当时有有扈氏不承认启。启就发兵讨伐。在讨伐宣言里夏启对将士们说明为什么要讨伐有扈氏。他要将士们服从他的指挥,如果将士们不用利箭杀敌,不用长矛刺敌,不熟练驾驭战马,都属于不服从他的命令。

“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这话的意思就是:对于遵从他命令的,他将在先祖灵位前予以奖赏;凡不遵从他命令的,他将在先祖灵位前惩罚,把他们都降为奴隶,或者杀死他们。这样随着夏启建立了夏朝也就结束了中国的原始社会,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奴隶社会。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大禹的雕像

以上就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特征:帝位的禅让。尧禅让位给舜,舜又把位禅让给禹,而禹又禅让给益。虽然在各个时期对帝位禅让之说有不同的争论。可是找不到确实的证据证实尧舜之死出于权利的斗争。而我们认为帝位禅让之说对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四、仁德作用下的禅让政策

中华民族自古就将就提倡仁德,前面提到黄帝是以仁德服天下。仁德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至今不衰。在尧舜禹时代,仁德得到进一步提升。

尧之前帝位是传给自家人的,尧的父亲把帝位传给长子挚,挚把帝位传给尧。但是尧感到自己的儿子丹朱傲慢无德,而把帝位传给外姓的舜。舜也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又把帝位传给外姓的禹。禹也把帝位传给了东夷的领袖。但禹的儿子启和伯益之间发生了矛盾。在禹登位之前他曾经请教过皋陶关于九德的情况。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就是:宽宏坚栗,柔顺卓立,谨厚严恭,多才慎微,驯服刚毅,正直温和,简易方正,刚正笃实,坚强合宜。皋陶告诉禹说,具有以上9种品德的人就可以任用。这9种品德正说明了仁德的特征。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孔子

<strong>孔子说到尧舜时认为他们的仁德好比天一样,他们的智慧好比神人一样。尽管他们身居帝王之位,但是他们富有而不骄傲,他们贵重却能够谦虚。这些正表明了尧舜的仁德思想。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尚书》

这里说明作者很慎重考察古代往事,有一位名为放勋的帝王尧。尧恭敬节俭,道德高尚,温和宽容。能明察秋毫,善于治理天下。尧忠诚办事,能让位于贤。他的光芒普照四方,思虑天下。尧能发挥仁德,使家族和睦相处,重用品德高尚的人,考察百官,奖励出色的官员,与其他各族协商共事。尧协调万邦领袖,促使天下百姓生活安定和谐。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这里非常清楚地说明,当时的社会处在部落联盟的阶段。所谓万邦,这不过是泛指,表示多数的意思。作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尧是有指挥大权的。比如《尚书·尧典》说: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极,曰交阯。”

这里尧命令羲与和二人遵循自然规律制定历法,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并且把历法的用法告诉老百姓。把南方鸟星在南非出现的一天确定为春分,等等。命令羲仲去东方住在旸谷,测定太阳升起的时刻,划分白天和夜晚的长短。他又命令羲叔居住到南方的命都,观察太阳南移的现象。唐尧虞舜都被誉为古代的圣人,所以孔子在《论语·泰伯第八》说: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称赞唐尧真高大了不起。天是最高最大的,世间也只有唐尧能够学习天。他所施的恩惠广博无边,老百姓不知道如何来自赞美他。因为他的功绩是太高了,他制定的礼仪也太美好了。孔子对舜的评价是这样的:“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虞舜只用了5位贤人,就使得天下大治。

结语:

“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而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对尧舜实行仁义行为的评价是中肯的,他认为尧舜之所以能够实行仁义是出自他们的天然本性。

禅让制:三皇五帝时期的民主化倾向,仁与礼的基础上的民主作风

孟子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太多,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了解;这个世界上的人也太多,谁都不可能亲自对每一个人施行仁爱。

所以,尧舜并不知道所有的东西,但是他们急于了解当前必须知道的东西;尧舜不能对一切人仁爱,但是他们急于亲近必须亲近的贤人。

尧舜禹的思想都建立在仁与礼的基础上,从仁与礼出发,就自然地流露出民主作风。他们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把帝位通过和谐协商的办法传给贤人,从而体现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化倾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