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啟蒙歐洲,西方現代思想溯源

公元1405 年7 月11 日(大明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福建閩江口長樂太平港,240多艘巨大艦船列陣以待,雲帆蔽日,接天連海。太平洋上刮來的陣陣季風,吹起船頭上的大明帝國皇旗大纛獵獵作響。“起航——”!隨著聲聲號角,這支當時無敵於天下的強大艦隊揚帆而發,一路向西,駛向茫茫大洋。挺立艦首的鄭和可曾料想,他的遠行,極大地改變了此後東西方歷史的走向。

  鄭和所率領的,是當時世上最為強大的海上特混艦隊。《明史•兵志》載:“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長150餘米,上下四層,為當時世界最大的船隻。整個艦隊有2萬7千餘人,規模龐大,包括指揮、航海、外交貿易、後勤保障、軍事護航等多個職能部門。當前最為強大的美國海軍航母聯合艦隊,一般才有7-11艘艦艇、6500人左右。著名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對此讚歎不已:“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與滿載著殺傷性武器彈藥的美國航母聯合艦隊所不同的是,大明王朝的這支龐大艦隊,滿載的是中國出產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西方所豔慕渴求的物品。這支具備強大武力的艦隊卻不是軍隊,在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戰(船隊泊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欲殺人劫財,遣使誘騙鄭和入城,隨即發兵五萬圍攻船隊,並伐木阻斷鄭和歸路。鄭和用圍魏救趙之法,率隨從二千兵士取小道突襲王城直搗敵巢,生擒亞烈苦奈兒,押回中國。永樂帝賜予其衣食,並放其歸國),充分體現了“和平互利”、“以和為貴”的中華傳統,以及“四海一家”、“寬厚體仁”的中華文明。鄭和艦隊的目的不是為了去殖民、去侵佔、去掠奪他國的土地和財物,而是秉承著永樂皇帝“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交流之精神,中央之國友好慷慨地將中土富饒的產品和先進的文明成就播撒到世界各地。鄭和在印度半島的古裡(今天印度的科澤科德)立下了代表和平、友好的石碑,“刻石於茲,永昭萬世”。而六十多年後,一支由葡萄牙冒險家達·伽馬率領的只有四艘船隻所組成的船隊也來到了古裡,這些葡萄牙人上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別人的土地上豎立了一根標柱,宣示葡萄牙的殖民主權,然後四處劫掠香料、珠寶等財寶,由此開啟了西方對亞洲的血腥殖民之路。為了攫取殖民利益最大化,達·伽馬大肆驅逐阿拉伯商隊,在坎納諾爾附近海面上,達·伽馬捕俘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將船上幾百名乘客,包括婦女兒童全部燒死。據一名葡萄牙目擊者敘述:“……在持續了長時間的戰鬥之後,司令以殘暴和最無人性的手段燒燬了那隻船,燒死了船上所有的人。”由於其豐碩的殖民掠奪“功績”,達·伽馬被葡萄牙國王封為伯爵、印度總督。

  西方文明中大國的崛起之路,幾乎都伴隨著血腥的殖民殺戮、野蠻的武力征服、殘酷的奴隸貿易等等斑斑劣跡,例如西班牙、葡萄牙對美洲大陸印第安人、印加帝國的血腥殘殺,荷蘭、英國、法國等對非洲大陸長達數百年的殘酷奴隸貿易販運......與野蠻血腥的殖民者所受到的抵抗不同,鄭和艦隊所到之處,人們紛紛扶老攜幼,熱情地歡迎遠道而來、帶來文明與財富的東方客人。強大而不欺凌,富足而睦四鄰,這是一個偉大民族的文明氣度與歷史底蘊。這種征服,不是暴力的制服,不是武力的壓服,不是恐懼的懾服,而是先進文明的征服,是出自內心的佩服,是由衷而發的敬服。本期人類文明有史以來,世界上曾經崛起稱雄的強國之中,只有中國,是唯一一個沒有殖民海外劣跡的大國。為什麼呢?因為只有中國這種具有數千年天道文明史的國家,才能夠懂得這個道理: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搶掠稱霸只能一時,歸化人心才可以永久。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宗旨:以德服人。

  西方各國為了獲取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爭相與中國貿易,所產的白銀基本上全都彙集到了中國,那時中國的對外貿易佔全世界貿易總量的50%。而大明王朝物阜民豐,製造業強大,沒有太多物品需要進口,因而產生了大量的貿易順差。以鄭和下西洋為啟端,中國在15世紀成功地塑造了世界經濟秩序,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中央之國、世界領袖。

中華文明啟蒙歐洲,西方現代思想溯源

中華文明啟蒙歐洲,西方現代思想溯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