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保险公司的产品,到底能不能买?

你认为的小公司不是你想象中的小公司

也许是每年的3.15晚会看多了,很多人对“小公司”这三个字有很深的“刻板偏见”,总认为小公司就是“质量低”、“爱跑路”,但在这点上,你真的误会了。

首先,成立一家保险公司的门槛极高。

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2亿元,且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不能用其他东西代替。

现实中,大部分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往往都在10亿以上。

而且,注册保险公司并不是有钱就行的,在对股东资质的审核上,银保监会也是极为严格的:

有持续盈利能力、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2亿、信誉良好、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有专业的管理人员等等。

备齐以上这两条,恭喜你,你已经有资格去成立保险公司了。

不过,到底能不能拿到保险牌照,还得银保监会最后拍板。

所以,市面上的保险牌照十分稀缺,1979年国内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截止到2017年,只有170家保险公司获批,而同期全国各种大中小银行则有三四千家。

很多公司空有大笔资金,但因为其他方面不行,依旧无法进入保险行业。

在2018年,万达集团作为百年人寿的最大股东,将全部股份交易给香港绿城还一度引发轰动。对于这个事件,小管家当时也发文评论过,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大陆的保险牌照真的太稀缺,王老板舍得卖就有无数的人舍得买

(相关阅读:对于百年人寿的这次地震,我有几点想说)

所以说,在保险行业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公司。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有些公司靠宣传,品牌打的很响;有些公司则靠口碑,产品卖得也不差。

最后,给大家一张图,让大家看看“小公司”的股东们都是谁。


小保险公司的产品,到底能不能买?


(部分保险公司股东一览)

公司不论大小,准则只有一条

对于一般商品来说,行业中往往没有约束产品的一定之规。拿衣服来讲,羊毛的可以,化纤的也行;拿汽车来说,1.2的可以,2.0T的也行,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银保监会的行业规定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即使保险公司的规模之间真的有大小差异,那么他们之间保险产品的上市标准是绝对一致的。不会因为哪家保险公司的体量小,就放松标准和要求。

那么银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的监管具体有多么严格呢?

1)监管从日常小事做起

每季度末或年末,保险公司都要向监管部门报送偿付能力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精算报告、合规报告等,一旦不达标,就会被立即勒令更改。

中国保险业实行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业内简称C-ROSS,能够通过详尽的数学模型和压力测试,确保保险公司有能力在99.5%的概率下,无论发生任何事件都不会倒闭。

2)各种制度托底

《保险法》第97、98、99、100、103条分别对应了:保证金制度、责任准备金制度、公积金制度、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再保险制度,每一项都对保险公司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保障。


小保险公司的产品,到底能不能买?



小保险公司的产品,到底能不能买?


比如保险保障基金,是由保监会、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保险公司每收一笔保费,就要拿出0.05%-0.08%的比例缴纳基金,一旦发生极端风险,就会用这支基金进行救助。

3)破产也有人接手

即使上面的方式全都失效,保险公司破产了,国家会指定机构进行接手,解决被保人后顾之忧。

《保险法》对这一点同样有规定:


小保险公司的产品,到底能不能买?


小保险公司的产品,到底能不能买?


所以,保险公司是有国家信用加持的,这么多年来中国从没有一家倒闭,担心保险公司的安全性,真的是杞人忧天。

保险公司不靠拒赔过日子

很多人认为,即使小保险公司的产品不差,在理赔上一定也免不了一通刁难。“毕竟公司小,要靠胡搅蛮缠的拒赔过日子。”

在这里连带着这个问题,小管家也一并为大家解释一下“小公司服务差”等同类误解。

对于保险产品来说,不论公司大小,赔付和服务的唯一准则就是合同条款。

客户在符合“健康告知”和“免责条款”的条件下,只要出险事件在保险产品的理赔范围内,那就一定会得到理赔。反之,如果不能达到要求,那么即使再大的公司,客户也拿不到一分钱。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保险公司赚钱一般通过“三差”,而其中最依赖的就是利差, 也就是将保费投资到二级市场中的收益;其中最不看重的就是“死差”,也就是大家伙担心的理赔问题。

保险公司对于一个保险产品,在设计之初最先定下的就是出险率。所以说,保单出险理赔是保险公司眼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说的“高大上”一些,保险作为商品的一种,是不具备品牌溢价效应的。我们出去买衣服买包,我们明明知道在材料上阿迪和李宁没什么不同,但我们就是愿意多花1000块去换一个商标,这就叫做品牌溢价效应。但保险本身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去追求所谓的大品牌,是不是有点傻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