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保險公司的產品,到底能不能買?

你認為的小公司不是你想象中的小公司

也許是每年的3.15晚會看多了,很多人對“小公司”這三個字有很深的“刻板偏見”,總認為小公司就是“質量低”、“愛跑路”,但在這點上,你真的誤會了。

首先,成立一家保險公司的門檻極高。

據《保險法》的規定,保險公司最低註冊資本為2億元,且必須為實繳貨幣資本,不能用其他東西代替。

現實中,大部分保險公司的註冊資本往往都在10億以上。

而且,註冊保險公司並不是有錢就行的,在對股東資質的審核上,銀保監會也是極為嚴格的:

有持續盈利能力、淨資產不低於人民幣2億、信譽良好、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有專業的管理人員等等。

備齊以上這兩條,恭喜你,你已經有資格去成立保險公司了。

不過,到底能不能拿到保險牌照,還得銀保監會最後拍板。

所以,市面上的保險牌照十分稀缺,1979年國內恢復保險業務以來,截止到2017年,只有170家保險公司獲批,而同期全國各種大中小銀行則有三四千家。

很多公司空有大筆資金,但因為其他方面不行,依舊無法進入保險行業。

在2018年,萬達集團作為百年人壽的最大股東,將全部股份交易給香港綠城還一度引發轟動。對於這個事件,小管家當時也發文評論過,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大陸的保險牌照真的太稀缺,王老闆捨得賣就有無數的人捨得買

(相關閱讀:對於百年人壽的這次地震,我有幾點想說)

所以說,在保險行業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小公司。他們之間的區別就是有些公司靠宣傳,品牌打的很響;有些公司則靠口碑,產品賣得也不差。

最後,給大家一張圖,讓大家看看“小公司”的股東們都是誰。


小保險公司的產品,到底能不能買?


(部分保險公司股東一覽)

公司不論大小,準則只有一條

對於一般商品來說,行業中往往沒有約束產品的一定之規。拿衣服來講,羊毛的可以,化纖的也行;拿汽車來說,1.2的可以,2.0T的也行,但是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銀保監會的行業規定是一致的

換句話說,即使保險公司的規模之間真的有大小差異,那麼他們之間保險產品的上市標準是絕對一致的。不會因為哪家保險公司的體量小,就放鬆標準和要求。

那麼銀保監會對於保險公司的監管具體有多麼嚴格呢?

1)監管從日常小事做起

每季度末或年末,保險公司都要向監管部門報送償付能力報告、財務會計報告、精算報告、合規報告等,一旦不達標,就會被立即勒令更改。

中國保險業實行的“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規則”,業內簡稱C-ROSS,能夠通過詳盡的數學模型和壓力測試,確保保險公司有能力在99.5%的概率下,無論發生任何事件都不會倒閉。

2)各種制度託底

《保險法》第97、98、99、100、103條分別對應了:保證金制度、責任準備金制度、公積金制度、保險保障基金制度、再保險制度,每一項都對保險公司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保障。


小保險公司的產品,到底能不能買?



小保險公司的產品,到底能不能買?


比如保險保障基金,是由保監會、財政部和人民銀行共同發起設立,保險公司每收一筆保費,就要拿出0.05%-0.08%的比例繳納基金,一旦發生極端風險,就會用這支基金進行救助。

3)破產也有人接手

即使上面的方式全都失效,保險公司破產了,國家會指定機構進行接手,解決被保人後顧之憂。

《保險法》對這一點同樣有規定:


小保險公司的產品,到底能不能買?


小保險公司的產品,到底能不能買?


所以,保險公司是有國家信用加持的,這麼多年來中國從沒有一家倒閉,擔心保險公司的安全性,真的是杞人憂天。

保險公司不靠拒賠過日子

很多人認為,即使小保險公司的產品不差,在理賠上一定也免不了一通刁難。“畢竟公司小,要靠胡攪蠻纏的拒賠過日子。”

在這裡連帶著這個問題,小管家也一併為大家解釋一下“小公司服務差”等同類誤解。

對於保險產品來說,不論公司大小,賠付和服務的唯一準則就是合同條款。

客戶在符合“健康告知”和“免責條款”的條件下,只要出險事件在保險產品的理賠範圍內,那就一定會得到理賠。反之,如果不能達到要求,那麼即使再大的公司,客戶也拿不到一分錢。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保險公司賺錢一般通過“三差”,而其中最依賴的就是利差, 也就是將保費投資到二級市場中的收益;其中最不看重的就是“死差”,也就是大傢伙擔心的理賠問題。

保險公司對於一個保險產品,在設計之初最先定下的就是出險率。所以說,保單出險理賠是保險公司眼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說的“高大上”一些,保險作為商品的一種,是不具備品牌溢價效應的。我們出去買衣服買包,我們明明知道在材料上阿迪和李寧沒什麼不同,但我們就是願意多花1000塊去換一個商標,這就叫做品牌溢價效應。但保險本身並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你還去追求所謂的大品牌,是不是有點傻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