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氏後裔建立的諸侯國,不單單僅有秦國和趙國

談及歷史上的秦國,總能將其與“頑強”、“強悍”聯繫在一起。一個在東周之前尚為“周之附庸”的部族;一個立國最晚,且至戰國前期仍被中原諸侯視為不屑於與之為伍的西隅部族,卻一朝崛起,而位列“戰國七雄”,最終一統六國。

嬴氏後裔建立的諸侯國,不單單僅有秦國和趙國

秦統一天下

“歷史倪說”留意到,以“強悍”著稱,而在歷史上留下印跡的嬴氏後裔,不單單僅有擁有秦國的這一支,還有同為位列“戰國七雄”的趙國,更有較早數次與周王室頑強抗衡的嬴徐。

嬴氏後裔建立的諸侯國,不單單僅有秦國和趙國

“戰國七雄”之趙國

據《綱鑑易知錄卷三·周紀》記載,從西周初建,便屢次聯合其他諸侯對抗周王室的嬴氏後裔,即“徐子,嬴姓,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得朱弓矢,自以為天瑞,乃稱偃王,四方諸侯朝于徐者三十六國”。

“歷史倪說”認為,聯想到數次挑戰周王室的嬴徐,即不難理解嬴秦天下一統。

一、“三監之亂”爆發,嬴徐登上歷史舞臺

“武王克商”之後,享天子不久的周武王駕崩,但此時“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王朝尚處於初建期,周王室若以一個幼兒為天子,諸侯部落非但不會臣服,反而會發動叛亂。無奈之下,周成王的叔叔周公旦,即代替周成王當國攝政治理天下。

管叔、蔡叔、霍叔擔心周公旦將不利於周成王,便聯合殷商王子武庚祿父為首的殷商遺民,以及不願臣服周王室的諸侯、部落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據史書記載,參與“三監之亂”的諸侯、部落有“奄、淮夷、徐戎皆叛”。於是,周公旦奉周成王命令率軍東征,“遂定奄及淮夷,東土以寧”。

嬴氏後裔建立的諸侯國,不單單僅有秦國和趙國

周公東征

二、“徐夷僭號”結束了周穆王仙遊

“周公東征”只能說暫時平定了諸侯、部落叛亂,至周穆王時,嬴徐再次發動叛亂,聲勢之浩大,遠超以往。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後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嬴氏後裔建立的諸侯國,不單單僅有秦國和趙國

徐偃王

而此時,周穆王正在崑崙山西遊,而且見到了西王母,樂而忘歸。徐國徐偃王造反徹底破壞了周穆王好事。周穆王心急如焚,當此關鍵時刻,一方面避徐偃王之“鋒芒”,以懷柔之策“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另一方面命令“善御”的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以告楚,令伐徐”,且“一日而至”。周穆王“與楚連謀伐徐”,結果徐偃王“不忍鬥其民,北走彭城”,最終戰死。

嬴氏後裔建立的諸侯國,不單單僅有秦國和趙國

穆王西遊

三、一嬴暫平,一嬴又起

徐偃王叛亂之所以能夠順利平定,是與那位“善御”的造父駕車技術高超分不開的。於是周穆王把趙城賜給了造父,“其族由此為趙氏”。這位造父即是“戰國七雄”的趙國的始祖。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秦的先祖,是帝顓頊的後代子孫,到了舜在位的時候,秦的先祖大費(也稱柏翳)幫助舜馴養鳥獸有功,被賜姓嬴氏。

嬴氏後裔建立的諸侯國,不單單僅有秦國和趙國

造父為穆王駕車

四、嬴氏後裔審時度勢,崛起於殷商

據《綱鑑易知錄卷二·夏紀》記載,嬴氏後裔有個叫費昌的“見二日東出,焰西沈”,便歸順商湯。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嬴氏後裔歸商朝之後,屢建功勳,至中衍之後,便逐漸成為商朝的重臣,以至於列土封疆為一方諸侯,即“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五、嬴氏最強者誕生最晚

1、秦的先祖到了中衍的玄孫中潏的時候,生下了兒子蜚廉。蜚廉又生惡來,這個時候正是商紂王當政的時候。惡來有力,蜚廉善跑,父子都憑勇力為商紂王服務。後來周武王伐紂,連惡來一起殺了。當時蜚廉正在北方為商紂王採石,得知商紂王被殺,商朝覆滅,已經無法回朝覆命,便在霍太山築壇報祭殷紂王,死後便葬於霍太山。

除了惡來以外,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生子孟增。到了孟增的時候,有寵於周成王,時稱宅皋狼。孟增(也稱宅皋狼)生子衡父,衡父又生下了造父。

雖然惡來革因周武王伐紂而被殺,但子孫得以繁衍。後來,惡來革家族的子孫也藉著造父所受周穆王獲封趙城之寵而姓趙氏。

2、周孝王三年,“王命主馬汧、渭之間”,於是非子專心為周王室養馬,果然帶來了良好的效應,“馬大蕃息”。非子養馬有功,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之君,邑於秦,使續伯翳後”。非子也就成了後來被稱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的開國始祖。

周穆王聯合楚國討伐徐偃王,取得了一定的勝利,迫使徐偃王北遷,卻並未完全消滅徐國。周宣王即位之後,“法文、武、成、康之遺風”,意圖“諸侯覆宗周”,曾親征“淮北徐夷”,終使“徐方來庭”。

嬴氏後裔建立的諸侯國,不單單僅有秦國和趙國

周穆王討伐徐國

“歷史倪說”認為,活躍於殷商、兩週時期的諸嬴,當為歷史上影響最強的家族之一,且以其強大的家族基因,憑藉頑強的創造能力,在豐富華夏曆史的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一筆書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歷史倪說”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周本紀》

2、《史記·秦本紀》

3、《史記·始皇本紀》

4、《史記·趙世家》

5、《後漢書·東夷列傳》

6、《綱鑑易知錄卷三·周紀》

7、《綱鑑易知錄卷二·夏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