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簡介----株洲

株洲,古稱建寧,湖南省轄地級市。為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東接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省內衡陽、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株洲市轄天元區、蘆淞區、荷塘區、石峰區4區,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4縣,代管縣級醴陵市,此外設立有云龍示範區。

城市簡介----株洲

株洲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京廣線、浙贛線和湘黔線在株洲交匯使株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株洲是長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一部分。此外株洲還擁有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從2006年開始,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綜合實力第一的稱號。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綜合實力第一的稱號。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株洲

株洲株洲古稱建寧,後又名櫧洲,最早見於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數里,五代時株田已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 洲之“洲”。聯綴而成地名。一說因地多櫧木,且“櫧”、“株”同音,故又名“櫧洲”。自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後,株洲之名沿用至今。遠古時期,株洲地區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縣鹿原陂安葬著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據考古發現,在株洲縣漂沙井黃霞壠磨山有6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遺址,以及疊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株洲屬楚國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株洲屬黔中郡。

公元前202年,建長沙國,株洲是長沙國領地。

城市簡介----株洲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割湘南縣以東和醴陵、修縣沿湘江東岸地帶置建寧縣,築縣城於今株洲市慶雲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寧港兩岸,屬長沙郡,乃株洲建縣之始。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建寧縣治從櫧洲遷駐淦田(今株洲縣淦田村,現存有建寧故城)。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建寧縣治又復遷櫧洲。

265~420年,晉代一統中國,建寧縣治仍駐櫧洲,屬古荊州長沙郡。

420年~589年,南朝齊時期,建寧縣屬湘州長沙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建寧縣入湘潭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建寧縣,屬南雲州(州治在今攸縣縣治)。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除南雲洲,取消建寧縣。建寧縣域劃歸湘潭、醴陵兩縣。

城市簡介----株洲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株洲廳。“株洲撫民府”位於現蘆淞區樟樹坪。

民國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廳”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納入湘潭縣管轄。

株洲民國23年(1934年),設湘潭縣株洲鎮。

民國36年(1947年),湘潭縣株洲鎮和白關鄉、昭陽鄉合併為株洲鄉。

1949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株洲,8月12日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

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縣級株洲市,屬長沙專區。

1953年改為省轄市,郊區分為郊東區、郊北區。

1955年2月22日,株洲市郊東區、株洲市郊北區合併為株洲市郊區,設立株洲市郊區區公所,轄22個鄉。

城市簡介----株洲

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地級市,由省委直接領導,成為湖南省除省會長沙外第1個地級市。

1958年9月5日,撤銷鄉級建置,株洲市郊區所轄5個大鄉合併組成株洲市郊區公社。

1965年4月30日,析設株洲縣,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駐淥口鎮,株洲縣歸株洲市。

株洲1966年1月18日,復置郊區。

1970年7月8日,城區設立3市轄區(縣級)即東區、南區和北區。

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將原湘潭地區攸縣、茶陵縣、醴陵縣、酃縣劃歸株洲市管轄,轄區人口308.12萬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縣改為設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1997年7月,撤銷東區、南區、北區、郊區,調整設立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和天元區。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株洲雲龍示範區黨工委、管委會,分別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市級行政、經濟管理權限。

2018年6月19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撤銷株洲縣,設立株洲市淥口區。

城市簡介----株洲

行政區劃

根據2018年政府官網顯示,株洲市轄天元、蘆淞、荷塘、石峰、淥口5區,攸縣、茶陵縣、炎陵縣3縣,代管縣級醴陵市,另設有云龍示範區。市政府駐地天元區。

地理環境

地形地勢

株洲市境位於羅霄山脈西麓,南嶺山脈至江漢平原的傾斜地段上,市域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嶺谷相間,盆地呈帶狀展布;東南部均為山地,山巒迭障,地勢雄偉。水域637.27平方公里,佔市域總面積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佔16.37%;低崗地1449.86平方公里,佔12.87%;高崗地738.74平方公里,佔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佔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佔41.52%。山地主要集中於市域東南部,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兩岸分佈。[1]

城市簡介----株洲

氣候

株洲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風向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正南風,無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C至18°C,是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為湖南省有名的糧食高產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第一個糧食畝產過噸的縣(市)就產生在株洲代管的醴陵市。

植物

株洲市域的植物種屬古老,種類繁多,群落交錯,分佈混雜。自然分佈和引種栽培的約有106科、296屬、884種。其中珍稀鄉土樹種約有40餘種。全市共有古樹名木3萬餘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國家一級古樹245株。全市森林覆蓋率42.2%,活林蓄積量1179.85萬立方米。炎陵縣桃源洞有原始森林面積10萬多畝。

城市簡介----株洲

水系

株洲市域的河流長度5公里以上的341條,30公里以上的19條,100公里以上的7條,均屬湘江水系。湘江干流在株洲市域內全長89.6公里,佔湘江總長的10.46%。市域內湘江一級支流較大的有洣水、淥水;湘江二級支流長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洮水、攸水、澄潭江、鐵水等4條。

自然資源

株洲株洲境內物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鎢、鉛、鋅、錫、鈾、銅、鈮、鉭、稀土、螢石、石膏、硅石土、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岩等40餘種,為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鄉。豐富的農產和礦藏資源,加上氣候、土壤、地質、植被所具有的多樣性特徵,為多層次開發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城市簡介----株洲

人口民族

概況

根據《2018年株洲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8株洲全市總人口395.8萬人,常住人口393.5萬人。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236.6萬人,鄉村人口156.9萬人。全市城鎮化率為60.1%。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41.2萬人。

構成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株洲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96.9萬人,佔51.07%;女性人口為188.7萬人,佔48.9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4.38。另外,株洲人口老齡化現象較嚴重。株洲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約六萬,文盲率為1.75 %。

城市簡介----株洲

經濟概況

綜合

2018全年實現GDP2631.87億元,增長10.5%;完成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35.6億元,增長10.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00億元,增長30%;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9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66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98元,分別增長10.6%和13%。

2018年新型工業化強力推進。不斷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繼續保持全省先進行列。優勢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軌道交通產業產值增長13.5%,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淨利潤增長17.5%。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863等重大科技計劃項目15項,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列入國家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第九次獲評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園區實力進一步提升,建成標準廠房100萬平方米,園區技工貿總收入增長18.5%。非公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非公經濟增加值增長11.5%,佔GDP比重達到57%,連續三年獲評全省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考核一等獎。建築業實現總產值410億元,增長23.5%。

城市簡介----株洲

2018年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著力發展規模農業,農業增加值增長3%,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到1023家,集體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6%,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68%,城鎮蔬菜新擴基地1萬餘畝。著力發展加工農業,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21家,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增長16%。竹木加工、花卉、油茶產業化步伐加快。著力發展科技農業,水稻機械化水平達到66.4%。著力發展品牌農業,新增省著名商標、市級以上品牌53個,麻鴨、白鵝、黃牛等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不斷擴大。

縣域經濟持續壯大。堅持分類指導,培育特色產業,提升縣域綜合實力。經濟總量穩步增長,縣域經濟總量達到989億元,增長10.6%,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到50.5%。

農業

21世紀以來,株洲市農業產出效益穩步提高,規模化生產發展迅速,區域化生產基本形成,產業化發展強勁,養殖業向標準化規模發展;農業科技進步取得顯著成效,新品種種植和新技術推廣應用面積提高,農民科技應用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物質裝備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提高,耕地保護得到加強、質量得到提升;農業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農業支持保障環境逐步完善。

城市簡介----株洲

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1.2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94.7億元,增長3.5%;林業15.9億元,增長4.3%;牧業81.4億元,增長4.8%;漁業7.7億元,增長3.1%。2018年糧食產量180.7萬噸,增長1.2%;水果產量24.3萬噸,增長8.9%。出欄生豬437.9萬頭,出欄牛羊58.7萬頭,家禽出籠2105.2萬羽,水產品7.9萬噸。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77.6萬千瓦,增長6.8%。2018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3.1萬處,增長4%,投入資金8億元,增長24.6%。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00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00公頃。

工業

株洲的工業始於20世紀30年代。有識之士看到株洲的交通優勢和區域優勢,雄心勃勃,想打造一個“株洲工業區”。1935年,“株洲機廠”籌備處成立,它是株洲田心機廠的前身,是株洲現代工業的先聲。之後,株洲兵工廠成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五”期間,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國家將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4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二五”時期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箇中央、省屬企業。1958年前後,圍繞大廠辦小廠,圍繞全民辦集體,株洲掀起大辦工廠的熱潮,100多家市屬企業應運而生,200多家區街企業蓬勃興起,從而奠定了株洲作為新中國的江南工業重鎮的基礎。株洲是在電力機車領域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工業城市。在60年的歷程中,株洲在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曾創造了第一臺航空發動機、第一枚空空導彈、第一臺電力機車、第一塊硬質合金等100多個第一。

城市簡介----株洲

株洲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和陶瓷等產業為支柱,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製造工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工業體系。

2018年工業增加值951.9億元,增長13.4%,工業化率為54.1%。規模工業增加值767.7億元,增長14.6%。從經濟類型上看,國有企業增長5.4%,股份制企業增長15.8%,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8.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17.7%。從全市規模工業六大支柱產業上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醫藥食品加工製造業和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16.1億元、116.4億元、38.3億元和11.1億元,分別增長15.7%、19.7%、17.2%和22.6%;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實現增加值158.2億元和48.9億元,分別增長11%、11.1%。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242.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92.8億元,增長15.6%;實現利稅178.2萬元,增長21%;實現利潤85.5億元,增長20.5%。企業虧損面為6.3%,增長0.1個百分點。全市“5115”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74.6億元,增長14%,佔全市規模工業的33.7%。

固定資產投資

城市簡介----株洲

2018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05.3億元,增長30.8%,高出全省水平4.7個百分點。總量居全省第2位,速度列全省第10位。從區域分佈來看,近半數投資分佈在天元、醴陵和蘆淞,三地投資額均超過200億元,合計達723.1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48%;從速度看,株洲縣、炎陵縣、石峰區增長較快,三地投資增速均超過35%。

財政與金融

全市2018年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13.8億元,增長21.9%;財政總收入佔GDP比重達到12.2%,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地方收入135.4億元,增長24%,佔比63.3%;上劃中央收入64.4億元,增長18%,佔比30.1%;上劃省級收入14億元,增長20.9%。全市稅收收入149.9億元,增長21.8%,其中增值稅10.9億元,增長17.9%;營業稅20.7億元,增長 24.7%;企業所得稅5.4億元,增長23.8%;個人所得稅2.5億元,增長2.2%。稅收佔財政總收入比重為70.1%,同比回落0.1個百分點。全市財政總支出279.4億元,增長7.7%;一般預算支出22.8億元,增長18.7%。

截至2018年底,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588.8億元,增長17.1%,同比淨增232.2億元,其中城鄉儲蓄餘額為942.5億元,增長18.4%,淨增146.4億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812.4億元,增長19.5%,淨增132.4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總額483.7億元,增長25%,淨增96.7億元;短期貸款餘額310.7億元,增長12.2%。全市存貸比為51.1%,提高1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為3.2%,下降1.6個百分點。

城市簡介----株洲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證券公司營業部11家,總數居全省第二位,證券交易額為841.3億元,下降17.3%;新開戶數11966戶,同比減少14188戶。全年新增直接融資85.8億元,增長30%;截至2018年底,全市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868.6億元。

截至2018年底,全市保險機構有40家,其中,人壽險公司19家,財產險公司19家,保險行業協會1家,中介保險公司1家。各項保費收入31.8億元,增長12%,其中財產保險收入9.6億元,增長14.7%;人身保險收入22.3億元,增長10.9%。各項賠款和給付額9.4億元,增長28.2%,其中財產保險賠付額4.9億元,增長26.6%;壽險賠付4.4億元,增長30.1%。保險賠付比為29.6%,其中財產保險賠付比為15.7%,壽險賠付比為13.7%。

商業

明清年間,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寧碼頭,株洲商業得到發展。木材、茶葉、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紙等貿易居湘潭集鎮商業之首。清末民(國)初,隨著粵漢、株萍鐵路的修築與湘江聯網形成水陸交通優勢。株洲鎮居民達3萬餘戶,且大都居住於解放街、建寧街一帶。民國14年,中共地下黨員彭松林與友人合資在株洲建寧街開設米店。次年,發動成立株洲商民協會,並出任執行委員長,組建了糧食、南貨、棉布、百貨、縫紉、五金、園林、理髮等16個同業公會。民國33年,日軍進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毀。日本投降後,鎮區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園,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復,房屋結構 大部分是木架蔑織牆體,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城市簡介----株洲

株洲是“商業之都”,蘆淞區小商品市場和服裝鞋帽市場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中國商業聯合會等權威組織授予“中國服裝商貿名城”、“全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中國品牌市場”等業界榮譽稱號,規模為中國十大服裝市場第二名。株洲中心商圈,被媒體譽為“三湘第一商圈”,是湖南最大、歷史最悠久、面積最大、人流最密集的大型商圈,主要由北部的中心廣場商圈與南部的火車站蘆淞市場群組成。中心廣場為株洲城市核心,由東西向主幹道新華西路和南北向主幹道建設路匯合而成。創立於1958年的株洲百貨大樓坐擁中央。年交易額500億元的蘆淞市場群商品豐富,已經是國家級3A景點。

株洲主要的傳統商業街有建設南路、鐘鼓嶺步行街、新華西路、人民南路步行街、徐家橋步行街。主要大型商圈有火車站蘆淞市場群、中心廣場、長江廣場、紅旗廣場、文化路口等。株洲商貿正在形成批發和零售並駕齊驅的格局。

社會事業

城市簡介----株洲

教育

截至2018年底,全市普通高校7所,在校研究生1129人,畢業生230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學生7.3萬人,畢業生2.1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5萬人,畢業生1.8萬人。有各類學校1493所,其中普通中小學637所,特殊教育學校4所,幼兒園823所,中等職業學校28所。高考總上線率99.2%,排名全省第一,二本以上一次性上線率43.2%,排名全省第三。安排教育支出24.7億元,較上年淨增5.1億萬元,增長25.8%。完成合格學校建設投資6572.1萬元,其中,義務教育學校的擴容累計完成投入17943萬元,已完工5所;直屬高中提質項目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了13個學科基地和特色項目基地。

科技

截至2018年底,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350.4億元,增長16.7%,佔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45.6%。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5個,共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15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勵4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7項;新申請專利3627件,其中發明專利888件。啟動省自然科學株洲聯合基金,增加專項200萬元。

文化體育

城市簡介----株洲

截至2018年底,株洲共有體育場地1319個。其中,體育館15座,運動場204個,游泳池17個,各種訓練房1252個。株洲曾成功承辦了湖南省第十屆運動會和湖南省第七屆殘疾人運動會,在2006年省“十運”會上,株洲市體育健兒奪得金牌160枚、銀牌131枚、銅牌98枚,金牌總數和團體總分均居全省第二。在省七屆殘運會上株洲市殘疾人運動員獲得金牌64枚,銀牌28枚,銅牌15枚,總分居全省第一。2007年成功舉辦了迎奧五環瀟湘行株洲市工人趣味運動會暨市第三屆大眾體育運動會等群眾體育運動。湖南省第四屆農民運動會奪得6枚金牌,金牌總數名列全省第三。湖南省青少年體育比賽金牌總數和團體部分全省第三。

2018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6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6個,博物館、紀念館10個。建設農家書屋299個,完成省實事目標任務的127.1%。廣播電臺6座,電視臺6座。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4%,分別比上年提高0.2個和0.2個百分點。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2個,省級保護目錄11個。出版圖書137種、報紙42種、期刊8種。

衛生與社會保障

城市簡介----株洲

截至2018年底,全市衛生機構3371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和衛生院共174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0個,衛生技術人員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萬人,註冊護士1萬人。防疫站10個,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總數1.73萬張,比上年增長3.3%。全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1.3萬人,新增城鎮就業26.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3.2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28.6萬人。城鎮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8.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1%。

人民生活

2018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16元,增長14.5%。其中,工薪收入16975元,增長14%;經營淨收入3076元,增長16.5%;財產性收入1404元,增長20.6%;轉移性收入5821元,增長11.4%。農民人均純收入10972元,增長17.6%,增速高於城鎮3.1個百分點,其中工資性收入5719元,增長21.9%;家庭經營收入4221元,增長11.3%;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1032元,增長21.6%。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43:1縮小至2.36:1,農民收入增幅連續三年快於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5810元和7656元,分別增長14.5%和14.1%。

城市簡介----株洲

城市建設

株洲市域的總面積為11262平方千米,常住總人口為390.7萬人;其中市區的總面積為836.4平方千米,根據湖南省統計年鑑2012版公佈,2011年,株洲市區常住總人口為117.32萬,株洲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20.42平方千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600元、7550元,城市規模和居民收入均居湖南省第二位。

對外資助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中,扎囊縣成為了株洲的對口援助縣。從1994年至2014年,株洲援助扎囊縣資金6000多萬元,援建了新農村、市政、交通等方面的項目,還派出大批援藏幹部和醫療衛生人員等支持扎囊縣的社會經濟和民生髮展。株洲市援建的“株洲路”位於扎囊縣最繁華的地段,道路兩側政府機關、醫院、商場、學校等林立。除了道路外,株洲還在當地援建了一個“株洲廣場”和一座“株洲賓館”。

城市簡介----株洲

湘西自治州瀘溪縣,同樣也是株洲市對口援建縣。自1994年以來,株洲共無償支援其錢物3800多萬元,有力地推動了瀘溪縣經濟社會發展。瀘溪縣一條長達5公里的道路,原本叫沅江路。株洲市對口援建瀘溪縣時,先後投入援建資金1200萬元,對這條道路實行提質改造。為感謝株洲人民對瀘溪的支持,特改名為株洲路。除了株洲路,在瀘溪縣第一中學內,也有兩棟教學樓是以株洲來命名的,叫株洲一教學樓,株洲二教學樓。我們株洲有湘江風光帶,株洲也為瀘溪縣提供資金,修建了瀘溪縣城的“株洲路風光帶”。

風景名勝

炎帝陵景區

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新瀟湘人文八景

株洲方特歡樂世界

城市簡介----株洲

華中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題公園

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

保存著中國南方地區面積最大的10萬畝原始森林,景區內珠簾瀑布區域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13.6萬個/cm3,為亞洲第一

雲陽山風景區

茶陵城關鎮十八丘

第八代神農炎帝封地

酒仙湖景區

全球華人炎帝景觀中心

仙人橋風景區

大京風景區

城市簡介----株洲

歷史遺址

株洲恐龍化石遺址可以見證株洲境域億萬年的滄海桑田;漂沙井磨山文化遺址、茶陵棗市獨嶺坳文化遺址、炎陵龍渣瑤族寨址等可以見證株洲至少六千多年的人類活動史;五代馬王故城遺址、北宋金州故城遺址、三國建寧古城遺址、南宋茶陵城舊址、容陵侯故城、陰山縣故城、攸縣故城、三國吳建寧縣新城遺址、醴陵古城遺址等古城遺址可以見證醴陵兩千多年的城市聚落髮展史;醴陵南橋鞭炮作坊遺址、楠竹山窯址、窯下灣磚窯址、溈山窯大遺址,炎陵桃嶺窯址、洞下窯址,茶陵中瑤窯址、陵窯背窯址、陵窯塘下窯址,株洲縣窯堆子窯址等古窯遺址可以見證株洲古代手工業的繁榮。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簡介

城市簡介----株洲

株洲是湖南第二大城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發源地之一。株洲旅遊資源豐富,除了茶陵、炎陵等革命歷史遺蹟,神農穀風景區更是株洲最重要的自然景點之一是一個集科學考察和風景觀賞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株洲方特歡樂世界和株洲方特夢幻王國等新興景點也都是來株洲不得不去的旅遊佳地。

最佳旅行時間

春秋最佳

當地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語言

湘語長益片、贛語、客家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