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目的不纯,却成就了后世美名

郑和是明成祖朱棣时期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他七次下西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他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将近一百年左右的时间。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年到1433年之间,而哥伦布四次出海远洋的时间是1492年到1502年间,在他第一次1492年出海远洋时发现了陆地圣萨尔瓦多,后人称之为美洲新大陆。

郑和下西洋,目的不纯,却成就了后世美名

01

郑和原名马三保,是位太监,又称三保太监,在燕王朱棣“靖难兵变”之役中立有功勋,在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赐他郑姓,改名和。

明朝后期宦官专权,跟朱棣有很大关系,太祖朱元璋期间是不允许太监做官参政的,甚至在宫门外竖起铁牌以警示子孙,建文帝继位后对内侍的审核也非常严格,而燕王朱棣“靖难兵变”的很多消息都是宫廷里的太监报告他的虚实,有了这些消息,燕王才决定南下,攻入京城,最终兵变胜利。

燕王登基做皇帝后,就封赏了他们,给他们加官进爵,郑和就是其中一位,他原本就是朱棣旧邸的人,颇有些军师才能,在“靖难兵变”中又立了战功,朱棣很信任他,派他游历西洋,表面上是为了宣示威德,实际上是为了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初事燕王于籓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建文帝是名正言顺继承的皇帝,而朱棣是发动兵变篡位成为皇帝的,这种行径为人所不齿,所以刚刚兵变成功时,他也是不敢直接继位,而是虚伪的说“

我无缘无故被陷害,才不得已发兵~~我已得罪了天地祖宗,哪敢再登大位,还是另选德才兼备的亲王吧。

虽然建文帝的遗骸已经下葬,但宫里一直有传闻,建文帝没死,而是流亡海外了,朱棣本人也不相信,一直在寻找。只要建文帝在一天,他的帝位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这一直是他心里的梗,所以他才特地打造了六十二艘船,让郑和带着二万七千多名水兵,从苏州出发,沿海向南,去寻找,他们途径浙江,福建,直达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

《明史·郑和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郑和一众人等到达占城后,没有发现建文帝的影子,这么老远的出来,又花了很长时间,没找着建文帝,不能就这么回去啊,总得做点什么对朝廷有益的事,于是郑和就想招降这些小国,让他们给大明朝进贡,成为大明的附属国,于是郑和他们决定从占城继续南下,游历诸国。

他们直达三佛齐岛国,海盗陈祖义占据此岛,郑和带人去劝陈祖义,让他每年向大明朝纳贡,陈祖义不愿意,郑和回去后,点齐兵士,攻打陈祖义,一群乌合之众哪是郑和的对手,不久陈祖义被生擒,郑和让岛上居民们另选岛主,承认是大明属地,向大明纳贡,随后的几个岛国,尼科巴,巴拉望,麻尼拉等纷纷归属大明,向其纳贡。

收获颇丰,郑和这才回京复命,这次的收获,让成祖朱棣大喜,虽然没找到建文帝朱允炆,但打开了通往东南亚的大门。

郑和下西洋,目的不纯,却成就了后世美名

02

由于这次下西洋的成功经验,郑和回京后没多久,成祖又让他再次出海,也许这次的出海,寻找建文帝已经成为附带的事,寻访新的国家才是这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

这次郑和要比第一次有经验的多,一路南下途径的归属国全部对他以礼相待,把他奉若神明,郑和继续西下,到达锡兰国(今斯里兰卡),当时的国王亚烈苦奈儿热情接待了郑和一行人等,表示了两国友好邦交的诚意。

当亚烈苦奈儿看到郑和他们船上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时,却动了歪心思发兵劫船,郑和了解到锡兰山的大部分兵力都去劫船了,就火速调来了两千多将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锡兰山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后送到京城。

《明史·郑和传》: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

此次郑和的回京又受到成祖大赏,于是又激发了郑和继续西下的信心,回京几个月的郑和这次自己请求再次出海,这次的出海西下,寻访建文帝已经不在郑和的日程里了,经过几次下西洋,成祖朱棣已经在位十余年,皇权稳固,建文帝的生死已经对他没有任何的妨碍,即便建文帝还活着也不能动摇成祖的皇位,再名不正言不顺的皇位,现在也正大光明了。

郑和下西洋,目的不纯,却成就了后世美名

03

这次郑和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到达东非麻林国(今坦桑尼亚基尔瓦基西瓦尼),到此国后,宣读诏敕,对国王等进行封赐。

在这次的航行中,他们还到了南洋的一个大岛-苏门答腊,这个岛国有国王和太子,可偏巧国王和太子关系不好,太子名叫苏干剌被抓入狱,太子的爪牙看到郑和的到来就求助他,郑和就帮了太子,太子出狱后做了国王,本应称臣纳贡,可是他却不愿意,于是郑和派兵攻打并生擒了苏干剌,然后安抚岛民,另立新主,签订了朝贡条约,其他岛屿无不望风投降。

郑和又向西南继续航行,绕出好望角东北面,直达吕宋(今菲律宾吕宋岛),吕宋国也俯首称臣,愿意纳贡大明,郑和这才带着苏干剌回京献俘,于此同时麻林国因郑和使团的来访,这次到访使团来使牵了一只长颈鹿说是麒麟献给大明朝,不管它是什么,都表明了郑和使团首次对东非沿岸国家所进行的访问取得了成功,人家大老远朝贡来了。

回京后的郑和这次呆了一年多,又再次受命率船队出发,这次又到了东非的一些国家,诸如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二十几年间,郑和共出海7次,不是每一次都大功告成,曾有一次,在途中遭遇飓风,六十多艘船只剩下十几艘,损失不计其数,但是成祖没有怪罪郑和,

虽然下西洋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找寻建文帝,最终也是没找到,不过郑和却能使南洋各国归降纳贡,跟东非各国的贸易往来,算是一位功臣,那些损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郑和下西洋,目的不纯,却成就了后世美名

结语

1433年郑和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他后半生都在海上飘过,到死还在船上,船队是由副手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每次出航都是郑和跟王景弘带领众人漂洋过海寻访各国。

虽然出海目的不纯,但这不是他能选择的,最后却因了自己的才能在世界航海史上青史垂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