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寶寶約架,其中一個用行動演繹,啥叫先禮後兵和一招制敵,欽佩

孩子們在一起玩,難免會因為爭奪玩具或者其他事發生矛盾,寶寶們的表達能力差,最直接的動作就是上手,有的寶寶比較霸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下手為強,也有的孩子打起來了,媽媽們才趕過去,但已經無法分清楚是誰先動的手了,不過,寶寶們打架還有第三種形式,特別有意思。

倆寶寶約架,其中一個用行動演繹,啥叫先禮後兵和一招制敵,欽佩

廣場上有三個寶寶一起玩,看起來都差不多大,旁邊站著一位爺爺,其中兩個孩子可能因為某件事鬧得不愉快,一言不合就開打,但是打法卻非常有意思。

倆寶寶約架,其中一個用行動演繹,啥叫先禮後兵和一招制敵,欽佩

穿格子衣服的寶寶興沖沖地走向穿紅衣服的寶寶,注意看他的雙手,是反在後面的,他靠近了紅衣服寶寶,被紅衣服寶寶一把推開了。

倆寶寶約架,其中一個用行動演繹,啥叫先禮後兵和一招制敵,欽佩

穿格子衣服的寶寶並不甘心,被推遠了也沒哭,而是繼續了第二次進攻,但是這次看他的手,仍然沒有進攻的架勢,兩隻小手還是在後面懸著,這一次,紅衣服寶寶又一次推開了他。

倆寶寶約架,其中一個用行動演繹,啥叫先禮後兵和一招制敵,欽佩

第三次,格子衣服的寶寶快速地衝向對方,雙手超快地薅住對方的脖領子,搶佔了先機,眼看紅衣服寶寶就要吃虧了,旁邊的爺爺趕緊過去要拉開他們。

倆寶寶約架,其中一個用行動演繹,啥叫先禮後兵和一招制敵,欽佩

紅衣服寶寶被對方拽的身體前傾,眼看就要輸了,多虧了爺爺及時過去,把兩個孩子分開了,不過穿格子衣服的小男孩,卻讓大家看到了一場完美的約架方式,他先後兩次不主動出手,其實就是兵家常說的“先禮後兵”,這樣即使打起來,別人也不會說他先動手,因此在道義上佔了上風,妥妥的一員儒將。

此後,在兩次吃虧的情況下,小傢伙發動了攻擊,並且看準了對方的弱點,一招制敵,整個過程有勇有謀,妥妥的一員猛將,所以這個孩子,能夠忍辱負重,長大以後恐怕了不起。

小寶寶打架,不一定是壞事

在大人的意識中,很怕孩子發生矛盾,所以孩子們一起玩,一定會囑咐不要打架,但其實,小孩子之間打架,也不見得是壞事,有心理學家指出,一個正在向獨立和自我完善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都跟其他孩子一致,差異是正常的,打架也就在所難免。

日本的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認為,打架能夠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因為彼此都會感覺到痛,由此想到對方也很痛,從而產生同理心,逐漸認識到,通過暴力,也並不能解決問題。

打架也是孩子發洩的一種方式,他們在語言能力匱乏的時候,打架是最直接的方式,同時,打架也可以讓孩子變得有膽量,同時在同伴中建立自己的權威感,所以小孩子打架,並不是壞事,糟糕的是父母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

倆寶寶約架,其中一個用行動演繹,啥叫先禮後兵和一招制敵,欽佩

小孩子打架,父母應該怎麼做?

打架是孩子缺乏社交技巧的表現,所以孩子打架時,父母要引導孩子,有問題好好說,增加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打架的行為可能源於模仿,父母要減少讓孩子接觸電視或者身邊的暴力行為。當孩子被打了,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打回去,但是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內心,他如果並不想這樣做,父母要告訴孩子遠離傷害的技巧,比如打架時,要大聲震懾對方,要告訴老師,或者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壯。

兩個孩子打架,父母不能上來就訓斥孩子,要問清楚原因,也不要跟對方家長爭吵起來,給孩子做出錯誤的示範,父母既要重視,又要淡化,不要讓孩子覺得打架是壞孩子的標誌,也不要強化孩子對打架的重視程度,很多時候,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於孩子的協調性和社交能力,父母只是在旁邊引導和觀察,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