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为什么喜欢吹捧曹操?

易中天吹捧曹操是事实,这一点,如果说他只是无心的,我觉得,还不如看他知识来源。

易中天在其大作《中华史》之《三国纪》后的附录提到的参考书目,可以看到吕思勉的《三国史话》是其三国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在吕思勉的作品中,吕对曹操形象是有过矫正的。

我这一观点,有网友提供未知出处的信息可证实:易中天在某次访谈节目中透露,自己参与制作《品三国》节目之前,临时恶补的《三国志》。

易中天为什么喜欢吹捧曹操?

这一说法,与他作品中大量采用吕思勉《三国史话》的观点内容正好吻合。

借鉴吕思勉的作品的证据

吕思勉《三国史话》第十二节“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关羽这个人,本领是有些本领的,我们不能因他失败而看轻他。何以见得他有本领呢?一者,你留心把《三国志》看,自刘备用兵以来,不分兵则已,倘使分兵,总是自己带一支,关羽带一支的,可见他有独当一面的才略。

易中天在《品三国》节目中说出同样的梗:关羽独当一面

因为关羽这个人……第二是能干,关羽历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我们读《三国志》就可以发现刘备不分兵则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带一支军队,关羽带一支军队,关羽从来就是独当一面的。

十年后,易中天到了《三国纪》中,还是忘不了吕思勉的这个梗。

刘备南征北战那么多年,如果需要兵分两路,每次都是关羽独当一面。他派关羽总督荆州,似乎不能说是用人不当。

有人肯定会问:“吕思勉能说,为何易中天不能说?!”

我要说的是:吕思勉的梗本身就是错了啊!只要认真看过《三国志》,哪怕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知道:张飞丢下邳的事(刘备带关羽到广陵对抗袁术,留张飞在下邳)

所以说,“刘备分兵,关羽独当一面”的观点并不是易中天自己读书归纳而来,真相是他用了吕思勉这个错梗,一而再,再而三的用着。

易中天的立场

易中天多次在公开谈话节目,以及撰文、《三国纪》中都透露出,自己对《三国演义》的厌恶之情。

对于《三国演义》,易中天很不待见,“它宣扬的就两点,权谋和伪善,不客气地说这部小说是毒害中国人的”。

在易中天那个时代,把《三国演义》当成历史解读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在那个时间点,易中天能够站出来,给大家讲正史,这一点,是矫正,动机也是值得称赞的。以及,其作品《品三国》在中国走红之后,引起了很多年轻人阅读正史的兴趣,这一点,易中天也是有功的。

十年过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更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历史小说,内容有实有虚,是不能当成历史来研究的。时至今日,易中天还在以抨击《三国演义》为话题,未免不思进取了。

而且,易中天当初就对《三国志》不甚钻研,而是靠看吕思勉等史家现有的作品来补充知识,前辈史家的错误也被一并继承下来,现代史家的新观点,新成果,一概不知!保守残缺也是他最大的问题。

例如,范文澜说“曹操与士族交换利益”观点,易中天引申成了“曹丕设九品中正制与士族交换利益”,他到处宣讲,根本拿不出任何证据。易中天可能连曹丕的“四友”是哪几个人都不清楚。

范文澜《中国通史》:士族障碍着曹操代汉做皇帝,与其说是为了拥汉,毋宁说是向曹操交换做官特权。

再者,陈寅恪提出过“

曹魏帝国为法家寒族政权”这个观点,易中天根本不知道曹魏帝国的官员构成,就拿来用之。

陈寅恪《 魏晋南北朗史讲演录》: 就曹操的家庭出身来说,是寒族,阉宦阶级。

又:曹操出身于寒族,以法术为治。

实际上,上述两个观点,在现代史家的史学论文中,早就被研究透彻了。

易中天为什么喜欢吹捧曹操?

在本图表格里,汉魏晋三朝的士族成分是递增的,寒门成分倒是递减的趋势。

——如此,曹魏帝国为寒族政权又从何说起呢?

至于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不是与士族交换利益,我要说的是:九品中正制在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其目的性都是有争议的,现代史家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易中天这个外行人把范文澜的原话改编一下,确定下来了,导致许多人信以为真,可谓流毒无穷。

客观分析

回到本题,“易中天为什么喜欢吹捧曹操”,我个人认为,是易中天阅读面限制所带来的影响;其次,他立场偏颇,对《三国演义》的全盘否定(尊刘贬曹现象),也给观众带来了这样的一种负面印象。他为了破除“尊刘贬曹”,就反其道而用之,树立起“尊曹贬刘”的旗帜来,这种“矫枉过正”的方法并不可取。

易中天把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改变过来,可以!没毛病!但是他在《三国纪》这本字数本来不多的著作中,特意花了一个篇幅来嘲讽刘备“五易其主四弃妻子”,还煞有介事为此做注,这种论调其实是网上一种很低端的嘲讽梗。

没有名气的刘备也没有根据地,好不容易有了地盘又会很快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以至于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半生颠沛流离。

【易中天注】刘备的五易其主是: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

第一,刘备败亡投奔新“主”时,是一种客将归附的状态,这种情况在乱世很常见,包括易中天推崇的曹操本人,也是如此,只不过史书没有明确写罢了。

例如,曹操起兵在酸枣时,以他的官职地位,他只能归附陈留太守张邈,史书上没有明写,曹操在扬州征兵后,又归附袁绍,最终是袁绍提拔曹操,给了他东郡起步,最终奠定了称霸天下的基础。孙坚、孙策父子早年也归附袁术,后来孙策割据江东,脱离袁术,也是类似这样的发展道路。

第二,“五易其主四弃妻子”这种梗只能是网络上历史爱好者开玩笑调侃的段子,易中天写堂而皇之写在其所谓严肃历史的《中华史》中,可见史学品位低下。

相比曹操,易中天又格外关爱。他把一份曹操在许都时期进献给献帝物品的清单(一个爷爷曹腾受赏得到铜澡盆等),短短二十来字,发挥成两百余字的短文,内容脑补了曹操对汉献帝的忠心可鉴,汉献帝对曹操的倾心有加。——这些都是他自己异想天开编出来的!

《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到底对不对?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在古代,“尊刘贬曹”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百姓喜欢听这些故事,本是无可厚非。

易中天撰文否定这种现象,认为是麻痹底层人民的工具。这个观点有道理,但也是针对古人而言。

对于现代社会的中国人,《三国演义》的价值仅限于小说,成为一种谈资,一种娱乐话题,如果说这本书现在还能麻痹底层人民,去选择相信出一个诸葛亮和刘备来救苦救难,那也太小瞧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几十年来的成果了!易中天的观点太老套了!

曹操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三国志》中就是第一出场人物,也是被陈寿赞美的人物,所以说,曹操在《三国志》中是不存在有贬低的情况(裴松之做注才引了一些野史,才改写了曹操完美的形象)。再到后世,某些帝王、史家在为了满足自己政治宣传需要时,贬低曹操,这是客观存在,可以理解的事。

在大清都亡了100多年后的现代中国,早没有了皇帝,所以,我们讨论曹操时,本应该立场公正,不偏不倚,刨去史书中对曹操的溢美之词和污蔑之词,这才是研究历史的人需要细心的地方。如果不去钻研《三国志》,而单单去贬低《三国演义》的价值,这就叫舍本求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