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為什麼爭相推薦 “網紅”產品?

對於在近期準備選購銀行理財產品的諸多投資者來說,結構性存款並不是一個陌生名詞。進入2018年以來,結構性存款從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理財產品迅速躥紅,成為各家中小銀行爭相推薦的"網紅產品"。

談及近期結構性存款熱銷的原因,理財經理們並不避諱,直言是由於"資管新規"限制保本型理財產品所致。"現在監管機構不允許保本理財了,我們銀行因此推出了存款類高收益產品代替保本理財,也是替現有客戶著想。畢竟以前保本理財賣了那麼多,部分客戶對保本產品有真實需求,而定期存款的收益率又不能令他們滿意。"

銀行為什麼爭相推薦 “網紅”產品?

在多數網點門口的電子滾動屏上發佈了結構性存款的產品信息,"保證存款本金、保證收益"的宣傳讓路人駐足不已。而在邁入銀行大門之後,富有網點特色的公告板上,結構性存款已與大額存單、銀行理財產品"分庭抗禮",佔據有利地形。

以該行"90天掛鉤LIBOR結構性存款"為例,根據起存金額(5萬元或50萬元)不同,預期收益率分別為"1.4%或4.0%"、"1.4%或4.2%"。據該理財經理介紹,該產品為"保證本金"類產 品,其收益僅有"非此即彼"的兩個檔位,而非區間收益率。也就是說,在產品到期日之前,如果符合約定條件,即可實現4.2%的收益,相反則僅有1.4%。"從歷史情況看,4.2%的收益是穩的,肯定能實現。"而關於該產品背後掛鉤的指標,該理財經理僅稱"與倫敦掛牌匯率有關",但對於LIBOR的具體含義、波動情況以及指數意義等內容並未介紹清楚。

某銀行網點理財經理表示,現在的結構性存款既有存款的風險等級,又有理財產品的收益,堪稱"完美"投資。"對於看重資金安全性的客戶,結構性存款是納入存款保險制度之中的,萬一出現銀行倒閉等極端情況,50萬元以下額度可全額賠付。"

事實上,結構性存款並非新型產品。據悉,早在2002年,光大銀行就已開始推行結構性存款業務;此後,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也相繼推出匯利通、匯利豐、匯聚寶、匯得盈等結構性存款產品。從產品結構上看,雖然掛鉤衍生品不同(如利率、匯率、商品價格、指數等),但結構化存款的基本結構不變,以"基礎存款+金融衍生品"的模式進行。除存款產生的固定收益外,投資者還可獲得與標的價格波動掛鉤的衍生收益。

進入2018年以來,結構性存款的迅速擴容普遍被業內認為與新近落地的資管新規預期相關。資管新規中明確指出,"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俗稱"打破剛兌"。一方面是政策壓力,一方面是投資者"既要保本保息、又要高收益"的"挑剔"需求,銀行因此落力推介結構性存款,以填補保本理財缺失後的市場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