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大器晚成的人?

木劍溫不勝


鄧小平。鄧小平70多歲時,走上領導人崗位,領導中國人民開始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中國何去何從的歷史關鍵時刻,鄧小平在中央會議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報告,成為開闢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鬥,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近一萬美元。

鄧小平開闢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描繪了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末來藍圖。

鄧小平同志創立的鄧小平理論,不僅是我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思想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明燈。

鄧小平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一個偉大的命題。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離不開發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離不開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發展。

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經濟騰飛、科技發達、國家富強、人民小康、社會和諧。這更加證明了發展才是硬道理。

鄧小平大器晚成,以74歲的高齡,領導中國和中國人民砥礪前行,成就了中國今天的偉業,成就了中國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袁衛宇


說到中國歷史上最大器晚成的人,我覺得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改革家、思想家鄧小平是不得不說的。

因為他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帶領中國人民發展經濟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的高齡了。

到了這樣年紀的人,本該享受晚年的他,卻一直在為祖國的發展深思熟慮。

正是鄧小平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給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思路。還為我們劃分了經濟特區,開放了沿海城市,讓中國經濟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可以說正是因為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成功,讓他成為中國歷史最為傑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因此可得,這樣的鄧小平絕對是大器晚成的。

他在中國眾多改革家中,對中國帶來的變化,絕對是最大的一個。中國從貧窮到富強,在他的領導下,僅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民的富裕,中國的強大這些都是和鄧小平實施的改革開放分不開的。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足,想要得到其它國家的尊重,就必須讓自己強大起來,無疑二十世紀末,想要強大自己,只有發展經濟這一條路。

我想那時候沒有人比鄧小平更清楚這一點。

我們很幸運,因為這條路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我們走通了。也就是說我們趕上了發展經濟的這個風口,讓中國的經濟和世界的經濟發展聯繫在了一起。

中國的經濟得以和世界其他各國的經濟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然後,滿足不同人的需求。

同時,發展經濟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世界各國人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受益。

當然了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湧現出來了大批量優秀的企業,這些優秀的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源源不斷的輸送到了世界各地,滿足不同人的需求。

正是因為產品的不斷輸出,增加了我們的收入,讓我們國家的人民富裕起來了。中國人民富裕了,相對應的國家也就強大了。

所以,這些都是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有關。

當然了我們最早知道鄧小平是因為他是一個軍事家,他是最早加入到中國革命當中領導起義的人。

周恩來的南昌起義、毛澤東的秋收起義和鄧小平的百色起義,都是發生在同樣的歷史時期。那時候鄧小平為中國獨立與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鄧小平的改革確實在七十年代開始的。所以,鄧小平在政治,在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無人能比的。

他是中國歷史上眾多大器晚成的人中最為代表性的一個。


漢史趣聞


歷史上有哪些大器晚成的人?

如果說古代歷史,大器晚成幾乎都是常態,每個五六十歲根本成不了封疆大吏為極人臣,可是在共和國開國將軍中,基本都是年輕人,只有少數幾個老頭子。

最年輕的開國元帥是林彪,55年授銜時只有48歲。

最年輕的開國大將是許光達,55年授銜時只有47歲。

最年輕的開國上將是肖華,55年授銜時只有39歲。

最年輕的開國中將是張池明,55年授銜時只有38歲。

最年輕的開國少將是吳忠,55年授銜時只有34歲。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各級將領的平均年齡低於國軍至少十歲,基本上是二三十的小年輕,對陣四五十的老大爺。

陳誠更是總結出一條規律——國軍將領一旦超過45歲,暮氣沉沉畏首畏尾,不可重用。可是,在論資排輩的國軍體系中,想要破格提拔一個人,談何容易!

好了,開國將帥年輕大家都知道,基本上跟對人走對路,咬緊牙關堅持革命就能成功。

可是對於開國將帥中的老壽星,走上革命這條路,真不是容易事。

最年老的開國元帥——朱德。

開國元帥中,以90後為主(彭德懷,劉伯承,葉劍英,賀龍,聶榮臻),少數是00後(徐向前,林彪,羅榮桓,陳毅),唯一的80後就是朱德總司令。

說朱德大器晚成也不客觀,因為朱德在護國運動中就當上旅長了。那時候馮玉祥也不過是混成旅旅長,張作霖也不過就是師長。30歲的朱德,就成了川軍和滇軍中很有名望的將軍,三十而立,在當時也算是成功人士。可是,出身貧寒的朱德,並不在意這些榮華富貴,反而致力於尋找救國救民道路,為窮苦百姓謀出路。

1922年,拋棄高官厚祿的朱老總,遠赴德國在周總理介紹下加入了共產黨,終於找到了正確的道路。介紹朱德入黨的周總理,比他小了整整12歲!

難以想象一個社會上的成功人士,跟著比自己小十幾歲甚至20幾歲的小年輕搞革命,做出這樣的決定,必然是有堅定的信仰和強烈的愛國熱情所支撐的。

南昌起義後,在紅軍最艱難的時刻,葉挺、朱德、陳銘樞分別帶領一個師南下轉移。葉挺師被擊潰,解散部隊就流亡海外去了,陳銘樞則是直接帶部隊回廣東脫離紅軍。只有朱老總,帶著800殘兵,到處打游擊,保留了紅軍的種子。也因為這件事,朱德元帥被稱為是“紅軍之父”,事實是,從年齡來看大部分的紅軍指戰員,都只能算是他的孩子。當時朱老總的副手是陳毅元帥,比朱德元帥小了15歲,隊伍中後來最優秀的軍官粟裕和林彪,則比朱老總小了21歲!

也許朱德元帥不算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可是他放棄個人成功追求民族和國家的進步,這種精神難能可貴。

最年老的開國大將——張雲逸。

是個開國大將中,有9個都是00後,唯一的90後就是張雲逸大將,他生於1892年,比第二年齡大的徐海東大將,還大了8歲,而年齡最小的許光達生於1908年,粟裕生於1907年,比張雲逸小了20多歲。

張雲逸的特殊,不僅在年齡較大上面,他的資格更老。1909年,15歲的張雲逸就參加了孫中山的同盟會,後來還1910年的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和辛亥革命。這樣的老資歷,放在國民黨內部,實在少見。1924年張雲逸在許崇智的粵軍中擔任旅長,躋身高級軍官行列。但是1926年,張雲逸加入了共產黨,毅然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

張雲逸大將回憶說,他入黨時年齡最大已經是34歲,薪俸很高,是為了革命而來的。

1955年授銜時,張雲逸大將已經是63歲高齡了,毫無疑問是軍隊中的老壽星了。

最年老的開國上將——陶峙嶽。

開國上將中絕大多數都是00後和10後,年齡最小的肖華上將,授銜時只有39歲,年齡最大的開國上將陶峙嶽,和張雲逸大將同歲,也是63歲。

陶峙嶽,畢業於保定軍校第三期,張治中、白崇禧、何健這些大軍閥都是他的同學。陶峙嶽在國軍中升值也比較快,1927年就擔任了南京衛戍司令、師長。抗日戰爭中,先後擔任了第1軍軍長、第37集團軍總司令,屬於胡宗南西北軍系列。

陶峙嶽在1949年帶領10萬國民黨軍起義,迎接人民解放軍入疆,是和平解放新疆的大功臣。


歷史知事


劉邦47歲反秦,郭子儀58歲重用,重耳60歲繼位,德川家康70歲打天下,姜子牙80歲為丞相,認真算一下許多名人的年齡,就發現大器晚成的人還是很多。

最典型大器晚成的例子比如陳慶之,“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兩句極其拉風的歌謠可見陳慶之的戰績。

然而這位率領7000眾屢戰屢勝的常勝將軍在此之前不過是梁武帝蕭衍的隨從,陪蕭衍下棋。

41歲領兵

陳慶之41歲開始領兵,接應北魏叛臣元法僧,與此引發的北魏與粱的戰爭,此次戰爭中,梁軍攻克52城,陳慶之展現出自己的軍事才能。

北伐北魏

不過真正讓陳慶之大放異彩的當屬北伐北魏時期。北魏因為爾朱榮在河陰大開殺戒陷入內亂。梁武帝派陳慶之率眾7000護送元顥殺回北魏爭奪皇位。

529年,北魏將領丘大千率7萬眾築九城,抵禦梁軍,陳慶之一日攻克三城逼其投降,隨後又全殲元暉業2萬魏軍,直驅洛陽。

直到此時北魏才重視起陳慶之,而此次北伐中最著名的滎陽之戰也展開序幕。

滎陽守軍7萬,北魏上黨王元天穆又率魏軍30萬增援,準備合圍梁軍。此時陳慶之手下依然只有7000人,但是陳慶之鎮定自若,一番演講鼓舞士氣之後,親自擂鼓,一通鼓下樑軍全部登上滎陽城,攻佔滎陽俘虜了守將,此時元天穆率領大軍也趕到圍困梁軍。

雖然敵我力量懸殊,但是陳慶之趁魏軍剛到,以3000精銳騎兵出其不意的出城二戰,擊破了元天穆的包圍,元天穆與爾朱兆分別逃跑,守虎牢關的爾朱世隆面對陳慶之同樣不敢戰鬥,棄城而逃,魏帝元子攸也被迫遷都。

就這樣陳慶之率領7000護送元顥進入洛陽登基為帝。之後元天穆等魏將又率領四萬多人攻克大梁,進攻虎牢,被陳慶之率軍掩殺,元天穆再次被打的大敗而逃。

北伐北魏過程中,陳慶之率軍轉戰千里,作戰47次,攻城32座,所戰皆勝,威震中原,所以入洛陽之後,才有了“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的童謠。

然而由於元顥想要脫離南梁的影響,拒絕了陳慶之向梁朝求增援的建議,爾朱榮也從北方戰鬥中脫身而出,率領北魏真正精銳與高歡、元天穆等將領進攻洛陽,陳慶之在元顥失敗,寡不敵眾,孤軍為戰的情況下,只能率領軍隊撤退。

陳慶之率領7000人深入兵強馬盛的中原打下如此戰績,雖然有北魏內亂及爾朱榮、賀拔嶽在鎮壓叛亂沒來得及回軍的客觀條件,但在“南風不競”的環境下,陳慶之能取得如此成就,不得不承認其確有非同尋常的勇氣與才能。


妖鬼雜談錄


漢朝的朱買臣,古代“妻嫌夫窮”強離婚,最後丈夫逆襲的例子。

朱買臣是會稽人士,到了四十歲依然一事無成,只是靠上山砍些柴火來維持生計。他每天總是一邊砍柴一邊背誦詩文,鄉鄰之間的人不懂,背地裡對他多有嘲笑,朱買臣對此也並不在意,但他的妻子卻是好面子之人,在勸說無果後便開口要與朱買臣離婚。朱買臣卻告訴她:

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但朱妻無動於衷,還嘲諷他:“像你這樣的人只會餓死,怎麼可能會富貴呢?”朱買臣無法,只能寫了休書。在與妻子離婚後,朱買臣的生活更是貧苦,但幾年後終是時來運轉。

後元三年,漢景帝病死,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登基,而朱買臣的機遇也來了。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先是在會稽郡謀了一個差役的職務,雖是官小言輕,但好歹也是公職,入了編制。這年年末,朱買臣奉命進京彙報工作。在長安,碰到了他的老鄉兼伯樂嚴助。

嚴助是漢武帝劉徹的寵臣,官居中大夫的高位,在與朱買臣閒聊時,他發現這位老鄉頗有些才華,念在同鄉之誼便將他推薦給了劉徹。就這樣,他被朝廷徵召做了官。

後來,因東越王違反朝廷命令,朱買臣向漢武帝獻上平東越策,因功被封為會稽太守,也就是朱買臣家鄉的父母官。

朱買臣是會稽人,此番衣錦還鄉乃是無上的榮耀,而會稽郡的大小官員們為了迎接這位新任上司,也是頗費了些心思。他們在當地徵召了大批百姓,將朱買臣所經之路修整了一番。


當朱買臣的車隊駛過時,他意外在修整的隊伍裡看到了他曾經的妻子和她現在的丈夫。我們無法知道朱買臣當時心中所想,但想必也是十分快意。

朱買臣與前妻相認之後,命車隊載二人一同而行,並將他們安置在太守府中一月有餘。在這一個月中,朱買臣免費為他們提供吃食,但一月以後,他的前妻卻羞愧自殺了。朱買臣又給了她丈夫一些錢財,將她厚葬了。


歷史就在那裡


“成名要趁早!”這話,從來只適合天生的天才。對於另一種天才,即努力的天才而言:大器從來晚成,思想家、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便是這些晚成大器中的代表人物。

林肯生於1809年,他一共活了56年,可這56年裡,有50年左右是浸泡在苦難、失敗中的。

7歲那年,出身貧寒的他和全家一起被趕出了小陋屋,也是從這年開始,林肯開始幫助家裡搬柴、提水、幹農活等等。

9歲那年,林肯的母親去世,這以後,家裡的負擔便更加沉重了。

22歲時,渴望改變命運的林肯開始經商,結果當然是失敗。

23歲時,林肯開始競選州議員,結果是:他不僅落選了,最後連學業也丟了,工作也丟了。

24歲時,林肯開始厚著臉皮向朋友借錢經商,他承諾朋友這次一定能成,結果因破產血本無歸。重點來了,這些被他一年虧掉的錢,他後來花了16年時間才還清。

26歲時,林肯完成了訂婚,可剛剛訂婚準備結婚時,未婚妻死了。這以後,林肯的精神徹底崩潰了,精神坍塌後他一病不起,整整半年,他未能從床上爬起。

29歲時,林肯開始拼盡全力想成為州議員的發言人,失敗。之後,等待他的是更多的失敗。

40歲時,林肯依舊不停地跋涉在被拒絕、被失敗的道上:這年,他競選土地局長,被拒絕。

在中國古話裡,40歲是人生的不惑之年。如果到此時,一生還沒有作為,那基本可以歇著了。可一路不斷咀嚼失敗的林肯卻不以為然,他拍拍身上的塵土,不以為然地將雨果的名句寫在了本上:

“四十是青年的老年,五十是老年的青年。”

寫完後,林肯從失敗的沼澤裡爬起,撲向下一場失敗。

45歲時,林肯競選參議員,結果同樣是落選。這之後的第二年,他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爭取副總統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張,但這比以往更大的失敗並沒有讓林肯停下前進的腳步。

49歲時,林肯再度頂著各種壓力參選參議員,再度落選。

如果你生在林肯的年代,你會不會勸這個苦逼的失敗者認命?想來,是個正常人類都會想告訴林肯:雞子終究吃不了鴨食,好好過日子去吧,別折騰了。

可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如此對林肯說,他也不會管顧,因為對於真正的拼搏者而言:失敗,永遠是奔赴成功的理由,而不會是後退的理由。

1859年,林肯50歲。這個年紀,在中國的古話裡,叫知天命之年。這個知天命不用解釋便知道,是應該認命的年紀。認命嗎?林肯的字典裡沒有這個詞。

即便,這一年,林肯依舊窮得響叮噹,不過,50歲的林肯也有幾個存款,畢竟,這年,他的兒子要上大學了,但這個錢數似乎並不多,關於50歲這年的存款,林肯是這樣說的:

“假如一萬美元能使我免遭約翰布朗的命運,我都籌不到這筆錢。”

相比錢,更讓此時的林肯憂心的是:他的兒子羅伯特想考哈佛大學,可在入學考試中,他16門成績15門紅燈。

羅伯特的糟糕成績讓林肯憂心不已,他不得不送兒子進新罕布什爾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完成入學備考。

也恰是因為兒子考試失利,林肯才選擇了在紐約布魯克林區作為演講場地,畢竟這樣一來,他就可以藉機去看兒子了。

這一次,當瘦高個林肯在演講臺上講述自己時,他竟一次次贏得了掌聲。接下來的一週裡,他還在康涅狄格、羅得島和新罕布什爾發表了十一場演說,每一場都給人留下良好印象。這次成功演講,間接為他獲得了關鍵人物的支持和參加芝加哥全國代表大會的資格。

第二年,1860年,林肯51歲這年,他在選舉中終於獲得成功當選為美國總統。四年後,55歲的他再次連任了美國總統。

在任期間,林肯廢除了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度,頒佈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也正因此,他還被列入了美國十大總統之一。

年過半百才一步步登上歷史舞臺、成就偉業的林肯,在用一生告訴世人:

“慢慢來,只要你不屈服並堅持前進,一切就都有可能。”

記者李滿


一、“黑衣宰相”姚廣孝-

六七十歲幫朱棣奪取江山。這個和尚是個神人,不亞於諸葛亮、劉伯溫之流,和劉伯溫還是好友,一生追求就是“經緯天地,改朝換代”。前半生和朱元璋差不多,慘不忍睹:當和尚,巧的是朱元璋不念經,他也不念,並專習陰陽術數、鬼谷之謀。和朱棣初見面,用白帽子理論成功征服老朱的心。

歷史上最成功的戰略鼓動家、不可多得的軍事幕僚、極其危險的反社會分子。

二、劉邦也該算一個吧,畢竟四十多還在種地


阿晴雜談


大器晚成,指的是並不是少年成才,而是年紀大了才成才,歷史上這樣的人並不是少數,我們來列舉幾個。

姜子牙

姜子牙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他住在東海邊,而他的祖先的封地在呂,所以也被叫做呂尚,呂尚才是他最準確的叫法,因為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

姜子牙家境貧賽,他當過屠夫,宰過牛,殺過豬,也開過小酒館,不過姜子牙,這個人很勤奮,也博覽群書,天文,地理,軍事,兵法,都很精通,不過滿身才華的他,一直到了七十多歲還是一是無成。

姜子牙七十二的時候,他就跑到了渭水的河畔垂釣,他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他知道周文王求賢若渴,想做一番大事業,周文王一定是他的明主。

可週文王一心想讓周國強大起來,所以經常出外尋找人才,有一天,他算了一卦,說他這次出行肯定會得王佐之人。

果然,周文王在渭水河邊看到了垂釣的姜子牙,他就很好奇,這樣垂釣,怎麼可能釣上魚?難道這個人有特別的本事,有法子讓魚兒上鉤?周文王就過去與姜子牙攀談,兩個人交談了很久,周文王知道了姜子牙是個特別有才華的老人,然後兩人一同回到了周國。

姜子牙幫助周文王施行仁政,訓練士兵,聯絡其他諸侯,最後天下三分,而周得其二,周文王死後,姜子牙繼續輔佐周武王,最終在牧野之戰打敗了商朝,攻進了朝歌,建立了周朝,而姜子牙被封在齊國。

蘇洵

如果說是蘇洵,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說到蘇東坡,也叫蘇軾,大家都知道,背了太多他寫的詩與詞,而這個蘇洵就是蘇東坡的父親,蘇東坡還有一個弟弟叫蘇轍,他們父子三人合稱三蘇,而且都是唐宋八大家。


蘇洵其實很早就讀書了,但很早就放棄,後來在他二十七歲的時候又重新努力讀書,可是他一直參加科舉考試一直沒中。

一直到了公元1056年,他帶著兩個兒子入開封參加科舉,他把他寫的文章給歐陽修看,歐陽修覺得他的文章可比西漢的賈誼,蘇洵一下子成名了,而這一年,蘇洵將近五十歲。

第二年,蘇軾和蘇轍都中了同榜進士,名氣就更大了。


歷史簡單說


人如果想獲得成功,除了本身必須得具備相應的能力之外,機會也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如果只有能力沒有機會的話,那麼很多人就會如同被泥土掩蓋著的黃金一般,可能到死都無法施展開暗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才華。

在我們浩瀚的歷史中,就有不少人是在中年臨近老年的時候才獲得釋放自己的機會、才開始鑄就自己輝煌人生的。

這種人,我們對他們有一個很貼切的形容詞,那就是大器晚成,而要說到歷史中大器晚成的人物,我們往下可以簡單瞭解一下。

蔣介石

想必不用介紹大家都瞭解蔣介石這個人,蔣介石是近代史中數一數二的風雲人物,他出生於浙江奉化,自幼家境殷實。

在他長大後,他前往了日本留學,並在日本留學的同時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與同盟會元老陳其美結拜為了兄弟。

在蔣介石從日本回到國內後,他總共經歷了很多事情,不過在1924年之前,他的人生經歷一直都是非常尋常的,雖然期間可能會發生一些精彩萬分的故事,但總體來說卻沒有太過於令人驕傲的成績。


一直到1924年他被孫中山委任為了黃埔軍校校長後,他的命運才開始擁有了起色。

正是憑藉著黃埔軍校中眾多優秀學生們的幫助、支持,蔣介石在1925年才獲得了東征的勝利、在1928年才取得了北伐的勝利。

而在1924年剛開始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職務的時候,蔣介石已經有了37歲的年齡,在他1928年成為民國的最位高權重者的時候,他也已經有了41歲的年齡。

于成龍

早些年看過於成龍電視劇的人,對於成龍都是有著一定了解的。

于成龍最初是明朝末年人士,在明朝年間的時候,因為一直考取不了功名,所以他一直沒能踏入到官場中。

在清朝覆滅了明朝之後,他的人生才獲得了轉機。

在順治18年、也就是于成龍44歲的時候,他憑藉著國子監畢業的學歷獲得了踏入仕途的機會。


那時候,他成為了廣西羅城的縣令,然後憑藉著這個起點,一路不斷在仕途上攀升,最終成為了康熙年間的兩江總督。

左宗棠

左宗棠是清末的四大名臣、是在清剿太平天國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權勢人物。

左宗棠在年少時非常有才華,在他21歲那年,他就和自己的兄長一起共同考取了當年的舉人功名,不過在他考取了舉人功名之後,他的功名之路卻彷彿中斷了起來。

在接下來的很多年時間中,雖然他一直刻苦的學習、一直想盡各種方法地打算考取一個進士功名,但是最終都均以失敗告終。

原本按照清朝的官場制度來說,舉人也是可以當官的,可以在縣官府中擔任一些縣官以下的官職或者擔任一些偏遠小縣的縣官。

但是左宗棠並不滿足於如此平凡的人生,他寧願一直在家種田讀書,也不願意委屈自己去擔任那些微末的官職。


後來一直到了他40來歲、一直到了太平天國戰亂的爆發,在賞識他才華的湖南巡撫邀請下,他才開始出山,最初以幕僚的身份參與到了這天下紛爭中。

正是憑藉著這個契機,左宗棠後來才能一路以自己的軍事才華為支撐,成為了清朝的總督、大學士、軍機大臣,直至最終被封了侯爵。

劉邦

說到劉邦,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年齡所存在的微妙狀況。

在歷史中,劉邦其實和秦始皇是同齡人,僅僅比秦始皇小了三歲而已。

不過由於出身的緣故,他們二人的人生經歷出現了很多不同,在秦始皇年幼成為秦王、在秦始皇征伐天下諸國的時候,劉邦一直過著很平凡的生活。

劉邦後來是一直到了秦始皇死後,命運才開始出現轉機的。


在秦始皇去世年後,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正是在那之後不久,與陳勝、吳廣等人一樣率領民夫們去戌邊工作的劉邦,也舉旗展開了起義。

而那一年,劉邦已經有了48歲的年齡。


孤客生


張愛玲說過,成名要趁早,這句說真是真理,這個時代真是出名要趁早的時代,厚積薄發大器晚成有點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但應該說,大器晚成的人都比成名早的人更加有出息,有成就。齊白石50才出名、劉邦40打天下,47稱帝。慕容垂60歲復國稱帝,晉文公62成春秋五霸。姜子牙80遇文王。特朗普70才當美國總統。可見大器晚成的人也不少。人家白素貞修煉千年才談戀愛呢,這裡舉一個例子,就是唐朝大將劉仁軌的滅倭之戰。

劉仁軌(601年—685年 )字正則,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人。唐朝宰相、名將,漢章帝劉炟之後(估計也是冒牌貨)劉仁軌出身不高,精通文史,在唐太宗出仕,官職一直不高,職務不過是給事中(從七品)。就是一個小官僚,並不出彩,唐高宗登基以後,卻大放異彩,滅倭之戰成就一生偉業。公元685年,劉仁軌逝世,年八十四。真是那句話,誅殺日本人就是積德行善啊,病逝後劉仁軌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唐中宗即位,加贈太尉。

白江口之戰發生背景是,在唐朝初年。當時的朝鮮三國鼎立,(高麗,新羅,百濟)其中高麗發生軍事政變,隨後高麗百濟聯軍攻打新羅,新羅緊急像大唐求援不果。在公元655年,朝鮮新羅再次上書,言高麗,百濟聯軍攻打。亡國在際。希望大唐救援,高宗李治於公元660年讓蘇定方為左衛將軍發兵討伐。此時大唐剛剛平定突厥,國事正式最強大的時候。蘇定方大獲全勝。百濟陷落,王室貴族全部押送長安處死,收縣郡三十七城,戶籍七十六萬。在百濟設五個郡,由此百濟入大唐領土。讓劉仁願領兵數千屯兵駐守。此時劉仁軌已經是60歲的老人了,而且的是個文官。

百濟宗室扶余福信看見大唐主力撤走就準備復國。在當時,百濟宗室扶余義慈派人和日本聯繫。當時的日本天皇是個老孃們叫齊明天皇。得知以後,早就有吞併朝鮮的日本立即派兵護送扶余豐回國,準備和百濟一起聯手做戰,但出師不利,剛剛發兵老孃們就死了。其子繼位,史稱天治天皇。

新天皇繼續執行老孃們的計劃發兵朝鮮半島。既然有個這個扶余豐這個正宗百濟宗室,百濟各地紛紛造反,叛亂四起。唐軍猝不及防之下被圍困在百濟城。唐軍下詔,由劉仁軌帶領唐軍和新羅部隊救援劉仁願。值此白江之戰拉開帷幕。公元661年。蘇定方二次為帥,起兵三十五萬,直撲平壤,但朝鮮冬天異常寒冷,蘇定方之好退兵,李治讓劉仁軌留守原地。守不住可以退回內路。劉仁軌願意主動留守百濟。靜觀其變。劉仁軌不僅僅是固守不戰,多次襲擊扶余信運糧通道。使得百濟疲於奔命,首尾難顧。劉仁軌使用反間之計。挑撥扶余福信和侄子扶余豐關係。而事實上扶余豐實在受不了扶余福信這個叔叔的跋扈,二人窩裡鬥。扶余豐殺死叔叔。隨後扶余豐聯繫高麗和日本請求救援。

高麗還在協商呢,日本卻很積極,他們照貓畫虎,學蘇定方也沒有直接打劉仁軌,而是直接攻打百濟,先挑弱的打,從戰略上說這個做發是對的。而且打的還可以。攻取數個州郡。接到百濟求救消息。唐軍由孫仁為又衛將軍率領水軍一萬馳援百濟,孫仁和劉仁軌會師以後,士氣大振。經過協商,唐軍和新羅國王金法敏領水師自熊津口發兵孫仁領兵從陸路發兵。水陸並進直取白江口。徹底堵死日本百濟的退路。在公元663年八月劉仁軌率先達到白江口。隨後日本四百多艘戰船也抵達白江口,中國日本第一次會戰徐徐展開。當時唐朝和新羅聯軍兩萬餘人,新羅不到一萬人再加上疲軟的戰鬥力也就可以忽略不計。日本五萬多人,百濟兩萬多人。可以說唐朝的軍隊數量和戰船的數量都處於絕對劣勢,但唐朝的武器是最先進的,戰船無需搖櫓。依靠風帆動力。就好比現在老美用一艘航母去攻擊一個國家的幾十艘二戰軍艦。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唐軍用火攻。再就是唐軍是順風做戰。順風順水好戰鬥,日本的戰船紛紛起火,淹死燒死不計其數。一萬多人喪生。水師大敗,陸軍也不行。唐朝和新羅聯軍大敗日本和百濟聯軍。大唐四戰四捷。日本當時還沒有武士道精神,看見唐朝軍隊也紛紛投降。百濟亡國,這次戰役簡直是一千二百多年以後甲午海戰的翻版,就這樣百濟再次納入中土。


晚年的劉仁軌依舊得到了武則天的信任,逃過了武則天的時期的“政治動亂”公元685年,劉仁軌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宰相)。但 劉仁軌在當年逝世,享年八十四歲。武則天為其輟朝三日,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陪葬乾陵。唐玄宗時期,劉仁軌與尚書右僕射褚遂良、司徒高季輔一同配享唐高宗廟廷。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