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中國央行或於全球最先推出數字貨幣

黃奇帆:中國央行或於全球最先推出數字貨幣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豔明數字化如何重塑全球的金融生態?

在近期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等機構共同推出的首屆外灘金融峰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進行了“數字化重塑全球金融生態”的主題演講,發表對數字化的理解以及數字化如何顛覆全球金融生態的見解。

數字化主要包含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技術。對於這幾者之間的關係,黃奇帆稱,如果將數字化平臺用人來類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就像人類的神經系統,大數據就像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皮膚以及器官,雲計算相當於人體的脊樑。沒有網絡,五臟六腑與和脊樑就無法相互協同,沒有云計算,五臟六腑無法掛架;而沒有大數據,雲計算就是行屍走肉、空心骷髏。有了神經系統、脊樑、五臟六腑、皮膚和器官之後,加上相當於靈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腦和神經末梢系統,基礎的數字化平臺就已經成型了。

而區塊鏈技術,就像更先進的“基因改造技術”,從基礎層面大幅度的提升大腦反應速度、骨骼健壯程度、四肢操控靈活性。數字化平臺在區塊鏈技術的幫助下,基礎功能和應用將得到顛覆性改造,從而對經濟社會產生更強大的推動力。

“數字化之所以能夠顛覆傳統,就在於它所擁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場景、全解析和全價值。”黃奇帆認為,數字化擁有的五全基因與金融碰撞以後,重塑了全球的金融生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顛覆全球個人支付方式;其次,重塑貿易清結算體系,在數字化時代,不僅需要改變個人支付方式,企業間、國家間的支付結算方式也需要進行重塑。第三,改革全球貨幣發行機制。他稱,時至今日,以比特幣、Libra(天平幣,為美國公司臉書即將發行的數字貨幣)、央行數字貨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開始出現,貨幣迎來了數字化時代。

那麼貨幣發行的基礎是什麼呢?黃奇帆談到,以前貨幣依靠金、銀等貴金屬作為錨定物。20世紀7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後,貨幣發行的基礎變成了與國家主權、GDP、財政收入相掛鉤的國家信用。美國憑藉強大的軍事、經濟,通過美元壟斷了全球石油美元結算和大部分國際貿易結算,美元成為了事實上的“全球貨幣”。

然而依賴主權信用發放的貨幣也面臨貨幣超發等問題。黃奇帆分析稱,1970年,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前,全球基礎貨幣總量(央行總資產)不到1000億美元;1980年,這一數字大約是3500億美元;1990年,這一數字大約是7000億美元;2000年,這一數字大約是1.5萬億美元;2008年,這一數字變成了4萬億美元;到2017年底,這一數字是21萬億美元。

他稱,尤其是近10年來,美國為了擺脫金融危機,通過國債投放貨幣來刺激經濟發展,導致政府債務總量從2007年的9萬億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22萬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GDP。如果美國債務持續攀升,到期債務和利息消耗完全部的財政收入,美國沒有信用再發國債,融資能力將會減弱,一次新的全球金融危機將不可避免。

如何改變貨幣超發的局面?黃奇帆分析稱,在金本位崩潰之後,世界各國一直沒有很好解決這一問題。雖然有學者提出迴歸金本位的呼籲,但受限於黃金儲量,迴歸金本位顯然不太現實。在數字時代,有部分企業試圖通過發行比特幣、Libra挑戰主權貨幣,這種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貨幣脫離了主權信用,發行基礎無法保證,幣值無法穩定,難以真正形成社會財富。

“本人不相信Libra會成功。”黃奇帆認為,對主權國家來講,最好的踐行貨幣國家發行權的辦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銀行發行主權數字貨幣。在全球央行發行主權數字貨幣的過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還要制定一種新的規則,使得數字貨幣能夠與主權的信用相掛鉤,與國家GDP、財政收入、黃金儲備建立適當的比例關係,通過某種機制,遏制濫發貨幣的局面。

黃奇帆談到,目前我國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DCEP)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推出的全新加密電子貨幣體系。DCEP將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即人民銀行先把DCEP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DCEP的意義在於它不是現有貨幣的數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環節對賬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有利於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同時DCEP可以實現貨幣創造、記賬、流動等數據的實時採集,為貨幣的投放、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有益的參考。人民銀行對於DCEP的研究已經有五六年,我認為已趨於成熟。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第四,提高產業鏈運營效率。5G時代,除了消費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之外,智能家居、汽車乃至工業製造設備等各類終端都能夠智能化並接入到互聯網中。數字平臺將進一步進化為萬物互聯平臺,帶動人類的互聯網產業從to C型的消費類互聯網發展為to B型的產業類互聯網。其中,科技金融可以連接數據平臺、金融企業、產業鏈上下游,幫助各方優化配置資源、提高運行效率以及降低運行成本。

未來,數字化平臺下的非銀金融機構出路在哪裡?黃奇帆認為,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數字化平臺與各類金融機構的有機結合,形成數字金融體系。各類機構在其中各盡所能、各展所長。數字化平臺連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掌握真實的交易信息,可以與各類金融機構合作,為供應鏈上成千上萬的原材料、加工、分銷企業提供融資、貿易、資產交易等金融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數字化平臺把控好資金來源、槓桿比率,就能大幅度降低風險,獲得合理的利潤,還能有效發揮普惠金融功能。

最後,黃奇帆總結稱,當今時代是一個數字化時代,技術革新和數字化經濟的全面興起,讓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轉變成驅動金融變革的中堅力量。數字化的五全基因與金融業不斷碰撞融合,不僅改變了個人間、企業間、國家間的清結算方式及主權貨幣發行機制,還大幅提升了產業鏈運營效率,帶來了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黃奇帆表示,展望未來,量化投資和智能投顧、人工智能定價和理賠核算、金融雲服務、區塊鏈存證等新金融業態正不斷進化,將引領金融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LPT8AL9D】獲取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