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太子李建成為什麼“爭不過”李世民?

史海閒聊


太子李建成為什麼爭不過弟弟李世民,而慘敗在玄武門?除去其他因素,在我看來就是一句話:只有筆桿子是鬥不過槍桿子的!接下來我就為您解釋解釋這筆桿子與槍桿子之間的鬥爭。

筆桿子——李建成

唐朝建國後,按照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李建成自然而然成為了太子。而作為太子的他則被唐高祖李淵留在了身邊學習政務,以便將來接管國事。說起李建成這個人也是十分有能力的,在幫助李淵治理國家問題、維護社稷安穩,保證整個唐朝穩定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在建唐後李建成主要負責國家政務相關事宜,是一個實打實的筆桿子,手上的兵力很少。

圖.李建成


槍桿子——李世民

而作為李建成弟弟的李世民因其突出的軍事才能被派遣在外,征戰四方。先後打敗了竇建德、王世充等各路反王。李世民可謂是戰功赫赫,名振四方。毫不誇張地說,雖然唐朝是李淵建立的,但是就唐朝的大半江山都是李世民金戈鐵馬打下來的。通過多年的征戰,李世民也培養了一隻對他忠心耿耿的部隊,諸如尉遲恭、程咬金等名將都是他的心腹。因此李世民是一個手握重權的槍桿子。

圖.秦王李世民


筆桿子與槍桿子的鬥爭

因為李世民功勞重大,又手握重兵,在百姓的心目中呼聲很高。李建成十分害怕他會影響到自己將來的皇位,所以他和三弟李元吉就合夥設計陷害李世民。李世民本來就對於父親沒按承諾把太子之位傳給自己耿耿於懷,現在太子李建成還想治他於死地。

被逼到絕境的李世民無路可走,只能動用武力和李建成決一死戰,於是就有了玄武門之變一事。在玄武門李世民正是因為自己的槍桿子比較硬(不僅自己的手下厲害,還收買了李建成手下的城門官)才得以打敗李建成,最終稱王。

圖.玄武門之變


結語:李建成沒有爭過李世民最重要的還是,只有筆桿子鬥不過槍桿子。


唐宋秘史小偵探


話說這李淵的長子是李建成,次子是李世民。在當時天下紛爭的時候各路起義軍四起,有以李密為首的瓦崗寨,有以王世充為首的鄭國和以竇建德為首的夏國,當然還有李淵的軍隊。李淵在稱帝之後很快就發生了玄武門事變,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李建成為什麼“打不過”李世民?

李建成隨父李淵征戰,那李建成在李淵起兵的過程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話說英雄多生於亂世。這李淵在起義的過程中極其重任李建成,當時李淵為了解除爭奪天下的後顧之憂,李淵先暗中結好突厥。突厥要求李淵自立,否則不給予支持,可李淵堅決不肯。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多次勸諫,但李淵仍舊堅持。六月,李建成到達太原,李淵非常高興。由此可見李淵當時是多麼看重李建成,這李建成也沒辜負李淵的信任。


裴寂等人跟著李建成來見李淵,勸李淵仿效仿效伊尹、霍光廢掉隋煬帝楊廣擁立代王楊侑,發兵傳檄各郡縣,更改旗幟向突厥表態。但李淵認為這麼做有點掩耳盜鈴,可是目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李淵於是決定起兵,派遣使者告知突厥,送馬千匹且許諾派兵。由於李建成的計策和能力讓李淵稱帝的時候有了自信,從這可以看出李建成並非比李世民差。


李淵建立唐朝,李建成為其招攬人才和利用自己的能力來助李淵。

話說這李建成在李淵去取長安的時候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當時李淵的軍隊實力並不強大,於是李淵就招募士兵。李建成見招募來的義軍沒有經過訓練,擔心他們不能打仗,於是立下軍法,整肅三軍。在兵進西河的行軍路上,李建成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百姓種在道旁的瓜果蔬菜,一定要付了錢才能吃,得來的食物酒水,也與將士們一同分享。由此可見李建成也是一個合格的將領,他也能帶兵打仗。


大軍行至西河城下,李建成親自前往告知自己的來意,城內人紛紛來投,只有郡丞高德儒不肯歸降,李建成於是率軍攻打高德儒,郡司法書佐朱知瑾從城上將李建成兵馬引進,將高德儒生擒後斬首,其他西河人全部赦免。李建成平定西河,往返只用了九天時間。班師後,李淵非常高興說:“用這樣的方法用兵,可以橫行天下。”由此可見李淵對李建成的寵愛以及對李建成的重用。


李淵建國之後,為什麼不讓李建成帶兵打仗而是讓李世民去呢?

話說這李淵建立了唐朝之後,就讓李建成在宮中學習君王之道,畢竟李建成將來要繼承自己的王位。讓李世民去打仗也是在展現自己大唐王朝的軍威。而這恰恰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那就是軍隊中讓李世民立了形象以及人民也知道了李世民能力強,有才華。這就苦了李建成,明明自己也有領導軍隊的能力,可生於王室家庭,命運早已安排。


秦王李世民由於長期在外征戰建立戰功掌握權柄,對於立李建成為太子很不服氣,於是想盡辦法取而代之。這李建成也很不服氣,自己的國家怎麼能讓自己的弟弟得到。於是以李建成為首的東宮與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有了摩擦,以及權力的明爭暗鬥,可這李淵他不明白呀。

他也認為自己的兩個兒子都很強,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可以幫助自己安頓國家。但李淵還是沒想到兄弟之間還能反目成仇,畢竟皇帝只能一個人做。於是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可憐這李建成好好的太子不做,非得和有兵權的李世民爭。


史海閒聊


作為李淵爭霸中原左膀右臂的李建成和李世民,為何最後因為繼位的問題鬧出一個著名的玄武門之變?而已經成為太子的李建成卻最終敗給了李世民呢?

禍根深埋。

李淵起兵之後,李建成和李世民就成了李淵手中兩員虎將。當然,就行軍作戰而言,被毛澤東極力推崇的李世民確實比李建成強上許多。

而李淵在看到李世民的勇猛之後,為了鼓勵他竟然許諾以後若是奪得天下,會將他立為太子。受到李淵的鼓勵,李世民在戰場上更加勢不可擋。可以說,李唐的江山一大半是李世民的功勞一點都不為過。

而李建成為人忠厚,在戰場之上能力確實比不上自己的兄弟,所以,李唐起兵之間他的任務多是在後方。

然而,李淵曾經輕易許下的承諾也埋下了禍根。

削弱秦王。

李唐定都長安以後,李淵稱帝。隨後立李建成為太子,而得知此消息的李世民多有不忿。但是畢竟木已成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李淵為了安撫李世民,便封他為秦王。這倒不是最關鍵的地方,最關鍵的是李淵准許李世民建立天策府。這是李淵最大的敗筆。

他明知自己有愧於李世民,所以才想出這麼一個法子,但是卻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李世民在李唐建立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唐軍之中幾乎所有能打的武將、統帥都在秦王麾下,同樣都入了天策府。

而這群人,跟隨李世民鞍前馬後,一同打下了李唐的江山。但是,現在李建成被立為太子,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他們的勝利果實被無端剝奪了。

對於李建成而言,天策府的成立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雖然李建成手下也有一定的兵權,但是他知道,雖然軍馬的人數上相差不大,但是天策府那幫人的實力太強悍了。不說李世民,李靖、秦瓊、程咬金等中的任何一個,都有實力把自己那點人馬打趴下。

所以削弱天策府迫在眉睫。

奪門之變。

雖然雙方已經磨刀霍霍,但是卻始終沒有人膽敢輕舉妄動。李建成那邊是擔憂天策府諸將的實力。李世民這邊是有些心灰意冷。

但是他們底下的人卻早已經行動起來。齊王李元吉趁外敵入侵的時機,諫言李淵要調天策府的兵馬。這招釜底抽薪的陰謀,天策府諸人一看便知。而正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此次的舉動,堅定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決心。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發生,最終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失敗告終。李世民誅殺了太子和齊王全家上下數千口,隨後逼迫李淵退位,成功奪得了李唐的政權。

結語:從歷史上看,李淵一番豬隊友的操作模式是導致李建成最終功敗垂成的最大原因。若不是他一開始允諾李世民太子的位置,也不會讓李世民有太多的想法。而後,明知道李世民及手下戰功赫赫,卻因為覺得有愧於他而允許他成立實力強大的天策府,埋下了李建成失敗的禍根。最終導致異常兄弟相殘的慘劇發生。


Crazy歷史


公元626年發生的“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歷史上的著名事件。對於這次事件的評價,後世的觀點普遍認為: 唐高祖李淵之所以能夠坐擁天下,全是因為他兒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勞。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嫉妒李世民,要加害於他,李世民不得不自衛,才發生了這次政變。其實,這個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太原留守李淵趁機起兵,攻陷隋朝的西都長安,隨即稱帝,也就是唐高祖。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按照“立嗣以長”的原則,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同時,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李世民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但也無法改變封建社會確立皇儲的普遍原則。因此,他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間矛盾重重,甚至相互打壓。

面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進攻,李世民不甘示弱,早就秘密籌劃奪取繼承權。他暗中網羅人才,培植髮展自己的勢力,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立文學館,招攬了房玄齡、杜如晦等謀略之士,號稱“秦府十八學士”;武將則有秦叔寶、尉遲恭等“八百勇士”。李世民發展個人勢力,引起唐高祖極度不滿,他曾對宰相裴寂說:“世民領兵時間太久了,在外獨斷專行,已經不是我過去的那個兒子了。”

唐朝建立初期,各地依然有大小軍閥割據。李世民經常帶兵出征,立下了汗馬功勞。戰爭時期,唐高祖為激發李世民的積極性,曾口頭答應李世民,將來立他為太子,但這也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天下大定之後,這個承諾就沒有兌現的必要了。《資治通鑑》記載: 高祖曾當面斥責李世民:“皇帝是上天註定的,不是依靠智慧和計謀能獲得的,你何必這麼急著想要呢?”可見唐高祖在立太子一事上並沒有偏袒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為人寬容仁厚,政治軍事才幹也相當突出,並不是後世想象的那樣不堪。自從太原起兵後,他作為嫡長子,一直扮演者繼承人的角色,在輔佐父親處理政務、安定後方、軍需供給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還曾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立下顯著軍功。他雖然不能像李世民那樣戎馬倥傯、戰功顯赫,但也沒有大的過失。唐高祖不可能也沒有理由廢掉他這個太子。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想通過合法途徑當上皇太子已無可能。於是只好採取特殊手段來達到目的。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的清晨,唐都長安玄武門內上演了一幕兄弟相殘的悲劇。李世民親手射殺其兄李建成,隨後,他的部將尉遲敬德趕來殺死了齊王李元吉。受此打擊,滿含悲痛、心懷恐懼的唐高祖李淵只得下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李世民處決,然後奏聞。”兩個月後,唐高祖宣佈退位,成為太上皇,將皇帝的寶座和權力交給了李世民。

這次政變雖然使李世民登上了皇位,但是也為後代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有唐一代290年間,為爭奪皇位,皇子相殺,兄弟鬩於牆的慘劇史不絕書,其始作俑者就是“千古明君”李世民。








棒槌襖襖


李建成不是"爭不過"李世民,他的手下也有一大批的能人異士,像居於高位麗裴寂,這個當朝宰相,深得太祖李淵的依重,在李淵那裡很有話語權,而更為重要的是裴寂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擁躉;如果你認為李建成只有這麼一個重量級人物那就錯了,文人劉文靜,以及後來李世民的重臣魏徵等都是李建成的重要助手。這裡最主要的保障就是,長安城的衛戍部隊是控制在太子這邊人手裡(看似如此)。

而秦王李世民手裡也有一批追隨他出身入死,為大唐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兄弟。以"房謀杜斷"聞名於世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秦王的得力助手。是以李世民的力量也不容小覷。

既然兩邊的力量差距不大,為什麼李建成會一敗塗地,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局呢?

這裡邊我認為離不開這幾個人的助力:

第一個是王晊,他雖是太子的率更丞,但卻是秦王李世民的眼線,是以李建成與幕僚們所商討的大事,無一不被李世民獲悉。這是李世民的一個重要情報來源。

第二個人是一個叫常何的玄武門城門值守官。此人是武德七年被秦王從外地調入京城收為心腹,安插到玄武門做了一名守城軍官。玄武門之變之時,李世民的軍隊就是由常何所把守的玄武門進入城內的。這是李世民佔有先機的第二個重要條件。這個條件給了李建成致命的一擊,在軍隊進城時,李建成還在自以為是的把常何當做心腹看待,以為他不會背叛自己,誰知人家早就是秦王的人了。

這第三個人卻實打實的是太子這方面的人了,她就是齊王李元吉的王妃楊氏。由於她和秦王妃是閨蜜(有可能是被秦王妃給利用了),所以在得知太子和齊王要謀害秦王的時候,巴巴的跑來告訴自己的閨蜜說有人要還李世民。得知消息的秦王就來了個先下手為強,除掉了太子。

太子雖說手下都是名動朝野的重臣,名士,但卻過分顧忌兄弟之情,不納忠言,如果早聽幕僚的的建議除掉秦王,何至於落到個如此悽慘下場?而秦王善於接納忠言,又有了三個間諜的“神助攻”,焉有鬥不過太子的道理?


新不二說


不存在爭不爭得過的問題,而是李淵對李建成的監視控制遠大於李世民,李建成造反,李淵馬上就能佈局。

而且,李建成是太子,他可以利用李淵去殺了李世民,只要他安分守己,就能順利登基,何必去冒險殺皇帝(軟禁李淵)呢?

李世民就不一樣了,如果李建成登基了,李世民必死無疑,李淵為了李建成順利登基,也會殺了李世民的,就算李世民跟李建成有矛盾,李淵也是支持李建成的,可以說,李世民逃不過一個死字,他只能搏一搏了。




中國通史視頻


造成事情結果的原因往往是多種,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能以後來者的眼光進行分析總結,以免重蹈覆轍。

李建成從太原起兵跟隨高祖東征西討,到李淵稱帝后以嫡長子的身份被立為皇太子,長期在京輔佐李淵確立唐初大政。唐朝建立後李建成又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與突厥勾結的劉黑闥,平定山東。縱使軍事能力不如李世民,但也絕不會差的太遠。

​太子府裡武有薛萬徹、馮立;文有魏徵、王珪等等,身邊聚集了如此的人才,李建成也絕非平庸之輩,其又佔著先天大義,為什麼會輸給李世民呢?

李建成雖為太子,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高枕無憂,因為當時他的弟弟李世民軍功太高,以至於李淵對李世民封無可封,最後,只能封了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准許其開府。如此一來,李世民不僅用軍功得到了軍隊的支持,更是在開府之後組建出一支不容小覷的幕僚團隊,因此,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爭鬥一直都沒有消停過。

李世民為了奪得先機,他的幕僚們製造出了楊文幹事件,讓人汙衊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打算籌集軍械謀反。李淵得知此事後,立即召李建成入宮,當時東宮的人勸李建成據城起兵,但李建成並沒有這樣做,他甚至孤身來到李淵面前,倒地便拜,以頭撞地。雖然李建成被李淵拘押起來,並只准李建成食粗糧,但他並沒有因此而丟太子之位,在此之後,楊文幹被李世民率軍征伐而死,而李淵則只是將這件事歸罪於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並將他們流放。但雙方的衝突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終結,反而愈演愈烈,為了打擊秦王府的勢力,李建成多次勸諫李淵,導致秦王府的文武官員多被免官外放,那時秦王府中只剩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恭和張公謹等幾人。無奈之下,李世民唯有先下手為強,他在玄武門附近設伏並射殺了李建成,隨後入宮逼迫李淵,最終,李世民成為太子。

不難看出,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爭鬥過程中,李建成並不是毫無作為,不堪一擊,雖然他在楊文幹事件中損兵折將,甚至連他自己都因李淵的懷疑而被囚禁,但李建成太子的位置並沒有丟,而且在這之後,李建成的反擊,導致秦王府上人才多有流失,足見李建成本身的能力是不差的。更何況李建成在大唐立國之初就是太子,從那時起,李建成就佔據著先天大義,只要他沒做錯什麼事情,他就能順順當當地成為大唐的下一任皇帝。而李世民與李建成不同,身在這盤棋局中的李世民如果沒有掀翻棋桌的勇氣,他很難勝過李建成。既然李建成佔據著先天大義,能力也不差,為何他還會輸給李世民呢?難道僅僅是因為李世民的勇氣?

李世民之所以能獲勝,靠的絕不僅僅只是他的勇氣,而是他的謀略,別的不提,僅在“情報”這條戰線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就不在一個檔次。比如在楊文幹事件中,李建成確實有送甲冑給楊文幹,但這並不能證明李建成真的要謀反,他這樣做,或許只是為了加強親信的力量,以對抗李世民。然而讓人震驚的並不是李建成的做法,而是負責運送鎧甲的爾朱煥和橋公山在走到半路時,忽然向李淵畏罪自首了!

要知道李建成給自己的心腹大將送鎧甲以對抗李世民的事情,竟然讓李世民在半道上就獲得了消息,不僅如此,送鎧甲的兩個心腹竟然還被李世民策反,直接背叛了李建成而向李淵告密,讓人不得不佩服李世民對東宮的滲透。而即便是最終導致李建成身死的玄武門之變,也是源於東宮官員王晊向李世民的告密,不難看出,在情報這條戰線上,李建成輸給李世民太多了。

雖然李建成的能力不差,但相比於李世民的鐵血手腕以及對對方的瞭解,李建成差了李世民太多,同時李淵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對權力掌控不足,沒有為太子很好的謀劃,任由秦王做大,因此李世民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長風萬里


因為李世民更惡、更無底線!李淵的本意就是李建成為繼承人,李世民有軍政才幹,李建成也不差,在大唐創業的過程中,李淵是董事長,李建成類似總經理,李世民是營銷副總,李世民攻城掠地,離不開李淵、李建成強有力的後勤保障,而且我高度懷疑李世民在創業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否如史書記載的那麼大(原因很簡單,李世民得位不正,自然會極力誇大自己的功勞,來彰顯自己應該得天下)。

唐朝上接魏晉南北朝約三百年的亂世,圍繞著皇位的所有權,父子相殘、兄弟互殺、得力干將的背叛,各種戲碼層出不窮。李淵也跳不出歷史的侷限,在兒子中間玩平衡,隨著唐帝國的穩定,李淵為了李建成順利接班,開始著手打壓李世民的勢力,但李淵並不會把李世民打死,會把李世民作為一個牽制李建成的棋子來用,防止李建成輕舉妄動。在這個大背景下,按照正常的劇本,李世民就會慢慢的邊緣化,最後的結局如何就很難講了。

所謂的李建成給李世民下毒,我覺得是李世民編出來的,政治人物的行事準則就是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歷史中被下毒而死的多了去了,幾曾見過毒不死的?曹彰武功蓋世,曹丕一頓酒就結果了,李世民就例外?所以這件事更大的可能就是李世民無中生有潑的髒水。

無論李世民在史書中怎樣美化自己,就是打了個無底線的突襲戰,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自己的兩個兄弟 ,然後又殺了他們的兒子,使李淵的直系後代只剩自己一個,讓李淵無人可選,這就是把事做絕。

所以,真實情況是李世民在與李建成的爭鬥中,逐漸落入下風,才鋌而走險的。翻遍歷史,還有哪個佔優勢的皇子用李世民這樣的方式上位的?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因為李世民集團的處境更危險,求生欲更強。首先要糾正一個民間印象,好像李世民是英明神武,李建成是窩囊草包。其實並不是這樣,李世民非常優秀,但是李建成也是極其出色的。在李建成周圍天然地形成了太子集團,但是在唐朝佔據關中建制稱帝以後,李淵和李建成,作為皇帝和儲君,作為國之根本,自然而然就坐鎮長安了,其實當時天下還是群雄逐鹿的格局,那麼平定天下的自然就是作為有傑出軍事才能的李世民,以及在征戰中逐漸形成的李世民集團,特別是李世民在受封天策上將,開牙建府,可以建立自己的官僚體系,有自己的地盤,同時還有一隻鑄錢爐,可以發行貨幣。可以說是一個同時擁有國中之國,還有皇子身份的政治集團。可想而知,太子集團和天策集團的進取心,還有退路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李建成只要平穩過度,李淵之後,自然就可以登基稱帝,一般文武大臣也就可以跟著掌握帝國各個要害官職。但是李世民不同,如果太子繼位,第一個不可能容下的,就是以他為首的天策府,這樣一股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力量,所以可以說李世民是沒有退路的,他手下的文武大臣更加沒有,因為如果說以李世民的皇子身份和功勞可能還可以免去一死,他手下的文武大臣可沒有,必死無疑。所以有句話叫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在兩方實力差不多的情況下,李世民集團更加不要命,因為沒有退路,只能登上帝位,才能解決所有問題。就像能力相同的兩個人,誰動力強,誰沒有退路,誰豁的出去,誰就贏。


陽光下嫩草上的露珠


唐朝太子李建成之所以命喪宣武門,不是因為“爭不過”李世民,乃是“百密一疏”,失去警惕,防範不嚴,讓野心勃勃、心機縝密的李世民鑽了空子,打了個措手不及。

首先要說明一點,李建成作為唐朝開國太子、唐高祖李淵嫡長子,為唐朝的建立和政權的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晉陽起兵之前,李建成前往河東募兵,秘密招募了大量有才能的人,為唐政權的創建和社稷穩固發揮了重大作用。

比如武將薛萬徹,為唐征討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馮立在突厥逼近長安時以少戰多,大戰突厥;馬三寶於唐創業時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王珪為唐初名相,魏徵更是進入凌煙閣的蓋世功臣。

李淵太原起兵後,李建成隨父征戰,戎馬倥傯,軍功卓著,曾率軍攻略西河,奪取霍邑,佔據潼關,攻克長安。

唐朝建立後,李建成被冊立為皇太子,協助父皇李淵處理政事,井井有條。期間,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為保疆衛國、穩固政權,做出了突出貢獻。

完全可以這樣說,從太原起兵,到唐高祖李淵進入長安稱帝建唐,李建成的功業並不亞於李世民。

然而,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在玄武門事變,李建成為李世民射殺,時年三十八歲,其五個兒子一併遇害。

李世民之所以悍然發動政變,無情殺害長兄,唯一的原因就是想取而代之,是有預謀的爭奪皇位的行為。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的嫡長子,按“立嗣以長”這一封建社會確立皇儲的普遍原則,李建成是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

且李建成為人寬容仁厚,政治軍事才幹相當突出,在輔佐父親監理國事、安定後方、保障軍需供給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還曾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立下顯著軍功,深得高祖李淵的讚賞。

對李世民意欲篡位、密謀奪權的種種徵兆,無論是高祖李淵,還是太子李建成,都早有察覺,並處處防範,時時打壓,怎奈百密一疏,讓李世民提前下了毒手,釀成一出兄弟相殘的悲劇。

宣武門事變兩個月後,唐高祖李淵被迫宣佈退位,成為太上皇,將皇帝的寶座和權力交給了李世民。

至此,貞觀之治、大唐盛世的序幕就由李世民徐徐拉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