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目的不純,卻成就了後世美名

鄭和是明成祖朱棣時期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他七次下西洋不僅是中國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他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要早將近一百年左右的時間。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是1405年到1433年之間,而哥倫布四次出海遠洋的時間是1492年到1502年間,在他第一次1492年出海遠洋時發現了陸地聖薩爾瓦多,後人稱之為美洲新大陸。

鄭和下西洋,目的不純,卻成就了後世美名

01

鄭和原名馬三保,是位太監,又稱三保太監,在燕王朱棣“靖難兵變”之役中立有功勳,在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賜他鄭姓,改名和。

明朝後期宦官專權,跟朱棣有很大關係,太祖朱元璋期間是不允許太監做官參政的,甚至在宮門外豎起鐵牌以警示子孫,建文帝繼位後對內侍的審核也非常嚴格,而燕王朱棣“靖難兵變”的很多消息都是宮廷裡的太監報告他的虛實,有了這些消息,燕王才決定南下,攻入京城,最終兵變勝利。

燕王登基做皇帝后,就封賞了他們,給他們加官進爵,鄭和就是其中一位,他原本就是朱棣舊邸的人,頗有些軍師才能,在“靖難兵變”中又立了戰功,朱棣很信任他,派他遊歷西洋,表面上是為了宣示威德,實際上是為了找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明史·鄭和傳》:初事燕王於籓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

建文帝是名正言順繼承的皇帝,而朱棣是發動兵變篡位成為皇帝的,這種行徑為人所不齒,所以剛剛兵變成功時,他也是不敢直接繼位,而是虛偽的說“

我無緣無故被陷害,才不得已發兵~~我已得罪了天地祖宗,哪敢再登大位,還是另選德才兼備的親王吧。

雖然建文帝的遺骸已經下葬,但宮裡一直有傳聞,建文帝沒死,而是流亡海外了,朱棣本人也不相信,一直在尋找。只要建文帝在一天,他的帝位就是名不正,言不順,這一直是他心裡的梗,所以他才特地打造了六十二艘船,讓鄭和帶著二萬七千多名水兵,從蘇州出發,沿海向南,去尋找,他們途徑浙江,福建,直達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

《明史·鄭和傳》: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

鄭和一眾人等到達占城後,沒有發現建文帝的影子,這麼老遠的出來,又花了很長時間,沒找著建文帝,不能就這麼回去啊,總得做點什麼對朝廷有益的事,於是鄭和就想招降這些小國,讓他們給大明朝進貢,成為大明的附屬國,於是鄭和他們決定從占城繼續南下,遊歷諸國。

他們直達三佛齊島國,海盜陳祖義佔據此島,鄭和帶人去勸陳祖義,讓他每年向大明朝納貢,陳祖義不願意,鄭和回去後,點齊兵士,攻打陳祖義,一群烏合之眾哪是鄭和的對手,不久陳祖義被生擒,鄭和讓島上居民們另選島主,承認是大明屬地,向大明納貢,隨後的幾個島國,尼科巴,巴拉望,麻尼拉等紛紛歸屬大明,向其納貢。

收穫頗豐,鄭和這才回京覆命,這次的收穫,讓成祖朱棣大喜,雖然沒找到建文帝朱允炆,但打開了通往東南亞的大門。

鄭和下西洋,目的不純,卻成就了後世美名

02

由於這次下西洋的成功經驗,鄭和回京後沒多久,成祖又讓他再次出海,也許這次的出海,尋找建文帝已經成為附帶的事,尋訪新的國家才是這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務。

這次鄭和要比第一次有經驗的多,一路南下途徑的歸屬國全部對他以禮相待,把他奉若神明,鄭和繼續西下,到達錫蘭國(今斯里蘭卡),當時的國王亞烈苦奈兒熱情接待了鄭和一行人等,表示了兩國友好邦交的誠意。

當亞烈苦奈兒看到鄭和他們船上帶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時,卻動了歪心思發兵劫船,鄭和了解到錫蘭山的大部分兵力都去劫船了,就火速調來了兩千多將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錫蘭山的都城,生擒了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後送到京城。

《明史·鄭和傳》: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國王亞烈苦柰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餘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柰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之,還自救,官軍復大破之。九年六月獻俘於朝。

此次鄭和的回京又受到成祖大賞,於是又激發了鄭和繼續西下的信心,回京幾個月的鄭和這次自己請求再次出海,這次的出海西下,尋訪建文帝已經不在鄭和的日程裡了,經過幾次下西洋,成祖朱棣已經在位十餘年,皇權穩固,建文帝的生死已經對他沒有任何的妨礙,即便建文帝還活著也不能動搖成祖的皇位,再名不正言不順的皇位,現在也正大光明瞭。

鄭和下西洋,目的不純,卻成就了後世美名

03

這次鄭和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到達東非麻林國(今坦桑尼亞基爾瓦基西瓦尼),到此國後,宣讀詔敕,對國王等進行封賜。

在這次的航行中,他們還到了南洋的一個大島-蘇門答臘,這個島國有國王和太子,可偏巧國王和太子關係不好,太子名叫蘇幹剌被抓入獄,太子的爪牙看到鄭和的到來就求助他,鄭和就幫了太子,太子出獄後做了國王,本應稱臣納貢,可是他卻不願意,於是鄭和派兵攻打併生擒了蘇幹剌,然後安撫島民,另立新主,簽訂了朝貢條約,其他島嶼無不望風投降。

鄭和又向西南繼續航行,繞出好望角東北面,直達呂宋(今菲律賓呂宋島),呂宋國也俯首稱臣,願意納貢大明,鄭和這才帶著蘇幹剌回京獻俘,於此同時麻林國因鄭和使團的來訪,這次到訪使團來使牽了一隻長頸鹿說是麒麟獻給大明朝,不管它是什麼,都表明了鄭和使團首次對東非沿岸國家所進行的訪問取得了成功,人家大老遠朝貢來了。

回京後的鄭和這次呆了一年多,又再次受命率船隊出發,這次又到了東非的一些國家,諸如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二十幾年間,鄭和共出海7次,不是每一次都大功告成,曾有一次,在途中遭遇颶風,六十多艘船隻剩下十幾艘,損失不計其數,但是成祖沒有怪罪鄭和,

雖然下西洋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找尋建文帝,最終也是沒找到,不過鄭和卻能使南洋各國歸降納貢,跟東非各國的貿易往來,算是一位功臣,那些損失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鄭和下西洋,目的不純,卻成就了後世美名

結語

1433年鄭和在返航過程中於印度西海岸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他後半生都在海上飄過,到死還在船上,船隊是由副手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每次出航都是鄭和跟王景弘帶領眾人漂洋過海尋訪各國。

雖然出海目的不純,但這不是他能選擇的,最後卻因了自己的才能在世界航海史上青史垂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