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沒什麼好商量的!”15歲男孩把一臉倔強寫在臉上,潛臺詞是“口和腳在我身上,不跟你們說,看你拿我怎樣!”

媽媽事後跟我直搖頭,不知道以前的乖寶寶,怎麼變成現在這樣。

瞭解她家的教養方式後,便明白了孩子並非無緣無故:爸爸超嚴厲,基本上不同意的事情沒得商量;媽媽愛做和事佬,私下常常“放水”順了孩子意。

若是家裡出現過嚴或過寬,時嚴時寬的教育,界限和規則不清晰反而容易導致親子關係衝突,家長和孩子都難受。

說到底,養育中無非就是缺少了兩個字:尊重!

弄懂“尊重”兩個字,就能擺脫在嚴與寬之間徘徊的矛盾心理。

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一、孩子的反叛,說到底就為了爭取“尊重”

2016年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引發熱議與反思。

以家明這一家為例,家長被詬病最多的是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家明爸爸期望孩子實現的夢想是自己糾偏過的夢想。

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家明則一邊哭,一邊申訴:“爸媽從來說話像逗小孩,說過的不算話……他們常常不聽我說完就拒絕……我永遠沒有自己的想法,活在他們的安排、同意之下……為了證明我可以,我想出去,不斷挑戰困難!”

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看似孩子自殘、輟學的問題,究其原因,恰恰是孩子在表達“你不能控制我”,是對父母不尊重、不放手的抗議,他用自己的方式尋求著青春期本該獲得的最基本的尊重!

孩子對尊重的需要是如此的強烈,這是孩子自小天性發展的普遍需要,正如種子需要足夠的空間才能伸展成蒼天大樹。

正如這部片子的名字《鏡子》,也是希望廣大父母一邊看一邊照鏡子,看看我們對“尊重”是否理解到位?做得是否足夠?

尊重其實是相互的,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孩子。

父母如果沒有尊重自己就缺乏堅定和界限,孩子也無法體諒和尊重他人。

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但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是建立在自身得到尊重的體驗上,真正尊重父母而不是因為恐懼而暫時服從,這樣就不存在獨立後的叛逆。

相反,如果在教養中過於控制、缺乏和善,孩子體會不到理解和關懷,就會感到不被尊重,在他自己覺得有力量後,就會用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方式來尋求尊重。

尊重孩子,包括尊重個性與天性,尊重發展階段,尊重當下情緒,尊重孩子選擇與自然後果的承擔。

那麼,究竟怎麼樣做,孩子才能感受到“尊重”呢?

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二、“看見”孩子,表現尊重的態度

作為父母的我們,看見孩子與眾不同的個性嗎?

看見孩子從嬰幼兒、兒童到青春期不同發展階段特定的心理需要嗎?

看見孩子當下流動的真實情緒嗎?

看見孩子對自主選擇的渴望嗎?

……

“看見”是一種關注的態度,但不需要急著“做什麼”,尤其不急於評判對錯,避免標籤孩子,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給孩子“糾偏”。

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正如紀伯倫經典詩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所言: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想想十幾年前,自己的父母也許完全不能理解為何電腦、手機會讓我們如此愛不釋手。今天的我們已經無法離開人工智能,明天孩子面對的世界我們也無法預測和左右。

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看見並且尊重,就是對他們明天最好的保駕護航,至少孩子獲得了獨立的人格立於天地。

三、及時回應,放手探索,以信任表達尊重

對孩子來說,看不見或看見卻無回應即為絕境,這就是幾年前畢節留守兒童四兄妹自殺的根本原因。

因此,家長要及時回應孩子,可以先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獨特的想法。

家長可以放寬接納度,允許孩子即便看起來“幼稚”的決定,信任孩子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探索;

如果孩子的做法不得當,至少對他們的感受表達理解和尊重,先連接再糾正,孩子更能接受家人的建議。

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例如,小學畢業的孩子提出放暑假要去鄰市同學家的店鋪打暑期工,並且已經和同學約定了。儘管孩子從來沒有真正踏足社會幹活,也很少離開父母在外。

父母有擔憂很正常,但也可以不先急著拒絕,而是聽一下孩子想去打暑期工背後的目的和需要是什麼?

究竟是期待跟同學深入交往?還是想賺錢,賺錢幹什麼?還是想見識點什麼新奇的東西?……

孩子提出一件以前沒做過的事情,可能也表明孩子在新的發展階段有了新的需要。

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比如,進入青春期對於朋輩交往、新鮮刺激事物都會有更多的需要。要是不符合家長期望,堵不如疏,通過討論瞭解孩子真正的需要,才能引導孩子考慮周全,尊重家庭整體安排、理解父母的顧慮,一起想到既滿足孩子,又讓父母放心接受的安排。

這是一個家長讀懂孩子的過程,用心傾聽孩子,也許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想法和決定,已經超越了我們對他的認識。

而且透過給機會孩子說服父母、協商達成共識的過程,孩子思考問題的周全性、運用資源的能力等思維與能力,都會因為得到信任而迅速發展。

孩子並非一定要對著幹,而是缺乏尊重與傾聽,缺乏主動選擇的機會,才會顯得固執己見。不少孩子在和家長的探討中,發現自己的計劃欠周詳,主動調整想法,皆大歡喜。

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即使以家長的經驗可以預估孩子會遇到一些困難或失誤,也能鼓勵他探索,給予他試錯的機會,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而後獲得屬於他自己的經驗,歷練出解決問題的智慧,讓種子從內在生髮出抵抗成長路上風風雨雨的力量,擁有自然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和空間。

四、尊重而不放縱,讓孩子懂得相互尊重的界限

當然,也有家長會擔心過度放手會讓孩子走上彎路,甚至栽個大跟頭。

其實,尊重也是有界限的。

如果孩子的言行很可能威脅到他自身的安全,或者影響到他人的利益和環境的秩序,這時候家長就要幫助孩子看到自己想法、做法的不足之處,真誠地表達家長的感受和需要;幫助孩子換位體驗他人、理解社會規則。

父母應該是嚴還是寬,孩子才聽話?答案在於兩個字

就如上面那個例子,如果孩子只是為了體驗新奇離開家“尋找長大的感覺”,家長自然會憂心,那就要用表達“我信息”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家長對安全的重視。

“我聽到你的渴望,同時我也擔心……,我們一起看看怎樣更安全……”

平和的溝通和商量比起強硬的否決,更容易找到我們跟孩子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滿足雙方需要,減少親子關係的衝突矛盾。

因此,尊重並不是放縱,也只有當我們讓孩子懂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要、界限,讓孩子懂得體察他人、尊重現實的環境,合作能讓大家的需要都獲得滿足。

在親子互動中,家長可以成為幫助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的社會規則意識以及雙贏溝通能力的第一位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