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日本的三種神器——八咫鏡、八尺瓊曲玉、草薙劍,大約在7世紀在禮俗和制度的意義上成為天皇和其權力的象徵。

據說,每當新天皇即位,立即接受這三件寶物,作為天皇護身之物,始終置於天皇身邊。

天皇的這種做法,一般被認為是接受了中國皇帝傳國璽的影響,這固然是一個方面,然而,這個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傳承方式和八尺瓊曲玉這一物件上,如果我們把視野擴展到八咫鏡和草薙劍上,其作為符號的意義有著更加豐富的面相和更加多元的內涵。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一直以來,三件神器始終秘不示人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八咫鏡,在《日本書紀》中名作“真經津鏡”,據稱供奉於三重市的伊勢神宮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八尺瓊曲玉,又稱“八尺瓊勾玉”,據稱供奉於東京的皇居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草薙劍又名“天叢雲劍”,據稱供奉於名古屋的熱田神宮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接著,裕仁站起來,指著桌子上的三樣東西,即一把劍、一面銅鏡和一塊勾玉,所謂代表天照大神的三件神器,向我講解了一遍。我心裡想:聽說在北京琉璃廠,這種玩藝很多,太監從紫禁城裡偷出去的零碎,哪一件也比這個值錢,這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大神嗎?這就是祖宗嗎?

在歸途的車上,我突然忍不住哭了起來。

溥儀的這部“悔罪式自傳”其實有很多刻意的描寫,不能純當作史傳來看待,但是,三件神器的仿製品的仿製品入不了從小在古董珍玩堆里長大的末代皇帝法眼,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然而,三件神器表面上的相對質(簡)樸(陋),反而是其在日本政治和宗教領域象徵意義的一種另類表達。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神道教鳥居,主要用以區分神域與人類所居住的世俗界,算是一種結界,代表神域的入口

中國道教驅鬼辟邪法器有一個相對完備的系統,其中與符籙相類似的實體法器有鏡子、印章和寶劍。

鏡子的神秘功能有兩個源頭。

第一、鏡子被認為是天意的一種象徵。

讖緯思想發揮了道教“至人之心若鏡”的思想,將鏡喻為明道,進而成為帝王權力的象徵,使鏡具有崇高的神聖性。在漢代,讖緯家在讖緯中不斷提到這一點。《尚書帝命驗》中記載:(夏)桀失其玉鏡,用之噬虎。《尚書考靈曜》中記載:秦失金鏡,魚目入珠。失去鏡子,帝王就會失去天下,而得到鏡子,就會得到天下——“有人卯金刀,握天鏡”,握天鏡,成為天命所歸的象徵。

第三、鏡子能夠幫助修煉存思和分形術。

早期道教流行面對自己畫像進行存思修行的法術,在這種“畫像思神”的存思修煉方法中,由於鏡子相比手手繪修煉者本人的畫像方便而又精確得多,逐漸被道士們採用作為中想象自己的尊神的輔助工具;

另一方面,早期道教還有一種分形術的修行,可以理解是人在修煉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幻覺,鏡子可以起到增加這種幻覺的效果。

第二、鏡子能夠鑑妖驅鬼。

這一功能是從鏡可鑑物的物理意義上衍生出來的。古人認為:(鏡子是)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妖魅能夠假託人形,以迷惑人類,但“唯不能於鏡中易其真形”(葛洪《抱朴子》),換言之,一切可能危害人類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魎都在鏡子之前都無所遁形。

因此,在道教系統中,鏡子是“神鑑”,也是“照妖鏡”,道士們作法和煉丹之時都會佩戴鏡子,《道藏》中還有《太清明鑑要經》、《上清明鑑真經》、《上清含象劍鑑圖》、《上清長生寶鑑圖》、《神仙煉丹點鑄三元寶照法》、《洞玄靈寶道士明鏡法》等經書,實際上就是鏡子作為法器的“使用說明書”。

從出土文物來看,從西漢末期開始,銅鏡紋飾一掃春秋戰國及漢初樸素簡單的風格而趨於華麗與複雜,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反映道家思想的題材廣泛流行。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銅鏡作為道教修煉的重要法器之神學基礎逐步完善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聶隱娘》中“但能淬鏡,餘無他能”的磨鏡少年,其象徵意義也意味深長

道教的印章,一方面和符籙一樣,從桃符桃印中逐漸演變而來,有的文字和符號與符籙相似,被認為帶有神的旨意;另一方面,印章在古代又是權力的象徵,從皇帝到官員到百姓個人,使用印章是權力至少是個人身份的象徵,而失去印章自然也就意味著權力和身份的失落。

道教的印章在形式上套用官府印章的樣式和格式,將官名和官府的名稱換成了各種神祗或者神府的名稱,自然而然在道教的觀念中,印章就成了鎮妖捉怪辟邪驅鬼的憑信,可以“驅策百神”。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道教印章實物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道教印章印文

在道教經典中,我們發現有“太上老君敕令”、“北極驅邪院印”、“北極殺鬼印”、“北極酆都召鬼神印”等等印章,各有神奇的設定和效果。

至於寶劍,同樣也是神的旨意(天命)和威力的雙重象徵。

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的那把寶劍後來成為西漢朝廷珍藏的寶物,也成為漢朝合法性的象徵之一——沒有理由認為後來鑲金帶寶的七尺劍就是身為亭長的劉邦所能佩戴的三尺劍,可能也是一種仿製品——此劍經過兩漢、曹魏,傳說到西晉惠帝時變龍飛騰而去,不知所蹤。

寶劍的得失對應著天下的得失,與治亂興亡有著息息相關的關係,而寶劍本身就具有作為兵器的優越物理屬性,與之結合在一起,使得它越發具有驅鬼辟邪的象徵意義。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傳說中劉邦所用的赤霄劍被稱為帝道之劍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七支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從百濟傳入日本的具有儀仗色彩的寶刀

葛洪在《抱朴子》之中提到,修煉之人佩劍,則“蛟龍、巨魚、水神不敢近人”;《道意》中指出,佩戴了

“天文之符劍”,就可以“防身卻害”;都是這個象徵意義的衍生和擴展。

從上述幾個角度,我們不難發現,古代日本三種神器鏡玉劍恰好與古代中國道教的法器鏡印劍構成一一對應的鏡像式關係。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日本發行的漢委奴國王金印郵票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漢委奴國王金印是東漢光武帝時期賜給日本國王的印章,現收藏於日本福岡縣博物館

三種神器中,具體的物品其屬性和象徵又有所不同。

八尺瓊曲玉是日本獨創的祭器和裝飾品,其外形與英文字母C非常相像,其上方有一小孔,便於用繩子串起來。八尺瓊曲玉在繩文時代就已經出現,在彌生時代廣泛流傳,而在古墳時代最為盛行。

其最初並非由玉石做成,而是以動物如野豬等的牙齒製成,後來使用金、石、玉等材質製作。

因為日語中“玉”和“靈”發音一樣,其愈發具有神異的象徵意義。然而,雖然八尺瓊曲玉的形制非常日本本土化,它在禮法和儀制上或曰政治和宗教的象徵意義,實際是對應於印章。

而八咫鏡(真經津鏡)、草薙劍(天叢雲劍、都牟刈大刀、八重垣劍、沓薙劍)無論從形制和象徵意義上看,都非常晚近,換言之,至少是卑彌呼(曹魏時期的日本女王)邪馬臺國時代之後的所謂“渡來物”。

也因此,倭王(天皇的前身)和天皇將三種神器作為政治和宗教權力的雙重象徵,實際上意味著其作為古代日本君王的雙重身份,既是大和國(YAMATO)的統治者,也是神道教(早期神道教,SHINTO)的領袖,換言之,君師一體、政教合一,最大的領主和最大的巫者兩種角色匯聚在同一個人身上。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仁德天皇陵的全名是百舌鳥耳原中陵,位於今天日本堺市大仙町

按照日本神道的說法,由於天照大神的身姿曾經在八咫鏡中出現,鏡子中便存有了她的魂,八咫鏡也就轉化了天照大神的神體,在三種神器當中是最尊貴的寶物,這一理念,很顯然既與存思和分形的概念有關,也與辟邪的概念有關,基於這個邏輯,自然而然可以成為主持神道教的“行禊祓穢”儀式的倭王或天皇的重要輔助象徵工具。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日本古代天皇人偶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天皇統而不治的狀態其實也與其宗教身份有關,這一點以後細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