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說“和”文

「語音版」說“和”文/柳奕杉

“禮之用,和為貴。”從古到今,我們強調 “和”的重要性,人因 “和”而合,家因 “和”而興,國因 “和”而強。 何謂“和”?當清晨的海在初升的紅日下泛起波光,打魚人的船與它是 “和”;當夜晚的竹林在微風中沙沙作響,閣樓上吹笛人與它是 “和”;當黃昏的大漠中響起駝鈴聲聲,身穿白袍的旅人與它是 “和”。“和”是一種剛剛好,寧靜安詳的氣氛。

“和”是社會的理想境界,而這種理想境界需要人來達到。大多數普通人雖能深知 “和”的重要,但卻難以達到 “和” 的境界。“和”並非做和事佬,也不是不講原則。“君子和而不同。”有些人只喜歡與他人爭鬥,卻不願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有些人一味迎合對方,而不去堅持自己的正確思想,這都不是 “和”。是君子,應做到不與他人無理爭執,從善如流;同時, 也不隨波逐流,而堅持有所追求。“無乖戾之心,無阿比之意” 即為義者,義者必以 “和”為先, “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大贏家。

“和”無論對個人還是集體,都有利無弊。戰國時藺相如被封上卿,廉頗不服還要羞辱他。藺相如為了國家,不上朝,最終廉頗負荊請罪,達成 “和”,二人一起輔佐趙王治國。這個著名的 “將相和”故事為我們展示了藺相如的博大胸襟和君子之度。說明, “和”就必須有 “後退一步”的容讓心胸。謙讓的品質既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又可以解決許多矛盾,“讓他三尺又何妨”讓出了一條 “六尺巷”。包容體現一個人的格局,而生氣計較又何嘗不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呢? “發而皆中節”是中國人追求的理想之“和”。我想,作為凡人,我們或許很難做到 “喜怒不形於色”,但當我們適當宣洩而有所節制時,就能做到 “和”。我們追求 “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當須先追求自己心中的平和,營造自己家中的興和。當我們每個人都將 “和”化於心時,社會就離 “大同”又進了一步。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做君子,做求和者,做義者,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目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