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大器晚成的人?

不才講史


甄選出以下十位:

第十位、陳子昂:

陳子昂是初唐非常重要的詩人,被稱為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他和初唐四傑一起徹底改變了當時綺靡纖弱的詩風,對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王維等影響深遠,他的代表詩作《登幽州臺歌》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但是這樣一位傑出的詩人,在年十七八時,尚不知書,後因擊劍傷人,始棄武從文,可即便讀書了,陳子昂還是命運多舛,他兩次參加科舉都落第了,一直到36歲時才進士及第,但是兩年後就因父老解官回鄉,42歲被人迫害,冤死獄中,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陳子昂大部分的詩都是晚期所作,《登幽州臺歌》是38歲時寫的,稱之為大器晚成應是名副其實的。

成名年齡:36歲。

第九位、李成梁:

李成梁是明朝中後期將領,與戚繼光並稱為萬曆兩大名將,他縱橫北疆四十餘年,鎮守遼東近三十年,屢破蒙古女真等各遊牧部落,拓疆近千里,《明史》稱之“然邊帥武功之盛,兩百年來所未有”。

李成梁成名很晚,他因家貧40歲以生員襲職,成為險山參將,但他屢建戰功,很快就進為副總兵官,協守遼陽,接著又被提拔為遼東都督僉事,駐節廣寧,並多次擊敗入侵的蒙古軍隊,此後李成梁開始鎮防遼東,兵壓建州,遏制女真,在東北建立一道堅固的屏障。

成名年齡:超過40歲。

第八位、左宗棠:

左宗棠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他是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重要人物,是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更是平叛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的功臣,後來中法戰爭時,他又自請赴福建督師,最後73歲時病逝於福州,有清一代,左宗棠是少見的民族英雄。

左宗棠少時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20歲鄉試中舉,但此後6年中3次赴京會試,均不及第,只能在家留意農事和潛心讀書,咸豐二年1852年,左宗棠已經41歲了,當時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在郭嵩燾等人的勸勉下,左宗棠成為湖南巡撫張亮基的謀士,策劃守城軍事,太平軍圍攻長沙三個月不下只能撤離,左宗棠由此開始一生的功名。

成名年齡:41歲。

第七位、陳慶之:

陳慶之是南北朝時期南梁名將,他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也不善於騎射,卻富有膽略,善兵有謀,深得眾心,一生主要成就包括北伐北魏並攻取渦陽,其成就為南北朝時期南朝少有,陳慶之平時愛穿白色袍子,當時人稱:“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陳慶之並非出身望族豪門,所以早年雖是梁武帝蕭衍隨從,卻從未領兵,也不為人所知,一直到普通六年,陳慶之已經47歲了,他才有機會成為武威將軍,率梁軍前去彭城接應投誠的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後來豫章王蕭綜投降北魏,梁軍潰散,損失十之七八,唯有陳慶之所轄的部隊全部生還。

成名年齡:47歲。

第六位、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是漢朝開國皇帝,也是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和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秦朝時擔任沛縣泗水亭長的小吏,後來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在陳勝起義後不久,劉邦也集合三千子弟響應,並攻佔沛縣等地,自稱沛公,此時他已經48歲了。

成名年齡:48歲。

第五位、蘇洵:

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他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和《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可是這樣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在年少時卻不好讀書,而是喜歡任俠壯遊,到處遊蕩,直到18歲還不會斷句和作詩文,一直到“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但一開始他仗著聰明,學習態度很不好,所以第一次應鄉試舉人就落第了,後來“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此後參加科舉不順,就在家教授蘇軾和蘇轍讀書,北宋嘉祐初年,蘇洵已經57歲了,他帶二子進京應試,受到歐陽修的重視和推薦,從此文名大盛。

57歲在當今社會也是快退休的年齡了,蘇洵卻剛開始成就文名,這很值得離退休的老年人朋友學習啊。

成名年齡:57歲。

第四位、郭子儀:

唐宋明清對郭子儀的評價都很高,都將他配享歷代帝王廟,唐代宗李豫說他“秉德資忠,懿文經武,內凝庶績,外定群兇”,他是李唐社稷延續一百多年的首功之臣,史書記載他最主要的成就是:1、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洛陽; 2、擊敗吐蕃、党項的入侵。

但是他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一直未受重用,甚至戰亂爆發時他還因母親去世而守孝賦閒在家,這一年他已經58歲了。待他平定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時,他已經66歲了,這時吐蕃又趁機攻入長安,但聽說他正調集軍隊靠近長安,吐蕃立即撤離,他68歲時吐蕃、回紇入寇,又是他說服回紇兵聯合擊敗了吐蕃。

這樣的一位蓋世英雄,前半生卻一直默默無聞,他早年參加武舉,以“異等”的成績補任從九品下的左衛長上,後來才累遷至桂州都督府長史、單于都護府副都護、振武軍使、安西副都護等,53歲才升任從三品上的左武衛大將軍,在將星雲集的唐代,這樣的經歷實在太普通了。

但是安史之亂爆發了,他挽救了李唐社稷,大器晚成,正是時候。

成名年齡:58歲。

第三位、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其文治武功卓著,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其一生主要成就包括強大晉國、聯秦合齊、保宋制鄭、勤王敗楚、稱霸春秋。

但是晉文公一生並不順利,有半生的時間都在流亡,晉獻公十八年他39歲時,太子申生被陷害上吊自盡,重耳和夷吾開始逃難,晉獻公去世後公子奚齊繼位,但不久後被大臣刺死,接著晉惠公夷吾即位,這一年重耳已經48歲了,晉惠公在位十四年去世,晉懷公圉繼位,殺死了重耳的外公狐突,第二年秦國護送重耳歸國即位,並殺死晉懷公。

成名年齡:62歲。

第二位、黃忠:

黃忠是東漢末年名將,曾助劉備攻益州劉璋建立蜀漢政權,建安二十四年,黃忠在定軍山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首功,被封后將軍。

黃忠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來跟隨韓玄向劉備投降,建安十八年黃忠已經67歲了,劉備入川,黃忠率兵自葭萌出兵,一路攻到涪城,從此名揚天下。

成名年齡:67歲。

第一位、姜子牙:

姜子牙被後人尊為“百家宗師”、“兵家鼻祖”、“神上神”、“武祖”,他作為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並建立齊國,對後世影響久遠。

姜子牙的先祖曾做四嶽之官,並因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被封在呂地,但他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年輕時他曾以屠夫、賣酒為生。雖然姜子牙在人生的大半時間裡一直默默無聞,但他卻一直堅持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最後在72歲時終於等到了西伯侯姬昌,當時他正在渭水之濱磻溪垂釣。

成名年齡:72歲。


歷史名將錄


姜尚。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姜太公,姜子牙,姓姜,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姜子牙在剛出世時,家境已經十分不堪,早已不是名門望族,所以姜子牙在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一句話,只要能填飽肚子又不違法啥都能幹。但姜子牙時刻都沒有放鬆自己,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於蒼天不負他,在他耄耋之年,終遇明主,興周伐紂。姜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併為後世傳下太公兵法。

另外,姜太公年近九十高齡才出山確實年齡很大,但要知道姜太公活了一百四十歲,我們一般人活不了這麼久的,所以沒有那麼長的命,就不要想著學習姜太公一樣默默等待了,還是主動出擊的好,拿直鉤釣魚一般人會餓死的😂😂😂


三國亂


所謂大器晚成,三四十歲、四五十歲已算挺晚,而歷史上最大器晚成的人應該算是姜子牙了。

姜子牙被後人尊為“百家宗師”、“兵家鼻祖”、“神上神”、“武祖”,他作為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並建立齊國,對後世影響久遠。成名之時已經72歲高齡,擱在現在也屬比較高齡。

姜子牙,又叫姜尚,是東海邊之人或牧野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 

而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閒居在家。 

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陝西寶雞境內),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姬昌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後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週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於是還留下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說 

姬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姬昌死後,姬發即位。九年,姬發想繼續完成姬昌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姬發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姜子牙同寫了《太誓》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時紂王荒淫暴虐到了極點,姜子牙見時機成熟,就向姬發提出伐紂建議。姬發於是通告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發兵時姬發占卜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姬發和眾臣的決心一度動搖。姜子牙力排眾議,堅定了姬發伐紂的信心。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軍到達商都朝歌郊外70裡處的牧野,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商紂王也集結70萬(一說17萬)兵馬趕至牧野。戰幕一揭開,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後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發入殷都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第二天,姬發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臺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武王滅商後,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勳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明日趕到營丘。有人說“有道是機會難得。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哪像個赴國建都的樣子”。姜子牙聽後睡意全無,急命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至黎明時到達淄河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原來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佔營丘。兩軍在淄河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定自若,士兵作戰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

姜子牙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並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東海上有被時人稱為“賢人”的狂矞、華士兄弟,不向天子稱臣,也不為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態和平對抗新生的齊國,姜子牙認為他們自私自利,不為國家盡義務,是“害群之馬”,就下令誅殺他們。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彙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徵”、“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鹵,少五穀,而人民寡。”《鹽鐵論》則說:“昔太公封營丘,闢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並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姜子牙封齊建國後,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齊國開國後的三十餘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衝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再後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託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後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史稱周康王。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子丁公姜伋繼位。齊丁公姜伋繼續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於首輔召公奭的次輔,並掌管周王朝的精銳部隊三千虎賁,保衛豐鎬。


當下說歷史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但歷史上有很多人大器晚成,跟這些時間節點完全靠不上邊,但是,史書是一個重結果的東西,只要你發出過光芒,無論何時都會青史留名,甚至改變世界。

中國歷史上,最大器晚成的人物要論歲數應該屬姜子牙姜太公了,亦作姜尚,商末周初人。

姜子牙年輕的時候還是個在朝歌賣牛肉的,還賣過酒,走南闖北,見識不凡,是個地地道道的生意人,但是,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喜歡研究政治,經常與人探討治國之道,然而別人都覺得他應該好好賣酒。

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從事什麼低微的工作,他都始終在抽時間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戰略,研究治國之道,期待有一天能為國家貢獻才華。

直到暮年,在姜子牙72歲時,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是西周的開國元勳,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也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享年139歲。

黃忠也屬大器晚成之最,62歲的時候,投降劉備。64歲,隨劉備戰益州,表現十分完美,開始受到劉備賞識。黃忠72歲高齡依然在沙場馳騁,進擊漢中定軍山時,他斬殺了魏國的夏侯淵,從此一戰成名。73歲,黃忠病逝,他是個真正征戰到死的人。

黃忠在後世多以勇猛的老將形象出現於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三國演義》裡,劉備稱漢中王后將其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而黃忠的名字在中國也逐漸成為了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漢高祖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曾令多少後人感慨萬端。少年時的理想,是做一名遊俠,可如今偏偏被困在十里鄉村之間,每天所做的都是雞毛蒜皮的瑣事。張家被偷了,他得去抓賊;李家鬧離婚,他得去勸和;王家有親戚來串門,他得去清點人口。

可是劉邦不願如此生活,48歲時帶著自己的小分隊,與沛縣的父老鄉親裡應外合,拿下縣城,被沛縣父老推舉為沛公。

51歲的劉邦成為漢王;再過4年,56歲的劉邦成為天下的主人——大漢帝國皇帝。劉邦在同齡人陸續去世的年齡,才開始追逐一生的夢想,並且用了七年的時間成為天下說了算的那個人。





時空傳說60361239


曾國藩16歲時,參加長沙童子試考了第七名。21歲時入湘鄉漣濱書院,隨後23歲中秀才,24歲入嶽麓書院,中舉人。然後25歲、26歲考進士,名落孫山,28歲才中進士,經過十年寒窗苦,曾國藩通過科舉走上改變命運的第一步。

雖然入了翰林院,曾國藩常常感覺無事可做,有種被打入冷宮的感覺。很多人一到翰林院,就開始鑽門路,拉關係,等做官。有的被派到地方,很快就飛黃騰達,但好景不長,很快就出事了。曾國藩則不然,他哪兒也不去,他像古聖先賢一樣追求一樣東西——安身立命,經國濟世之道。曾國藩在京十多年,勤讀史書,培養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志氣。

曾國藩分別在30歲和36歲時生了病,人往往在生病的時候,會領悟一些平時悟不到的道理。他在報國寺養病的過程中,領悟到“執兩用中”的大道理,就是說做事情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適宜的辦法,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有進有退,才能剛柔並濟。

經過9年的沉寂和積澱後,37歲的曾國藩升任內閣大學士,39歲升禮部右侍郎,後兼任兵部右侍郎。當人從幕後一旦走上前臺的時候,往往把握不住自己,顯然還沒有脫離“憤青”的年齡。曾國藩四十歲後多次上疏朝廷,適逢咸豐皇帝登基不久,氣得咸豐皇帝要殺他。42歲再一次上疏,咸豐皇帝真的要殺他了,但是歷史的巧合讓曾國藩繼續得以行走,那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幫了他,當時咸豐皇帝的想法是“沒有洪秀全,不殺你才怪;有了洪秀全,那就要看洪秀全會不會把你殺掉”。

時勢造英雄,正是太平天國運動成就了曾國藩的一代名相之身。42歲的曾國藩回鄉奔喪守孝期間,正逢太平軍出廣西,攻長沙。恰恰這個時候巡撫張亮基給曾國藩寫了一封誠懇的信,請曾國藩出山,幾經推辭後,曾國藩成了湘勇的主帥。

曾國藩臨危受命,既艱難,又險阻,帶領鄉兵遊勇經過二三年搏鬥後,屢戰屢敗,最後連死的心都有了,他甚至還寫遺書給皇帝,後來左宗棠的一通痛罵把他給點醒了,頓時明白死不能解決問題,自己的問題在於恆心不足:“只有恆久,才能成事”。後來他又給弟弟的一封信中說道:“餘生平坐無恆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無成,深恥矣。”曾國藩51歲的時候,定三路進兵之策,曾國荃圍攻金陵,左宗棠攻打浙江,李鴻章主攻江蘇,直至他54歲時攻陷天京(今南京)。

曾國藩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可謂十年磨一劍,不論是寒窗苦讀還是入翰林院,再到後來與太平天國的軍事鬥爭,曾國藩都歷經了極大的曲折與艱辛,最後成就輝煌,後來功成身退,完成華麗的轉身,解甲歸田直至62歲善終。


西南郎中令


這樣的人有很多,以下給出我認為的10個典型代表:

1.姜尚

因為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傳說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說。不過說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沒問題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中國有句老話“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誇張了。不過我記得在那裡看過,說姜尚72歲被拜為國師,可信度就高些。無論是八十遇文王,還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勵我們每一個人。  

2.吳承恩

吳承恩其實從小在家鄉就小有名氣,他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遊記》卻成書很晚。

他生於一個有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遊記》的創作。一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遊記》後,帶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約於萬曆十年(82歲)離開了人世。

據說吳承恩正式寫《西遊記》已經是72歲的高齡。各位年齡偏大,在學術、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慮來寫小說,說不定也寫成一代大師。

3.重耳

為了避難,43歲的晉文公開始過著流亡的生活,可以說是顛簸流離,嚐盡了苦難。這位在外輾轉19年才得以回國,隨即稱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倖逃走,開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歲)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晉文公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先後投奔了齊、曹、楚、秦等國,有的國君對他禮遇有嘉,有的卻是冷言冷語。在曹國的時候,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一個國君也居然喜歡看希奇)。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 前632(65歲)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前628年(69歲)冬天,晉文公逝世。

4 黃忠

忠在三國裡亮相的時間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輕時可能有點小名氣,但確實老了之後跟著劉備後才出名的,特別是定軍山一戰,斬掉名將夏侯淵威震天下,後來能被劉備封為後將軍也可能和這一戰有很大的關係。

黃忠年輕時一直為荊州劉表效力,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與劉表侄子劉磐一起駐守長沙攸縣(今湖南株州攸縣,即虎紋老家)公元208年,曹操佔領荊州,臨時任命他為裨將軍,任駐守原地,歸屬於長沙太守韓玄。公元209年,劉備攻打荊州各郡,佔領了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等地,黃忠投降劉備。公元211年(64歲)黃忠跟隨劉備入川,征戰益州,表現突出,勇冠三軍。平定益州後劉備封其為討虜將軍。公元219年(72歲),劉備進擊漢中定軍山,黃忠一戰斬殺魏國身經百戰的守將夏侯淵,曹軍慘敗,黃忠自此聲名大震。後黃忠升為徵西將軍。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重用黃忠為後將軍,公元220年,黃忠病逝,享年73歲追諡為剛侯。

5.慕容垂

慕容垂從小就勇冠三軍,深受父親慕容皝的喜愛。後來卻被太傅慕容評逼走,在在付堅麾下忍辱負重幾十載,直到鬚髮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寵愛,後來得到慕容恪賞識,曾為前鋒都督,前燕吳王。369年晉將桓溫率軍攻前燕,在枋頭撤退,慕容垂以三萬騎追到襄邑(今河南睢縣),大敗晉軍。後被太傅慕容評逼走,攜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戰中進攻被委派進攻襄陽,暗中保存實力,在前秦敗後叛變,慕容垂糾合鮮卑、烏桓,建立後燕,率軍二十萬攻鄴,一年後奪據鄴城。

386(60歲)年稱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歲)年消滅慕容泓的西燕政權。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與本是藩屬的北魏關係惡化。395(69歲)年太子慕容寶徵北魏,於參合陂之役大敗,隔年慕容垂反擊,但病死於親征途中。

6.屈原

其實用大器晚成來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適,但我認為屈原在文學上成就的頂峰確實是比較晚的時候。這於他一身坎坷的經歷是有關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報國的忠臣可能在文學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壇遭到排擠,被放逐後偉大的《離騷》才橫空而出。

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62歲),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詩人寫作《離騷》時已經度過了大半生。他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斷遭到腐朽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這時已經再被放逐,到了救國無路的地步;而楚國也由一個頗有希望的國家,被弄到了瀕臨危亡的絕境。詩人瞻前顧後,感慨萬分,他把堅持奮鬥而不能實現愛國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歌。《離騷》通過詩人一生不懈的鬥爭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了詩人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鬥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慼、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他的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峻潔的人格。

屈原還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他三位為波蘭的哥白尼、法國的拉伯雷、英國的莎士比亞)之一。

7.劉邦

劉邦應該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運氣出奇的好,我覺得他也有自己過人之處。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此時的劉邦已是47歲的“高齡”了。47歲在今天想創一番事業也覺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歲的人可能相當於今天67歲的人。何況還是從一個縣裡小小的幹部到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差距。

劉邦的革命事業進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僅僅3年時間)年十月劉邦便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入關後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革命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佔,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漢王五年冬,劉邦約韓信、彭越等人率軍進圍楚軍於垓下。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自刎。當年二月(55歲),劉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一般說“從奴隸到將軍”表示一個人的飛躍,而劉邦8年時間就完成了“從亭長到皇帝”的跳躍,更牛。

8.勾踐

勾踐23歲就繼承王位,剛繼位不久就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可謂是志得意滿,但此時的勾踐當然還算上“成”。因為強大的吳國正在發奮血恥,一場滅頂之災隨即就降臨到了這位年輕的君王和他的國家。

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親去吳國臣事夫差入質於吳,抵達吳都,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僕役。

勾踐七年(30歲)歸越,歸國後,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裡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嚐嚐。這就是“臥薪嚐膽”典故的由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勾踐乘吳國爭霸中原國內空虛加上國內天災大敗吳國。勾踐二十四年(47歲),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有志者,事競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9.齊白石

這位在近代中國畫壇享有盛名的藝術大師也是起步晚,基礎差。齊白石從小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幹,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養家。27歲才開始正式學畫畫。這個時候所有人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日後會成為一代大師,獲得一連串的榮譽。

齊白石什麼時候可以稱的上“成”字不太好說,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時候已經小有名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歲後開始大膽突破自己,轉變畫風后才從此聲名大振。

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 術家”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10.蘇洵

 據說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糊里糊塗地混日子,常和一幫“狐朋狗友”賽馬、遊山玩水,直到二十七歲方有覺悟,於是發憤學習。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才使他認識到,學習並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如此發憤攻讀了五、六年,終於文才大進,下筆如有神,頃刻數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52歲),任為秘書省校書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