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為什麼喜歡吹捧曹操?

易中天吹捧曹操是事實,這一點,如果說他只是無心的,我覺得,還不如看他知識來源。

易中天在其大作《中華史》之《三國紀》後的附錄提到的參考書目,可以看到呂思勉的《三國史話》是其三國知識的主要來源,而在呂思勉的作品中,呂對曹操形象是有過矯正的。

我這一觀點,有網友提供未知出處的信息可證實:易中天在某次訪談節目中透露,自己參與制作《品三國》節目之前,臨時惡補的《三國志》。

易中天為什麼喜歡吹捧曹操?

這一說法,與他作品中大量採用呂思勉《三國史話》的觀點內容正好吻合。

借鑑呂思勉的作品的證據

呂思勉《三國史話》第十二節“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

關羽這個人,本領是有些本領的,我們不能因他失敗而看輕他。何以見得他有本領呢?一者,你留心把《三國志》看,自劉備用兵以來,不分兵則已,倘使分兵,總是自己帶一支,關羽帶一支的,可見他有獨當一面的才略。

易中天在《品三國》節目中說出同樣的梗:關羽獨當一面

因為關羽這個人……第二是能幹,關羽歷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讀《三國志》就可以發現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

十年後,易中天到了《三國紀》中,還是忘不了呂思勉的這個梗。

劉備南征北戰那麼多年,如果需要兵分兩路,每次都是關羽獨當一面。他派關羽總督荊州,似乎不能說是用人不當。

有人肯定會問:“呂思勉能說,為何易中天不能說?!”

我要說的是:呂思勉的梗本身就是錯了啊!只要認真看過《三國志》,哪怕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知道:張飛丟下邳的事(劉備帶關羽到廣陵對抗袁術,留張飛在下邳)

所以說,“劉備分兵,關羽獨當一面”的觀點並不是易中天自己讀書歸納而來,真相是他用了呂思勉這個錯梗,一而再,再而三的用著。

易中天的立場

易中天多次在公開談話節目,以及撰文、《三國紀》中都透露出,自己對《三國演義》的厭惡之情。

對於《三國演義》,易中天很不待見,“它宣揚的就兩點,權謀和偽善,不客氣地說這部小說是毒害中國人的”。

在易中天那個時代,把《三國演義》當成歷史解讀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在那個時間點,易中天能夠站出來,給大家講正史,這一點,是矯正,動機也是值得稱讚的。以及,其作品《品三國》在中國走紅之後,引起了很多年輕人閱讀正史的興趣,這一點,易中天也是有功的。

十年過去,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區別,更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了《三國演義》只是一本歷史小說,內容有實有虛,是不能當成歷史來研究的。時至今日,易中天還在以抨擊《三國演義》為話題,未免不思進取了。

而且,易中天當初就對《三國志》不甚鑽研,而是靠看呂思勉等史家現有的作品來補充知識,前輩史家的錯誤也被一併繼承下來,現代史家的新觀點,新成果,一概不知!保守殘缺也是他最大的問題。

例如,范文瀾說“曹操與士族交換利益”觀點,易中天引申成了“曹丕設九品中正制與士族交換利益”,他到處宣講,根本拿不出任何證據。易中天可能連曹丕的“四友”是哪幾個人都不清楚。

范文瀾《中國通史》:士族障礙著曹操代漢做皇帝,與其說是為了擁漢,毋寧說是向曹操交換做官特權。

再者,陳寅恪提出過“

曹魏帝國為法家寒族政權”這個觀點,易中天根本不知道曹魏帝國的官員構成,就拿來用之。

陳寅恪《 魏晉南北朗史講演錄》: 就曹操的家庭出身來說,是寒族,閹宦階級。

又:曹操出身於寒族,以法術為治。

實際上,上述兩個觀點,在現代史家的史學論文中,早就被研究透徹了。

易中天為什麼喜歡吹捧曹操?

在本圖表格里,漢魏晉三朝的士族成分是遞增的,寒門成分倒是遞減的趨勢。

——如此,曹魏帝國為寒族政權又從何說起呢?

至於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不是與士族交換利益,我要說的是:九品中正制在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其目的性都是有爭議的,現代史家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易中天這個外行人把范文瀾的原話改編一下,確定下來了,導致許多人信以為真,可謂流毒無窮。

客觀分析

回到本題,“易中天為什麼喜歡吹捧曹操”,我個人認為,是易中天閱讀面限制所帶來的影響;其次,他立場偏頗,對《三國演義》的全盤否定(尊劉貶曹現象),也給觀眾帶來了這樣的一種負面印象。他為了破除“尊劉貶曹”,就反其道而用之,樹立起“尊曹貶劉”的旗幟來,這種“矯枉過正”的方法並不可取。

易中天把演義中曹操的形象改變過來,可以!沒毛病!但是他在《三國紀》這本字數本來不多的著作中,特意花了一個篇幅來嘲諷劉備“五易其主四棄妻子”,還煞有介事為此做注,這種論調其實是網上一種很低端的嘲諷梗。

沒有名氣的劉備也沒有根據地,好不容易有了地盤又會很快失去,只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覆無常地投靠他人,以至於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半生顛沛流離。

【易中天注】劉備的五易其主是:公孫瓚、呂布、曹操、袁紹、劉表。

第一,劉備敗亡投奔新“主”時,是一種客將歸附的狀態,這種情況在亂世很常見,包括易中天推崇的曹操本人,也是如此,只不過史書沒有明確寫罷了。

例如,曹操起兵在酸棗時,以他的官職地位,他只能歸附陳留太守張邈,史書上沒有明寫,曹操在揚州徵兵後,又歸附袁紹,最終是袁紹提拔曹操,給了他東郡起步,最終奠定了稱霸天下的基礎。孫堅、孫策父子早年也歸附袁術,後來孫策割據江東,脫離袁術,也是類似這樣的發展道路。

第二,“五易其主四棄妻子”這種梗只能是網絡上歷史愛好者開玩笑調侃的段子,易中天寫堂而皇之寫在其所謂嚴肅歷史的《中華史》中,可見史學品位低下。

相比曹操,易中天又格外關愛。他把一份曹操在許都時期進獻給獻帝物品的清單(一個爺爺曹騰受賞得到銅澡盆等),短短二十來字,發揮成兩百餘字的短文,內容腦補了曹操對漢獻帝的忠心可鑑,漢獻帝對曹操的傾心有加。——這些都是他自己異想天開編出來的!

《三國演義》的“尊劉貶曹”到底對不對?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看待這個問題。在古代,“尊劉貶曹”是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的,百姓喜歡聽這些故事,本是無可厚非。

易中天撰文否定這種現象,認為是麻痺底層人民的工具。這個觀點有道理,但也是針對古人而言。

對於現代社會的中國人,《三國演義》的價值僅限於小說,成為一種談資,一種娛樂話題,如果說這本書現在還能麻痺底層人民,去選擇相信出一個諸葛亮和劉備來救苦救難,那也太小瞧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幾十年來的成果了!易中天的觀點太老套了!

曹操是傑出的歷史人物,在《三國志》中就是第一齣場人物,也是被陳壽讚美的人物,所以說,曹操在《三國志》中是不存在有貶低的情況(裴松之做注才引了一些野史,才改寫了曹操完美的形象)。再到後世,某些帝王、史家在為了滿足自己政治宣傳需要時,貶低曹操,這是客觀存在,可以理解的事。

在大清都亡了100多年後的現代中國,早沒有了皇帝,所以,我們討論曹操時,本應該立場公正,不偏不倚,刨去史書中對曹操的溢美之詞和汙衊之詞,這才是研究歷史的人需要細心的地方。如果不去鑽研《三國志》,而單單去貶低《三國演義》的價值,這就叫捨本求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