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諸葛亮這篇評論 您將智慧大增

“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名句絕非過獎之言。如果有人給您出這樣一道題目,請用1個歷史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字數要求是100字以內,您是否需要思考一會兒?如果把這個題目增加難度,請您對比4個歷史故事,並闡明一個道理,字數要求仍是100字以內,您是否覺得這個題目太刁鑽?

讀懂諸葛亮這篇評論 您將智慧大增

可您知道諸葛亮達到了什麼層次嗎?他的一篇〈論讓奪〉,僅用88字,對比了10則歷史典故,釐清了連很多帝王將相、史家名流都容易混淆的道理。那麼如果我們用心讀懂這篇評論,是否將智慧大增呢?〈論讓奪〉的原文是這樣:

“范蠡以去貴為高,虞卿以含相為功,太伯以三讓為仁,燕噲以辭國為禍,堯、舜以禪位為聖,孝哀以授董為愚,武王以取殷為義,王莽以奪漢為篡,桓公以管仲為霸,秦王以趙高喪國,此皆趣同而事異也。明者以興,暗者以辱亂也。”

看到不熟悉的人名和歷史,您可千萬不要畏難,把它們講成簡明易懂的小故事,加以對比,您便可以從中有所領悟。

1、范蠡以去貴為高

范蠡是與越王勾踐深謀二十餘年,幫助勾踐滅掉吳國的謀士。成功之後,他深知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於是改姓更名,帶諸子與門客出走,墾荒經商。沒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齊王聽說了范蠡的賢明,便拜他為相。范蠡悟道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他於是歸還相印,散盡家財,再次隱退。

讀懂諸葛亮這篇評論 您將智慧大增

2、虞卿以含相為功

虞卿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上卿。長平會戰趙國大敗,秦軍退兵,向趙國索要六城。趙郝、樓緩建議趙王割地,虞卿再三勸諫趙王不要割地給秦國,以使趙國陷入被諸國瓜分的境地。虞卿定計,把六城割給與秦國有仇的齊國,一則趙、齊聯手,天下可以看到趙國依然大有可為;二則秦國得知,必然會與趙國修好;三則韓、魏聞之,亦會敬重趙王,這樣對趙國而言,是一舉而結三國之親。猶豫不定的趙王最終下定決心,從虞卿計,馬上派虞卿出使齊國。不出虞卿所料,秦國聽聞後,立即派使者到趙國修好,虞卿為趙國立下大功。

後來,虞卿因好友魏齊之故,卸下萬戶侯卿相之印,離開趙國。虞卿解相後,終不得意,乃著書曰《虞氏春秋》。

對比:范蠡去相,世人以為高明;虞卿辭相,眾人皆為惋惜。天地有清濁,人世分高低,身居高位能濟天下蒼生是為功德,只顯自身榮華當為警戒,順應天意,進退得宜方為明智。

3、太伯以三讓為仁

太伯,也作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有聖德,就想傳位給季歷。泰伯知道後便與二弟仲雍一同逃往荊蠻之地採藥,並且斷髮紋身,這樣就徹底斬斷了自己的繼位之路,此為“一讓”。古公亶父過世後,泰伯與仲雍回來奔喪,季歷想讓位給長兄泰伯,泰伯堅辭“再讓”。季歷不從,泰伯於是“三讓”,說自己已斷髮紋身,不再適合當社稷之主,季歷不得已而繼承王位。後來季歷傳位給姬昌,是為周文王。到文王之子武王時,周滅殷商,一統天下。孔子稱讚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4、燕噲以辭國為禍

燕王噲是戰國時期的燕國君主。齊國的使者蘇代來到燕國,對燕王噲說,齊宣王因不信任大臣一定不會稱霸,於是燕王噲聽信蘇代之言,厚任宰相子之。

鹿毛壽進一步向燕王噲進言說:“您不如把國家讓給子之。人們說堯賢德,是因為他曾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而許由沒有接受,於是堯有讓天下之美名,但實際上卻沒有失掉天下。如今,您把國家讓給宰相子之,子之必不敢接受,這樣,您就可以與堯齊名了。”

燕王噲於是將國家讓給子之,短短三年,燕國大亂,引發了國內戰爭,國難持續數月,死者達數萬之眾。

對比:太伯順天意讓位於聖德,心中無名,是謂至德;燕噲辭國,託國於非人,圖聖賢之名,君臣綱亂,生靈塗炭。

5、堯、舜以禪位為聖

堯看兒子丹朱的德才不足以繼承帝位,於是向四嶽徵詢誰是天下賢人,四嶽推舉了以孝悌聞名的舜。堯見到舜,先詢問他的為政理念,選定舜做繼承人後,堯又注意從各方面考察舜。堯命舜任司徒,舜推行五典教化,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天下安寧、百姓和睦;堯任舜為司空,總理天下政務,舜把各種複雜棘手的事情都處理得井井有條,百官樂從;堯讓舜接待四方諸侯,舜做得莊重又合乎禮儀;堯派舜入山林川澤,考察洪水情況,舜遇到暴風雷雨,卻不迷行,堯以為聖。堯禪讓帝位給舜時,得到了上天祥瑞的回應,才隆重地舉行大典傳位給舜。舜禪位給禹時,同樣任人唯德。堯、舜禪位,德被蒼生,光照日月,垂範萬世。

讀懂諸葛亮這篇評論 您將智慧大增


6、孝哀以授董為愚

董賢是西漢孝哀帝的寵臣,以儀貌得寵。董賢於國無功,卻在年僅22歲時就就位列三公。匈奴單于來漢朝覲時,看見年少的董賢統領百官,怪而問之,漢哀帝說:“大司馬年少,以大賢居位。”單于於是拜賀漢得賢臣。

讀懂諸葛亮這篇評論 您將智慧大增


哀帝無子,屢次想將帝位讓予董賢。一次,哀帝在麒麟殿宴請臣下,正喝著酒,哀帝笑看董賢說:“我想效法堯禪舜,怎麼樣?”王閎進諫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廟,當傳位給子孫。統業至重,天子不可戲言!”哀帝默然不悅。不久,哀帝過世,董賢當即被罷官,和他的妻子畏懼自殺了。

對比:堯、舜禪位,心繫蒼生,奉天承命,託天下於大德大賢,為萬事景仰;孝哀欲禪位寵臣,為一己之私,卻自比堯禪舜,是為愚昧。

7、武王以取殷為義

武王取殷,上天早有安排。堯禪位給舜時,有龍馬銜甲飛躍祭壇之上,甲上以文字書寫,堯之後將有虞、夏、商、周、秦、漢當受天命。周文王被囚羑里時,夜觀天象,明瞭伐紂乃天命,於是推演八卦,佈置了伐紂的每一步。

讀懂諸葛亮這篇評論 您將智慧大增


商紂王輕慢鬼神,好酒淫樂,唯妲己之言是從。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酒池肉林,男女裸逐其間,施炮烙酷刑,誅賢臣,親妖小,諸侯紛紛叛紂往歸西伯。周武王德行淳厚,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興師伐紂,殷民大悅,天下歸心。

8、王莽以奪漢為篡

王莽為人頗具迷惑性,他早年孝謹謙恭,勤身博學,王太后器重這個內侄,王莽愈加位高權重。但王莽並非真賢德,他經常做欺世盜名之事,比如讓妻子待客時,穿得像傭人,比如在封自己為“安漢公”,把女兒推為皇后時,都做出天下人心所向之狀,其實全是巧詐之術。

王莽奪漢時,漢室氣數未盡,新朝建立後,天降瘟疫,盜賊叢生,四海之內,喪失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叛軍四起,王莽派兵鎮壓,部隊十之六七患疾疫而死。後來漢軍殺到,王莽死於亂刀之下。

對比:武王取殷,受天眷命,法度彰明,遐邇悅服;王莽奪漢,沽名釣譽,威詐虐民,流毒華夏。

9、桓公以管仲為霸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成就霸業。管仲從經濟、農業、稅賦等方面入手,使齊國區區海濱之地,通貨積財。管仲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廉、恥是為四維,國家富足了,還要教化百姓遵循為人之道。管仲繼而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南征北戰,九合諸侯。管仲主張尊重民意,“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為相三十載,嘔心瀝血,為後世相者之典範,諸葛武侯就曾以管仲自比。

10、秦王以趙高喪國

秦始皇在沙丘駕崩時,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合謀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帝,賜死公子扶蘇,囚禁大將蒙恬兄弟。胡亥繼位後,在趙高的慫恿下,殺虐宗室大臣,其中也包括李斯。李斯一死,趙高升任中丞相,他勸二世盡情享樂,自己獨攬朝政,肆意橫行,做出指鹿為馬之事。二世以趙高為相,自己最終慘死,斷送了秦朝基業,也使天下再度陷入戰火。

對比:管仲為相,齊成霸業;趙高為相,禍國殃民。

結語:相似的事件,結果卻截然相反,原因在於本質的不同。這些歷史事件,在後人的解讀中,或中肯,或偏邪,偏邪的解讀大多錯在只看事物表面,忽略事物本質,辱沒聖賢,反為惡者辯護。本文雖按〈論讓奪〉原文結構,兩兩進行了對比,但若把十個故事放在一起概括,卻並非易事。諸葛武侯以俯覽世間之勢,用“明者以興,暗者以辱亂也”一句洞穿事物本質,使人慧光瞬間明亮。不知您認真思考後,是否也感到豁然開朗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