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項羽一定要做他的“西楚霸王”,是因為“皇帝”太時髦了嗎?

如果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名人,那麼項羽絕對是不能不提到的一位,畢竟三千年的歷史當中只有這一位真正稱得“霸王”二字。

有人說他是力能舉鼎的人傑,也有人說他是輕諾背信的小人;有人說他是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而後生戰神,也有人說他是剛愎自用、錯失好局的失敗領袖;他是文人騷客詩中的悲劇輓歌,也是成功學案例中的失敗典型,關於他的真實形象,遠隔數千年的歷史的我們,真的很難探清那迷霧下的陣容,但所有人都不能否認的一點是,這位“霸王”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為何項羽一定要做他的“西楚霸王”,是因為“皇帝”太時髦了嗎?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下為何作為勝利者的項羽,在當時一定要推行“霸王政治”?

秦亡是分封制對帝制的反撲

在討論秦末這段歷史之前,我們必須對這一時期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瞭解。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一統寰宇,我們普遍喜歡把這之後的秦帝國定義為一箇中央集權的專制政體,但是歷史不會因為我們在教科書上的一個小小的斷代劃分就能轉瞬之間改變它的社會性質。

為何項羽一定要做他的“西楚霸王”,是因為“皇帝”太時髦了嗎?

要知道,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這短短的九年,秦帝國就一統了天下,但是以當時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來看,除非神話傳說是真的,否則秦帝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征服的唯一方式只能是選擇性的接納六國的地方統治體系,並將他們納入帝國的官僚系統之內,畢竟在魏晉隋唐時期我們都能看到貴族門閥們對地方的影響力,而作為初創大一統的秦帝國難道真的能做到對地方的絕對統治?

所以與後世的大一統政權比起來,已經施行郡縣制的秦帝國更像是一個秦屬中央政權+36個地方政治實體的帶有春秋特色的超大連橫,而它的地方統治階級還是一部分原有的六國貴族,只不過他們屈服於始皇帝大強大的武力而選擇了暫時性的偃旗息鼓。

不過一旦這個政體的統治中心發生動盪,那忍受著利益損失的六國貴族們揭竿而起也是必然,並且我們要認識到的是,重新復興戰國時代的列國秩序是起義軍們的共識,這是數千年分封制對帝制的反撲,包括項羽劉邦等各路諸侯都是如此,只會在具體的制度構建上存在差異。

為何項羽一定要做他的“西楚霸王”,是因為“皇帝”太時髦了嗎?

就算是最後的贏家劉邦其在世時所實行也是郡國並行制,在集權的同時也分封了同姓諸侯王,而項羽在當時的時代下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政治理想,那就是在全天下施行一種以軍功階層為主體的霸主政治。

法理上的必然性

之前我們已經說過了,秦亡是分封制對帝制的一次反撲,同樣也是六國舊貴族繼續對天下的一種野心爭奪,如此即便是天下重新洗牌,那也是由真真假假的六國後裔繼續復立的結局,像項羽這樣的軍功階層是沒有稱王的可能的,唯一的一個機會便是楚懷王

“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王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六國的地盤還由我們繼承,但是你們這些打工的誰能先把秦國滅了那秦國的地盤就歸他),也在劉邦先手入咸陽之後破滅,因此當時的項羽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只能儘量將軍事上的勝利轉化成政治上的勝利,“召見諸侯將,入轅門”,拉攏軍功階層的支持。

為何項羽一定要做他的“西楚霸王”,是因為“皇帝”太時髦了嗎?

項羽怒曰:“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攻伐,何以得專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懷王雖無功,固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資治通鑑》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下都是咱們兄弟打下來的,楚懷王他就是我家當初立的一個招牌而已啥也沒幹,憑什麼最後稱王的還是他們?把那些六國貴族的土地都分了咱們兄弟幾個一起稱王算了。

為何項羽一定要做他的“西楚霸王”,是因為“皇帝”太時髦了嗎?

而之後項羽所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當中六國的實權貴族只有趙歇、魏豹、韓成、田市、田安、田都六人,其餘十三人皆是借軍功封侯。並且這些都是項羽主動封王進行拉攏的,與劉邦對蕭何張良等人所封異性侯只是對既成事實的追認並不相同。

這十八路諸侯將楚國一分為四,趙國一分為二,齊國一分為三、秦國一分為三,徹底的打亂了舊有的七國秩序,讓原先的舊貴族與他扶持的軍功階層打生打死, 而項羽還將最富饒的“彭梁九郡”都劃給了自己,這就造成了一種“諸侯皆弱,西楚獨強”的局面。

為何項羽一定要做他的“西楚霸王”,是因為“皇帝”太時髦了嗎?

心理上的認同感

事實上項羽不稱帝而選擇做霸王不僅僅是因為實力不濟,要拉攏軍功階層對抗舊貴族的緣故,還有一個原因是項羽在心理上更傾向於類似齊桓公與晉文公的霸王政治。

畢竟與自周代開始的分封傳統相比,“皇帝”這個時髦的詞彙並沒有深入人心,各路義軍首領所求的普遍都是回到各為王侯的時代去,再加上自嬴政自號始皇帝到二世而亡也不過短短的幾十年的時光,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其廢分封也是導致秦帝國速亡的原因之一。

為何項羽一定要做他的“西楚霸王”,是因為“皇帝”太時髦了嗎?

而不單單是對始皇帝,對六國貴族項羽也是全無好感。

《史記》記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年少的項羽曾經親眼見證了自己的祖父項燕與王翦率領的秦軍死戰,而楚王與那些舊貴族們卻冷眼旁觀,最終葬送了偌大的楚國,這一切都在項羽的心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在擊破秦軍之後演變成實際的政治理想或者說是政治綱領:

通過建立介於七國秩序與帝國秩序之間的列國體系,拉攏軍功階層來分化打擊舊貴族,在全天下推行“霸王政治”之後再進一步梳理天下。

為何項羽一定要做他的“西楚霸王”,是因為“皇帝”太時髦了嗎?

最後總結,秦二世而亡其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分封制對帝制的一次反撲,短暫的帝國時代並不能使當時人們馬上就認同“大一統”,而作為秦朝終結者的項羽也因為多方面的考量,既沒有選擇帝制,也沒有選擇單純的分封制作為自己的政治綱領,而是選擇了一條新的出路,那就是以軍功階層為主體的霸王政治,但是很可惜,它並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趨勢,而失敗的“西楚霸王”最後也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悲劇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