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藝術家來到諸城蔡家溝實施"彩虹計劃",看看他們兩年多都幹了啥

6位藝術家來到諸城蔡家溝實施

村民在蔡家溝沿街牆面上為畫作上色。

6位艺术家来到诸城蔡家沟实施

藝術家張破(前排左二)正在對農民進行繪畫藝術培訓。

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蔡家溝變了。變化是從兩年前村裡來了六位“不速之客”開始的。

2017年年底,張破、李飛、王鐵良、周杉等六位當代藝術家走進蔡家溝,決心在這個位於諸城市南湖生態經濟發展區的普通村莊開始一場藝術實驗。這六人,是一個由繪畫、音樂、策展等人才組成的專業團隊。發起人張破(本名張同磊)的最初設想是理想化的:“讓藝術家參與農村的整理和設計,通過農村、農民與藝術的高度融合,尋找鄉村振興的一種可能。”

接下來,是一個艱辛和奇特的經歷。張破等人和村民一起,都在磨合、碰撞中不斷自我調整、轉變。

從北京、廣州等現代藝術集聚地來到破敗的小村,張破等人首先面臨的是艱苦和不適應。2017年冬天,六個人擠在幾間小房子裡。“我和老公王濤住一間,大炕,那麼冷的天,我們都不知道要燒火熱一下。”李飛回憶說。衛生差,條件苦,水土不服,都可以扛,更煎熬的則是,藝術家與農民的“融合”不易。

剛來時,他們在村裡設置作品,佔了一位村民家的地兒。張破記得,那位村民憤怒地從家裡衝出來。這種或大或小的碰撞,體現出雙方價值和理念的差異。兩年前,只有152戶人家的蔡家溝,貧窮,空心,村民固守著傳統生活模式。“城市化把農村抽空了。”張破說,他們剛來時,能看到的只有孩子、老人、不能出去的婦女。張破覺得苦惱:沒人,鄉村怎麼振興?

當時,連當地政府都不相信張破等人能堅持下來。10個月後,政府開始有所資助。張破則在培訓農民繪畫上有了突破。“我設計了一個‘七天教學法’,努力讓農民儘快地掌握一些繪畫技巧。”張破說。但這個看似速成的培訓法,實際上也經歷了一個積累過程。李飛說:“我們先設立了一個‘彩虹計劃’,帶領大家刷牆,開始用滾子,後來用刷子,慢慢地引導,最後,才讓他們拿起畫筆來。”

張破的第一批學生,主要是村裡的婦女。他崇尚自然質樸,在村莊設計時,張破就反對過多投入打亂村莊現狀。對人,他也堅信,人人都是藝術家;尤其是農民,內心那麼幹淨。“讓他們能把自己想的真誠表達出來就行。”張破說,後來有藝術家看到農民學員的油畫,大為震驚。“他們說,這表現得太純淨了。”而當農民的畫作和藝術家的作品積攢到一定程度,他們會舉辦畫展,走完一個完整的藝術產銷流程。如今,這樣的畫展已經舉辦了十幾場。

蔡家溝逐漸呈現出了生機。“留下的村民在變,變得乾淨、時尚,家裡家外都利索。”張破說。

因為這些變化,外出的村民開始回鄉居住,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遊客開始走進村裡。

張破的變化體現在髮型上。剛來時,長髮披肩;現在,一頭短髮。在這個一頭短髮的藝術家所居小院的門口,常坐著村裡的幾位老人。張破外出,從不鎖門。農村大眾報記者 段新勇 通訊員 徐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