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蘇聯就活不下去?二戰期間為何德國一定要以進攻蘇聯為目標?

靜夜史


無論希特勒對於蘇聯的威脅描述的都多麼嚴重,對德國的生存造成了怎樣的威脅,那都是未來的,現實發動侵略的是德國而不是蘇聯,而且德國也正是因為入侵蘇聯而使其戰略形勢急轉直下,開始由盛轉衰。可以說,進攻蘇聯是德軍戰爭期間最嚴重的戰略失誤,雖然不能說是導致德國失敗的根本因素,但是確實極大的加速了德國的失敗。既然主動進攻蘇聯是百分之百的錯誤,那麼不進攻蘇聯自然就是正確的選擇,如果讓希特勒重新選擇一次的話,他斷然不會在1941年貿然進攻蘇聯,對於希特勒的納粹政權來說,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亡國之戰。



判斷德國是否不需要立刻進攻蘇聯的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蘇聯是否在短期內有進攻德國的想法,如果德國已經確定蘇聯將在1941年對德國發起進攻的話,那麼德國在蘇聯發起進攻前實施先發制人的策略主動進攻,破壞掉蘇聯的進攻計劃和戰略展開無疑是明智的。但是蘇聯在1941年並沒有任何進攻德國的企圖,而且從後來軍事專家對蘇聯的研究來看,蘇聯軍隊在1941年正處於關鍵的轉型期,要想具備對德國發起進攻的能力至少在1942年後半年了。所謂網上廣泛謠傳的蘇聯針對入侵德國而制定的“大雷雨計劃”完全是對事實的曲解,當時德軍陸軍主力已經在蘇德邊境開始大規模的集結,鑑於越來越嚴重的戰爭形勢,蘇軍總參謀部制定了一個“先發制人”的進攻計劃以破壞德軍的戰略集結,這一計劃進攻的規模非常有限,作戰範圍只在波蘭地區的德軍集結地域,根本沒有計劃入侵德國本土,這個計劃本質是一個在執行戰略防禦框架內的局部進攻計劃,和德軍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根本不是一回事。


當時德國、日本、意大利已經結成了軸心國同盟,而西歐絕大部分的國家也都成為德國的附庸,為德國的戰爭機器服務,當時的國際環境對於蘇聯來說是極為不利的,軸心國同盟已經對蘇聯形成了東西夾擊之勢,而蘇聯卻沒有潛在的盟友可以利用,英國已經被德國嚴重削弱,本土都面臨著嚴重的入侵威脅,加上無法為蘇聯提供直接的軍事援助,蘇聯顯然不會和英國尋求聯盟而激怒德國,美國仍舊堅持“孤立主義”政策,而且兩國距離太遠,所以蘇聯當時的外交政策就是儘可能的維持和軸心國的和平,同時在軍事上積極準備應付可能的戰爭威脅。蘇軍總參謀部設想的戰爭形勢都是最壞的情況,即遭到德國、意大利、日本以及其他附庸國的聯合入侵,蘇聯將被迫在東西兩條戰線上同時展開激烈的作戰,蘇軍的作戰計劃和動員計劃都是基於這個框架內製定的,並沒有設想過主動對德國發起進攻,至少在1941年6月份之前沒有。


從希特勒設想的國際格局來看,德國人民的生存空間只能是向東方尋求,這樣和蘇聯爆發戰爭也就成為了必然,只不過是時間早晚問題。希特勒對於蘇維埃政權的仇恨也是非常大的,只不過在沒有完全解決掉英國之前就貿然和蘇聯開戰確實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只能說希特勒低估了英國的抵抗意志,也低估了蘇聯的戰爭能力,希特勒所計劃的幾個月打敗蘇聯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希特勒認為幾個月就可以打敗蘇聯,這樣德國就徹底消除了所有的陸上威脅,從而可以集中資源發展海軍和空軍,和英國展開最後的決戰,同時也可以和美國叫板,因為能真正威脅美國的只有海軍和空軍。資源匱乏的德國不可能在維持一個龐大陸軍的同時,再發展一支世界級的空軍和海軍,這可能是希特勒急於打敗蘇聯的唯一理由了!


戰略論


只要有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蘇聯面積太大,一個蘇聯就像當於歐洲面積的總和,有統一歐洲野心的人,如拿破倫希特勒都欲征服蘇聯,因為佔領除蘇聯以外的歐洲等於是不完整的統一,所以不管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都傾全國之力進攻蘇聯(俄羅斯),卻煞羽而歸,導致了統治的垮臺。

二是希特勒佔領法國國以後,歐洲沒被征服的地方只有英國和蘇聯,攻擊英國,希特勒沒有能超過大英艦隊的強大海軍,只能望狹窄的英吉利海峽興嘆,而不攻蘇聯就意味著德國幾百萬武裝到牙齒的強大陸軍無事可幹,希特勒是不會陷入花閒錢養一支無事可幹但卻異常強大的陸軍窘境,而蘇聯則是希特勒幾百萬陸軍唯一可以有用武之地的地方,所以希特勒必須攻擊蘇聯。

三是意識形態決定了希特勒骨子裡便仇恨蘇維埃俄國。在希特勒眼裡,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敗在軍事上,卻被尤太人在德國背後捅了一刀,導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共產黨的創始人馬克就是尤太人,而一些尤太人也把共產黨當做了尤太人的政黨,所以希特勒反尤太人,更反共產主義,他要從歐洲徹底剷除共產主義,所以他必須進攻蘇聯。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如果德國不在6月22日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蘇聯就會在四星期後的7月20日進行大雷雨計劃進攻德國。斯大林知道和德國的和平協議靠不住,斯大林沒有想到英法聯軍的戰鬥力不行,戰鬥一個月法國就投降英軍跑回了島上所以才有和芬蘭的冬季戰爭來解決蘇聯腹背受敵問題,但蘇聯紅軍的表現讓斯大林大失所望和讓德國看清了紅軍戰鬥力。斯大林一直盼望著希特勒實行海獅行動計劃,在英德進入相持階段後蘇聯再進攻歐洲。然而斯大林自己對羅馬尼亞的行動讓希特勒開始警惕自己的能源安全並開始設計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為了羅馬尼亞油田安全在希臘和南斯拉夫作戰中強烈感受到了蘇聯對德國的能源威脅(部署在希臘和南斯拉夫的轟炸機能讓羅馬尼亞油田變成火海)下定決心開始停止入侵英國而轉向入侵蘇聯。有意思的是希特勒運氣不錯,因為道路運輸問題只能趕在七月前進攻,這才有了6.22進攻。蘇聯的大雷雨計劃發動對德國的進攻時間是7.20日,這就讓德國對蘇聯提前四星期的進攻行動取得空前成功,因為蘇聯紅軍主力是以進攻態勢在邊境進行部署而重裝備還在來前線的火車上(德軍在火車站繳獲二千多輛坦克和裝甲車,大炮七千多門)在邊境戰役中紅軍部隊因為沒有重裝備遭到慘重損失並一直影響到莫斯科保衛戰,看過莫斯科保衛戰這電影的就能發現裡面紅軍指揮員在失去上級聯繫後打開保險箱拿出的作戰指示都是要部隊按照命令進攻德國本土城市而不是防禦命令,而這些戰前預先放進保險箱的進攻德國本土的指示命令就是大雷雨計劃的一部分(進攻命令下達指揮員們打開保險箱就都知道自己要去那)。就是因為希特勒搶先進攻蘇聯才讓德國支持到了45年。


蒙古大夫最精神


德國和蘇聯兩個大國勢力逐漸強大,進行博弈和角逐,這是不可避免的。一戰後,德國經濟陷入了崩潰和破產的邊緣,後來希特勒上臺執政後採取一系列政策和舉措帶領德國逐漸走出了一戰的泥潭,而俄國經歷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俄,後經歷三年內戰後,保住了蘇維埃社會主義政權,而後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聯合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蘇聯在經歷了三次五年計劃,在1941年第三次五年計劃期間因德國入侵蘇聯而被迫終止。德國入侵進攻蘇聯,不僅是德國稱霸歐洲乃至世界的野心勃勃所致,更是德國為了徹底消除東面來自蘇聯共產主義勢力的威脅。下面我來具體分析下。


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德國入侵蘇聯

蘇聯反擊德國

德國在1939年發動閃擊戰入侵波蘭後,開啟了征戰歐洲乃至世界的啟程,1941年6月,德國徹底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根據事先制定好的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德國帶領著僕從國匈牙利、芬蘭和羅馬尼亞發動入侵蘇聯的戰爭,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對蘇聯發動突襲閃擊戰。戰爭爆發初期,由於德軍的突然襲擊和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沒有全面進行好戰爭準備,德軍憑藉局部兵力優勢和先進的閃擊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戰略膠著,蘇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德軍打消耗戰,雙方也是互有勝負。

德國入侵波蘭戰爭形勢圖

德國入侵波蘭

德國統帥部在拿下波蘭後決定入侵蘇聯並且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前,任職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的將軍曼施坦因最初的戰略構想希望暫時不向東入侵波蘭,而是讓波蘭成為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略緩衝區,而後德國入侵波蘭,蘇聯趁火打劫,蘇德共同佔領瓜分了波蘭,德國和蘇聯勢力進一步的接觸碰撞,這也為日後蘇德戰爭的爆發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德國入侵蘇聯之前,已經侵略拿下週邊很多弱國小國,比如先從斯洛伐克開始,捷克、奧地利、波蘭、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空戰)、希臘、南斯拉夫等國。



德國侵略並且佔領了歐洲大部分國家地區,德國陸軍在歐洲大陸上所向披靡,可是對孤懸海外的英國卻是束手無策,由於德國海軍比較弱小,無法和英國在海上進行決戰,只能夠通過空軍轟炸英國本土以及德國潛艇部隊封鎖英國本土,打擊英國海上商船貿易,切斷英國後勤補給進而逼迫英國投降,但是蘇聯卻在德國西進時悄悄地向西面擴張,對羅馬尼亞提出領土要求,要知道德國的現代化飛機、潛艇和火炮以及坦克等都需要大量石油,而德國本土只能夠通過煤炭有限地合成石油,而德國石油主要靠羅馬尼亞油田和蘇聯巴庫油田石油貿易進口滿足其發動戰爭所需要的石油資源,這時候蘇聯的向西擴張威脅了德國的利益,尤其是油田這一塊,若蘇聯侵略佔領了羅馬尼亞,德國不僅要失去唯一的羅馬尼亞油田,蘇聯再斷掉給德國的石油供應,那麼德國真的就是不戰自敗了,因此德國暫時放棄了攻取英國,轉而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同時德國希特勒也像以前的拿破崙遠征俄國一樣,希特勒希望徹底擊垮蘇聯,進而一勞永逸地消除掉來自東方俄國的最大威脅。

納粹德國依賴的羅馬尼亞油田在蘇聯的擴張勢力威脅下也使德國不得不把戰爭矛頭指向蘇聯

無論是1812年法國拿破崙遠征俄國還是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都遭遇了徹底的失敗,蘇聯的國土之大和戰略縱深極大,也是法德兩國失敗的重要原因,同時侵略戰爭也是不得人心的,必然失敗的。


向生分析


雖然二戰過去了70多年,但是關於二戰的爭論至今仍未停止,特別是關於希特勒及納粹德國的討論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在希特勒進攻蘇聯的129年前,拿破崙60萬大軍就兵敗莫斯科,然而希特勒仍然沒有吸取教訓,一意孤行,最終導致了更加慘重的失敗。

於是很多人說如果希特勒不進攻蘇聯,那麼它可能並不會敗得這麼慘。

事實真的如此嗎?希特勒為何要執意進攻蘇聯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進攻蘇聯是希特勒向德國民眾畫下的大餅。

1923年,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但暴動很快被鎮壓,希特勒被捕入獄。在獄中,希特勒寫下了《我的奮鬥》。這是希特勒法西斯路線的總結,也是納粹德國向外擴張的綱領。

在我的奮鬥中,希特勒直言不諱的指出。日耳曼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這樣的民族應該用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

而在日耳曼民族的東方,分佈著劣等民族斯拉夫。日耳曼民族的使命就是要消滅斯拉夫人,佔據他們的土地。

這種言論在今天看來十分極端,但是在當時有一定的市場。特別是德國經歷了一戰的戰敗後,被凡爾賽體系牢牢制約著,國內民眾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

而好不容易出現了經濟復甦,又遭遇了1929年全球金融風暴,德國的失業人口一度高達800萬人,廣大民眾的生活水平長時間得不到改善。

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及納粹黨似乎成為德國民眾的希望。

希特勒以其天才的演說能力逐漸聚合了一大批死心塌地的納粹分子。他們遊走於德國各地,兜售希特勒的種族優劣論,得到了越來越多民眾的支持,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納粹分子終於佔領德國。

上臺後的希特勒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的措施,其中包括修建大型工程,以工代賑,擴充軍備等,使德國的失業率迅速下降。

希特勒的第一筆啟動資金來自於大資本家的借款。不過以工代賑,修建大型工程等在短期內並不能取得收益,這意味著希特勒不可能迅速還上資本家的借款,也不可能實現對德國民眾的高福利承諾,所以希特勒需要找到一種更快的資本回籠方式,這就是向外掠奪。

在短短數年內,德國的軍備得到迅速擴張。而要支持德國向外擴張,就必須要有穩定而充足的資源保障,而滿足德國戰爭需求的只有蘇聯。

2、進攻蘇聯是希特勒遞給英法等國的投名狀

納粹德國能夠迅速崛起,和西方國家的默許有直接關係。

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世界史上的劃時代事件,蘇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

蘇聯的誕生,使資本主義世界異常恐慌。英法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開始圍堵蘇聯,雖然他們武裝干涉十月革命的行動宣告失敗,但是他們的圍堵卻始終沒有停止。

但是這一切在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金融風暴之後被打破了。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遭受空前打擊,但是此時的蘇聯在斯大林模式的帶領下卻欣欣向榮,正在快速實現工業化。

工業化是蘇聯崛起的重要基礎,在資本主義世界遭受經濟危機重創的情況下,蘇聯開始加緊了向外輸出無產階級革命的步伐。

在歐洲遭受赤化的威脅,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週轉失靈的情況下,西方大資本家開始默許和縱容德國法西斯的崛起。

西方世界的想法是默許和縱容德國崛起,並通過一系列措施促使德國和蘇聯開戰,最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坐收漁翁之利。

為了實現蘇德開戰,西方國家例如英法等國不惜採用綏靖政策,通過犧牲東歐盟國的利益將納粹的禍水引向東方。

對這一點希特勒心知肚明,因此納粹德國想要崛起就必須要以共產主義為主要敵人,這是獲取西方默許和支持的重要途徑,因此在1936年,德日意三國締結《反共產主義協定》。

3、進攻蘇聯是希特勒保衛德國的防患於未然

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崛起,蘇聯並未坐以待斃,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曾多次向西方釋放和解信號,希望通過與英法等國的結盟,遏制德國法西斯的膨脹。

但是斯大林的善意遭到了英法等國的拒絕,不僅如此,他們還加緊推行綏靖政策,這使得蘇聯心灰意冷,不得不採用自己的方式來保護國土安全。

因為此時的德國正在努力避免兩線作戰的困局,在這樣的情況下蘇德兩國一拍即合,於1939年8月23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

至少在表面上,蘇德成為盟友,蘇聯得到了寶貴的備戰時間。

但是這對於蘇聯而言遠遠不夠,在《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簽訂前,蘇聯已經在國土西部構築了北到北冰洋,南到黑海沿岸的“斯大林防線”。而在蘇德瓜分波蘭後,蘇聯又在波蘭的故土上修建了新的國土防禦工事,即“巴普洛夫防線”。

雖然增加了縱深,但斯大林仍然不放心。橫掃西歐使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強國,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必然是東歐和蘇聯,因此蘇聯必須不斷的向西推進。

於是在1939年11月,蘇聯向芬蘭開戰,以慘重代價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聯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強行將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1940年6月,蘇聯搶佔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

蘇聯咄咄逼人的態勢,讓希特勒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如果德國不向蘇聯開戰,那麼接下來蘇聯就會主動進攻德國。為避免更加被動的局面,希特勒選擇先下手為強。



菩薩我想對你說


第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地域霸權。

第二,希特勒是理想主義者,視蘇聯為死敵,意識形態。

第三,沒想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