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心紀元 中國冠脈無創功能診斷能力提升項目”新聞發佈會成功召開

“微時代-心紀元 中國冠脈無創功能診斷能力提升項目”新聞發佈會成功召開

“微時代-心紀元 中國冠脈無創功能診斷能力提升項目”新聞發佈會成功召開

慢性冠脈綜合徵(CCS)這一概念在9月剛剛結束的歐洲心臟病學年會被首次提出,2019ESC CCS指南中首先強調了疾病全程管理的概念,冠脈無創功能診斷在全病程管理中的診斷價值日益受到重視。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冠心病的管理向全程化、精準化、科學化、規範化發展,提升國內冠脈無創功能診斷的能力,2019年10月12日下午,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十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期間召開了“微時代—心紀元 中國冠脈無創功能診斷能力提升項目”新聞發佈會。

出席新聞發佈會的專家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張運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朱天剛教授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張梅教授。

“微时代-心纪元 中国冠脉无创功能诊断能力提升项目”新闻发布会成功召开

張運院士在開場主持中表示,對於慢性冠脈綜合徵CCS,是否可以使用簡單的手段在治療前評估血管狹窄情況及不同治療方式的意義、針對不同病情如何對介入治療或內科治療等治療方式進行選擇,正是從這樣的思考中,一步步衍生出冠脈無創診斷能力建設的想法並進行探索實踐。

“微时代-心纪元 中国冠脉无创功能诊断能力提升项目”新闻发布会成功召开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馬長生教授

創功能診斷的現狀和意義

馬長生教授簡單介紹了冠脈無創功能診斷的基本概念及目前我國無創檢查的開展現狀。他指出:冠脈無創功能診斷即通過平板運動試驗、核素心肌灌注顯像、負荷超聲心動圖等檢查對患者冠脈是否缺血做出初步評價,是診斷CCS的初始診療手段,但我國冠心病診斷方法中,無創功能性試驗佔比偏低,而有創檢查應用率較高。但國外有數據顯示,臨床中約30%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經過有創冠脈造影檢查後證實為無狹窄或者輕度狹窄,因此應謹慎選擇初始篩查手段,避免過度診療。與此同時,冠脈CTA作為一種相對無創的確診手段,在新技術的支持下,它可同時對冠脈的解剖學及功能學作出較為準確評價,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診斷工具。在今年歐洲心臟病學會CCS指南中,對疑似CCS患者的診斷路徑做出了詳細介紹,指南指出無創功能檢查、冠脈CTA以及有創冠脈造影三種工具相輔相成,在不同臨床情景下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目前臨床上強調對冠脈的功能學進行評估,腺苷是功能學檢查中的重要應用藥物之一。但在臨床實踐中該藥未得到足夠重視,實際上腺苷的臨床應用範圍廣泛。它還可應用於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急診藥物轉復中,獲得了國際指南的I類推薦。值得注意的是,腺苷在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中的應用仍有一定爭議,期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未來隨著冠脈無創功能診斷的開展,也有望帶動該藥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推動相關研究的深入與交流。

“微时代-心纪元 中国冠脉无创功能诊断能力提升项目”新闻发布会成功召开

國內外冠脈無創功能診斷的開展情況

葛院士回顧其在90年代初臨床工作中,比較早的開展了冠狀動脈血流儲備測定這一技術,當時由於沒有腺苷用罌粟鹼來進行測定,通過藥物負荷擴張冠狀動脈,將負荷後的冠狀動脈血流速度與靜息血流速度進行對比,來測定冠狀動脈血流儲備情況。張運院士早在1995年的時候通過超聲技術亦開展了相關應用。同時葛院士也指出,依然結合多年的藥物負荷檢查的實踐指出,也嘗試使用ATP即三磷酸腺苷來代替腺苷應用,但該藥物的更強的傳導阻滯副反應導致安全性降低。在國際上通常應用腺苷來達到冠狀動脈的擴張,葛院士也指出結合自身經驗,建議採用靜脈內注射腺苷來測定,安全性將更優於冠狀動脈內注射。國內既往應用ATP的研究,由於國外通常不使用ATP測定,導致很多國內的研究成果通常不被國際採用,腺苷負荷的無創診斷技術的開展不僅有利於臨床診斷,還將進一步促進國內外診療技術的經驗交流。同時,每項檢查技術都有價值和侷限性,臨床工作中應結合病人的症狀,有效結合鑑別診斷方式進行評估,才會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臨床獲益。

冠脈無創功能診斷項目開展的痛點及推動方向

張運院士指出:首先是加強普及教育,重視亞專科建設。隨著近些年有創脈造影和介入治療的快速普及,對於無創功能診斷技術應用較少甚至也不在臨床應用,比如負荷心電圖,負荷超聲,大型影像檢查如核素、PET和磁共振等在心血管領域的應用也非常少,與歐美國家的發展存在差距,這樣的情況需要進行扭轉,應該重視無創功能診斷在心血管領域的應用,加強亞專科建設。同時,提高重要性的認識大力開展普及教育,促進學科間的交流。二是提倡有創和無創診斷技術結合,對於有創檢查狹窄不是很嚴重的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這個時候就要要關注功能測定,進行無創功能診斷如負荷心電圖、負荷超聲的技術應用。三是完善相關檢查科目及診療費用標準。負荷技術這些年國內開展較少,現有的檢查科目在醫院中大多數還沒有,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該項目的開展。負荷技術在操作上和非負荷技術存在差異,需完善診查科目,推動無創功能診斷的臨床應用。

冠脈無創功能診斷對患者和社會的效益

結合無創診斷的特點談對病人的獲益,張運院士總結為三點:1、節省費用 可將無創功能診斷作為初期篩選評估手段,對無創功能檢查後陰性的患者而言節省了後續費用。2、安全 隨著技術發展有創插管併發症逐年降低,但併發症的風險依然存在,無創技術相比較更安全 3、提高準確性。有創技術和無創技術相結合將會從結構和功能兩個維度去診斷,精準性有可能得到提高,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微时代-心纪元 中国冠脉无创功能诊断能力提升项目”新闻发布会成功召开

推進冠脈無創功能診斷能力提升項目的建議

楊躍進教授指出,應加強跨學科的交流溝通,以超聲技術為例,超聲科專家應與心內科專家結合起來,一方面超聲科專家要向心內科專家介紹技術,通過交流溝通可以更好的優化和提升一些疾病的診斷水平,比如:肥厚性心肌病,過去認為同位素診斷是金標準,目前超聲心肌聲學造影技術同樣可以通過灌注實時判定。另一方面是隨著對微血管認知的提升,心內科專家在診斷大血管時也要考慮到微血管的情況,未來將從僅僅關注大血管到大血管及微血管共同重視這一理念發展,重視對微血管的評價。同時他著重強調在微血管評估診斷中,無創功能診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时代-心纪元 中国冠脉无创功能诊断能力提升项目”新闻发布会成功召开

推進冠脈無創功能診斷能力提升項目的建議

項目的未來構建和推進思路

朱天剛教授表示,項目正在籌備推進中,將組織各方面專家共同討論具體可行性方案,目前項目構建還在進一步落實中,未來將制定呈現出一個路線圖來具體推進落實。楊躍進教授補充道,微血管功能影響心肌灌注非常重要的因素,近些年國內外對微血管理唸的不斷重視,冠脈無創功能診斷項目尤其更應注重於微血管的評價,來重點突破。葛均波院士也指出,目前對於微血管評價缺乏判斷的標準,比較典型的疾病,如過去稱“X綜合徵”,患者存在症狀但大血管不存在問題,如果通過冠脈無創功能評價來進行鑑別微循環功能障礙,將對患者的評估診斷及後續治療產生深遠的影響。希望通過該項目的開展,能為更多微循環功能障礙的患者的評估診斷、治療提供指導。

“微时代-心纪元 中国冠脉无创功能诊断能力提升项目”新闻发布会成功召开

冠脈無創診斷的經驗和未來期待

張梅教授表示,在張運院士領導下,齊魯醫院心血管團隊已開展無創功能診斷2年多的研究工作,包括腺苷冠脈CT、超聲技術評估微循環及冠脈血流儲備、及正在開展的核素等多方面的實踐應用。張梅教授也期待未來在院士們和更多專家的領導支持下,將無創冠脈評估技術標準化,作為疾病診療臨床路徑或指南進行普及推廣,提升冠心病的無創功能診斷評估管理規範化,將有益於臨床診療的進步。

最後,張運院士在總結中表示,未來將更為關注對與微血管疾病相關研究,期待在國際高水平研究中發出更多中國數據和學術聲音,同時真正轉化落實,這也是冠脈無創功能診斷能力提升項目開展的意義,期待更多臨床患者從中獲益,推動健康中國2030的早日實現。

版權屬《國際循環》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