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 消失的西安市劇裝廠 文

【語音版】 消失的西安市劇裝廠   文/閻麗珠

市劇裝廠的信箋上,是母親曾經請求增加劇裝廠門市部部分業務的報告;職工業餘課本上,有母親寫的一行字

在二府街東段路南,曾經有一家劇裝廠,母親曾在這裡工作多年。我也曾常去廠裡,所以,對二府街的劇裝廠記憶還是很深的。週末回家,又跟母親聊了一下,寫了這段文字。

西安市劇裝廠1956年組建,剛開始為合作性質,名字叫西安市星火戲劇服裝工廠,1958年改為國營。由於產品是為文化藝術服務,曾經隸屬於西安市文化局,“文革”前更名為西安市劇裝廠。母親王恂原來在文化系統工作,後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工作需要,調到這家工廠。當時,廠裡還有很多工人不識字,我父親幫著編寫了職工業餘課本,母親就拿著這個課本,經常給職工上課。

“文革”初期,全國開始大串聯,我家被抄,學校也停課了。母親讓我和二哥暫住廠裡辦公室。那時候我上小學,記得每天早上起來,任務就是背“老三篇”。劇裝廠也不安寧,進廠門靠街那一溜房子,當時糊滿了大字報,感覺那時候才是全民普及毛筆字的最佳時機。

住在廠裡沒事幹,我可以滿廠亂轉,劇裝廠在看似寬短卻很大的四合院裡。一進門西邊門房是傳達室,往裡走西廈房後來蓋了兩層樓,後面三間是道具車間,滿是各種珠子、鬚子、翠鳥兒毛等,感覺很好玩。東廈房原來是母親辦公的財務室,東邊靠後是戲劇服裝車間,旁邊還有刺繡車間。

在傳達室旁邊我看到西隔壁的牆上,有兩尺多高的鐵絲網,聽二哥說那裡住著西安市市長,就是我們西安人大都知道的植樹市長徐步。

劇裝廠的廠區其實由兩個院子組成,東半院是王家的大院子,西半院曾經是西安市第一屆人民政府副市長韓望塵家的產業。

王家是大戶人家,解放前有實業,房子蓋得很好,又高又寬,磚木結構,木門上還有雕花,解放後前半院給了房地局,王家從後院另外開門,門前有個窄窄的通道通往二府街,通道東邊緊靠北海浴池後牆。後來這個通道里,又住進幾戶人家,還有劇裝廠的幾個職工也住在這裡,這些房子應該都是王家的。王家後半院房子蓋得也很好,上房還有木質二樓,格子窗,雕花門,上房後面有一個大園子,園子裡曾經有個亭子,劇裝廠有時開會就在亭子裡,後來,聽說亭子搬到哪個公園裡了。劇裝廠戲劇車間實際用的是王家原來的過廳房,車間前後都有木門,有太陽的時候,後門一開,太陽就進了車間。

韓望塵在解放前是有名的實業家,有商號,有廠礦,他曾積極支持抗日救亡運動,併為中共地下組織提供經費。在解放初期他積極支持工商業改造,將自己的股份投入企業,還將大部分房產交給國家。劇裝廠成立後,西邊的道具車間,實際上用的是韓家原來的過廳房。過廳也有木質二樓,前後都有多扇格子門。後來,劇裝廠規模擴大,還租用了韓家留作自用、在後院的幾間房子,財務辦公室後來就搬到了後院,這些房子韓家從沒有收過房租。當時,要去韓家,進劇裝廠大門,在西邊有個月亮門,拐進去前面是劇裝廠廁所,往後走東邊有道側門,進去就是韓家住的後院。那時候韓家人進出,走的也是劇裝廠大門,“文革”時期韓望塵也曾受到衝擊。

西安市劇裝廠,主要生產傳統劇裝和舞蹈服裝,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期間歷經,傳統戲曲、文革樣板戲、恢復傳統劇等階段。製作的戲劇服裝不但滿足陝西文化藝術的需求,還風靡西北五省,產品有傳統戲衣、蟒袍、刀槍道具,還有民族舞衣、大幕、戲靴頭盔等。

記得“文革”後,傳統戲曲開始恢復,那時候劇裝廠很紅火,“陝歌”、“市歌”、“市話”,還有秦腔幾個團,加上外地各縣劇團都開始大量做劇裝,工人們經常為了戲曲按時演出,加班趕製服裝。為了表達謝意,很多演員還來廠裡現場演出。得益於此,我那時候經常看各種演出,舞劇、話劇,只要是新排演的我幾乎都看過。曾經的大型舞劇《白毛女》《秦俑魂》《唐長安樂舞》等道具服裝都是由劇裝廠生產的,那時候,劇裝廠還有兩個門市部,一個在鐘樓根,一個在端履門,廠裡的劇裝、道具很多也在門市部銷售,生意很火爆。

不同於一般工廠,劇裝廠總給人花花綠綠的感覺,做舞蹈服裝用的都是綾羅綢緞,且色澤豔麗,每年劇裝廠還有一項福利,就是把做戲衣裁剪下的邊角料,給每位職工分一大包。我家曾把各色綢緞刮上糨糊,晾乾,裁剪成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然後拼成被面子,五顏六色很特別也很好看。再就是每年家裡不缺做香包的綢緞,還經常會有街坊鄰居討要碎塊絲綢。

後來,隨著時間推移電視普及,戲曲看得人少了,劇裝廠也不紅火了,再後來,二府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拆遷改造,劇裝廠搬出二府街,又開始股份制改造,由於種種原因,效益滑坡,這個曾經充滿文藝細胞的廠子慢慢消亡了。

現在,走在二府街,看到原來劇裝廠的地方,已經蓋起一排大樓,街道依舊,物是人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