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維京人在歷史中名聲不佳,常常被描述成好戰的蠻族,對文化、藝術之類的東西毫不感興趣,然而這種對維京人的看法恐怕是偏見。我們對於維京人的印象,基本上來自中世紀基督教拉丁文手稿的記載,由於維京人喜愛掠奪教堂,所以他們不受基督教僧侶喜愛也就順理成章了。跳出拉丁文手稿的宣傳效果,事實上維京人不是蠻族,他們的文化十分豐富多彩,只是被遺忘和忽視了。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維京人不僅有自己的語言,而且還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盧恩字母系統。在斯堪的納維亞各地的大石塊上都能看到盧恩字母。以盧恩字母書寫的手稿、碑石和器物是現代人得以一窺維京人文化奧秘的珍貴文獻資料。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經過復原的維京戰士

在歷史上,隨著維京時代的落幕,拉丁字母取代了盧恩字母,維京人的文字遺產受到冷落和忽視,但幸好除了冰冷的碑石之外,還有一些維京史詩流傳在民間,其中也蘊藏著豐富的維京文化。吟遊詩人就是保證維京文化“活下去”的最大功臣,他們所傳唱的故事中處處體現著維京的歷史、宗教的信仰,歌頌著維京戰士的英勇事蹟。

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就是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幸而有了他們,我們才能進入維京人的精神世界。

史海遺珍:盧恩字母

在盧恩字母發明之前,原始維京人是否還有別的文字,目前已經不得而知,我們目前知道最早的維京文字就是盧恩字母,這些被鐫刻在石塊上的文字,線條鐵畫銀鉤如刀劍,就像維京人的性格一樣,極富力量感。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寫在牛皮紙上的盧恩文字,記錄了早期北歐的法律

在維京神話傳說中,盧恩字母是戰神奧丁創造的,他倒吊在世界樹尤克特拉希爾的枝幹上,凝視著樹下的井水九天九夜,終於獲得智慧啟迪,發明了文字。經歷史學家考證,盧恩字母很早之前就在歐洲北部流傳,大約在公元二世紀左右傳到了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由於羅馬帝國的影響,拉丁字母在西歐快速普及,逐漸取代了盧恩字母,但是因為斯堪的納維亞一直是羅馬勢力未曾染指的“異域”,反而沒有受到拉丁語的影響,維京人一直使用這套字母直到公元十一世紀左右。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已知最早的盧恩文字(公元150年左右)刻在梳子上

盧恩字母中的“盧恩”(Runes)來自古英語“rūn”,本意是“秘密”,因為它每一個字母都有對應的咒語。盧恩字母是以簡單直線構成的書寫系統,原本是書寫在木頭上的符文,為了避開木頭的紋理,字母的結構也經過特意的設計,不管筆畫是橫、豎還是斜,都能維持字跡清晰易讀。盧恩字母每一個符號兼具兩種用途,它既是拼寫的字母,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咒語。比如說,盧恩字母中第一個字母,用在拼寫的場合中等同於拉丁字母“F”,單獨出現時它的字義則變成了“小牛犢”。作為咒語的字母,其意義會隨著時間和地點改變,有點像漢語中的“一詞多義”,從這些演變之中可以追溯、重建出盧恩字母的傳播軌跡。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瑞典的盧恩文字石碑

許多雕刻在木頭上的盧恩字母會隨著木料的腐朽而散佚,維京人發現了木刻文獻的這個缺點,所以他們後來把文字刻寫在石板、骨頭和金屬器皿上。目前在斯堪的納維亞各地的石碑、骨制器具、鐵製兵器,或者牆壁上,都能看到維京人的文字。放棄了木刻,盧恩字母的線條就不用考慮避開木紋了,於是寫作者可以劃出優美的曲線,雕刻的速度也更快了。因此在石、鐵、骨頭材質上所發現的字母,常常有比較圓潤的字體結構,甚至有些文字為了效率,等同於塗鴉,有點像中文中的草書。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瑞典的盧恩文字石碑

時至今日,在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還能看到維京盧恩字母的痕跡,上面的內容可能表示“奧拉夫到此一遊”之類的意義。盧恩字母留存下來的文獻大多不長,無法記錄長篇大論,所以維京文化中的精華,只能靠活著的傳奇——吟遊詩人傳頌了。

活著的傳奇:吟遊詩人

吟遊詩人,最早是古凱爾特人社會中的特殊職業,在英語中表示為“bard”,他們記錄歷史,吟誦英雄事蹟,是文明的保管員和宣傳員,後來維京文化中也出現了吟遊詩人。在北歐語言中,“skald”的字義是詩人,代指吟遊詩人。在北歐的漫長冬季,吟遊詩人徘徊於各個維京領主的土地上,足跡遍及國王的宮殿、領主的會客廳,以及戰士們的大宅。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吟遊詩人吟誦雷神與蛇神的戰鬥

吟遊詩人主要演唱情節豐富的詩歌,有些詩歌還會加上豎琴或七絃琴的伴奏。這些詩歌緊扣維京日常生活,內容包括家庭親情、英雄氣概、榮譽戰鬥。有一些吟遊詩人的詩歌被記錄了下來,後來被改編為英雄史詩流傳至今,著名史詩《貝奧武夫》,就極具維京色彩。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貝奧武夫》文稿

從目前收集到的吟遊詩人的詩文來看,最常見的短文是墓誌銘,主要懷念逝者,讚揚他們生前的事蹟,而長篇的詩歌一般來說辭藻華麗,篇幅大到要連唱好幾個小時才能結束。長篇詩歌最後演變成帶有韻律的長篇詩體記敘文,也就是如今人們所知曉的,北歐特有的英雄傳奇史詩。冰島是北歐傳奇史詩的發源地,許多吟遊詩人就出生在這個冰天雪地的小島,他們從小在詩歌環境中耳濡目染,練就了一身本領,長大後便離開家鄉四處遊歷,以歌聲慰藉各處的維京人。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郵票上維京人的生活

就像商人分“行商”和“坐賈”一樣,吟遊詩人也分四處雲遊的“行吟”,以及追隨固定目標的“坐吟”。有些吟遊詩人厭倦了漂泊的生活,便會追隨著一個家族,記述他們的事蹟與功業,每到冬天,他們會在巡迴演出中吟誦主人的事蹟,以宣揚主人家族的名聲。當然,吟遊詩人並不“嫌貧愛富”,除了頌唱世家大族,他們也會吟唱凡夫俗子,甚至表揚一件好人好事等等。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被某位國王俘虜的吟遊詩人,負責創作新主人的詩歌

吟遊詩人們雖然並沒有“職業行會”,也沒有明文記載的“行規”,但他們也不是信口開河之徒,維京吟遊詩人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文學“套路”:以固定的典故來表達某種意向,有點像中國的成語。比如當唱到“女武神之樹”時,就是形容維京勇士在戰場上像樹根穩固的神樹,表達一種頂天立地、睥睨眾生的姿態。這種語言用法的好處顯而易見,即使整段詩文的隱喻十分晦澀,只要熟知這個典故,聽眾們還是能一下就心神領會。

除了用典,吟遊詩人的詩歌也有格律,就像中文的絕句和律詩一樣,維京吟遊詩人有一種名為“dróttkvætt”的詩體,全詩八句為一段落,每句長六字。制定格律抬高了創作的門檻,對於詩人有了更高的技巧要求,不過一旦熟練掌握了格律,詩人們對於創作和背誦詩歌會更加得心應手,有如魚得水之感。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吟遊詩人

吟遊詩人是維京時代的“大明星”,他們並非身無分文的“窮秀才”,相反,他們的詩歌總能為他們贏得豐厚的獎賞與報酬。在斯堪的納維亞的漫漫冬日裡,再沒有什麼東西能比一場宴會上令人回味無窮的詩篇更讓維京人快樂的了,吟遊詩人餘音繞樑的歌喉以及驚心動魄的史詩,是撫慰飽受寒冬之苦的維京人最好的“良藥”。吟遊詩人的詩詞不僅對古代維京人不可或缺,對於現代人也是無價之寶,我們得以從中領略到當時維京人的全部文化。

維京文化的兩大支柱:盧恩字母與吟遊詩人

迷失在歷史中的維京文化

文字是證明一個文明發達程度的最好證據,維京人有一套獨具特色的文字系統,同時,他們還有吟遊詩人包羅萬象的史詩,這足以證明他們曾經的文明足夠輝煌,任何一種認為維京人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蔑視他們文明程度的“慣性思維

”,恐怕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偏見。至少,從盧恩字母和吟遊詩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維京人不輸於其他文明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讓維京人有資格戴上“文明”的禮帽,接受後人的敬仰。

《北方以北:維京人的航海與薩迦中的北歐歷史》埃莉諾·巴勒克拉夫

《北歐盧恩字母淵源探討》吳寰辰

《試論維京時代斯堪的納維亞的早期社會及其基督教化》餘雄飛

《孤獨、和諧與顛覆——論歐洲中世紀吟遊詩人對遠古精神的傳承》申鉉順

《從宗教祭祀到吟遊詩人——舞蹈戲劇在中世紀》張羽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