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氏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不单单仅有秦国和赵国

谈及历史上的秦国,总能将其与“顽强”、“强悍”联系在一起。一个在东周之前尚为“周之附庸”的部族;一个立国最晚,且至战国前期仍被中原诸侯视为不屑于与之为伍的西隅部族,却一朝崛起,而位列“战国七雄”,最终一统六国。

嬴氏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不单单仅有秦国和赵国

秦统一天下

“历史倪说”留意到,以“强悍”著称,而在历史上留下印迹的嬴氏后裔,不单单仅有拥有秦国的这一支,还有同为位列“战国七雄”的赵国,更有较早数次与周王室顽强抗衡的嬴徐。

嬴氏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不单单仅有秦国和赵国

“战国七雄”之赵国

据《纲鉴易知录卷三·周纪》记载,从西周初建,便屡次联合其他诸侯对抗周王室的嬴氏后裔,即“徐子,嬴姓,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得朱弓矢,自以为天瑞,乃称偃王,四方诸侯朝于徐者三十六国”。

“历史倪说”认为,联想到数次挑战周王室的嬴徐,即不难理解嬴秦天下一统。

一、“三监之乱”爆发,嬴徐登上历史舞台

“武王克商”之后,享天子不久的周武王驾崩,但此时“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王朝尚处于初建期,周王室若以一个幼儿为天子,诸侯部落非但不会臣服,反而会发动叛乱。无奈之下,周成王的叔叔周公旦,即代替周成王当国摄政治理天下。

管叔、蔡叔、霍叔担心周公旦将不利于周成王,便联合殷商王子武庚禄父为首的殷商遗民,以及不愿臣服周王室的诸侯、部落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据史书记载,参与“三监之乱”的诸侯、部落有“奄、淮夷、徐戎皆叛”。于是,周公旦奉周成王命令率军东征,“遂定奄及淮夷,东土以宁”。

嬴氏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不单单仅有秦国和赵国

周公东征

二、“徐夷僭号”结束了周穆王仙游

“周公东征”只能说暂时平定了诸侯、部落叛乱,至周穆王时,嬴徐再次发动叛乱,声势之浩大,远超以往。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嬴氏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不单单仅有秦国和赵国

徐偃王

而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游,而且见到了西王母,乐而忘归。徐国徐偃王造反彻底破坏了周穆王好事。周穆王心急如焚,当此关键时刻,一方面避徐偃王之“锋芒”,以怀柔之策“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另一方面命令“善御”的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以告楚,令伐徐”,且“一日而至”。周穆王“与楚连谋伐徐”,结果徐偃王“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最终战死。

嬴氏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不单单仅有秦国和赵国

穆王西游

三、一嬴暂平,一嬴又起

徐偃王叛乱之所以能够顺利平定,是与那位“善御”的造父驾车技术高超分不开的。于是周穆王把赵城赐给了造父,“其族由此为赵氏”。这位造父即是“战国七雄”的赵国的始祖。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秦的先祖,是帝颛顼的后代子孙,到了舜在位的时候,秦的先祖大费(也称柏翳)帮助舜驯养鸟兽有功,被赐姓嬴氏。

嬴氏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不单单仅有秦国和赵国

造父为穆王驾车

四、嬴氏后裔审时度势,崛起于殷商

据《纲鉴易知录卷二·夏纪》记载,嬴氏后裔有个叫费昌的“见二日东出,焰西沈”,便归顺商汤。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嬴氏后裔归商朝之后,屡建功勋,至中衍之后,便逐渐成为商朝的重臣,以至于列土封疆为一方诸侯,即“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五、嬴氏最强者诞生最晚

1、秦的先祖到了中衍的玄孙中潏的时候,生下了儿子蜚廉。蜚廉又生恶来,这个时候正是商纣王当政的时候。恶来有力,蜚廉善跑,父子都凭勇力为商纣王服务。后来周武王伐纣,连恶来一起杀了。当时蜚廉正在北方为商纣王采石,得知商纣王被杀,商朝覆灭,已经无法回朝复命,便在霍太山筑坛报祭殷纣王,死后便葬于霍太山。

除了恶来以外,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生子孟增。到了孟增的时候,有宠于周成王,时称宅皋狼。孟增(也称宅皋狼)生子衡父,衡父又生下了造父。

虽然恶来革因周武王伐纣而被杀,但子孙得以繁衍。后来,恶来革家族的子孙也借着造父所受周穆王获封赵城之宠而姓赵氏。

2、周孝王三年,“王命主马汧、渭之间”,于是非子专心为周王室养马,果然带来了良好的效应,“马大蕃息”。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之君,邑于秦,使续伯翳后”。非子也就成了后来被称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的开国始祖。

周穆王联合楚国讨伐徐偃王,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迫使徐偃王北迁,却并未完全消灭徐国。周宣王即位之后,“法文、武、成、康之遗风”,意图“诸侯复宗周”,曾亲征“淮北徐夷”,终使“徐方来庭”。

嬴氏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不单单仅有秦国和赵国

周穆王讨伐徐国

“历史倪说”认为,活跃于殷商、两周时期的诸嬴,当为历史上影响最强的家族之一,且以其强大的家族基因,凭借顽强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华夏历史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一笔书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周本纪》

2、《史记·秦本纪》

3、《史记·始皇本纪》

4、《史记·赵世家》

5、《后汉书·东夷列传》

6、《纲鉴易知录卷三·周纪》

7、《纲鉴易知录卷二·夏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