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墓前立碑、清明掛紙錢源於何時? 文



【語音版】墓前立碑、清明掛紙錢源於何時?  文/趙柒斤


清明掃墓,現代人一般神情肅穆地完成墓碑前磕頭敬香、跪拜灑酒、掛“紙錢”等程序後,便遊賞山水、酒食一番。至於“碑”及“紙錢”緣於何時?便很少有人關注了。

  《禮記·檀弓下》曰:“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豐碑,即以大木為碑,原是天子之制,作為一方諸侯的魯國國君是沒資格享用的,至於諸侯大夫級的“三家”更沒資格享受“桓楹”待遇。這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地方軍閥不把天子放眼裡的“禮樂崩壞”,也透露出周朝貴族死後於墳前立碑的信息。石碑可能出現於漢代,唐封演的《封氏聞見錄》卷六“碑碣”條雲,“墓前碑碣,未詳所起……前漢碑甚少,後漢蔡邕、崔瑗之徒多為人立碑。”東漢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無愧辭。”這說明,到了後漢,墳前立碑已經普及到平民階層。

  不過,當時的“碑”和“碑誌”是兩碼事。《封氏聞見錄》卷六“石志”條謂:“石志,宋齊以來有之矣。齊將有發古冢,得銘雲:‘青州二十子,東海女郎。’河東賈昊以為司馬趙女,嫁為苟晞子婦,檢之果然。東都殖業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侯王君銘。’有數百字。”那時,“施石志於壙裡”,即墓誌銘埋於地下,且“其人若無殊才異德者,但紀姓名、歷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業,則為銘文。”到唐朝,墓誌銘“貴賤通用之”。

  “紙錢”即“冥幣”,無疑是清明掃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和張籍所言:“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墳頭掛紙錢的習俗又肇始於何時?

  《封氏聞見記》卷六“紙錢”條說:“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封演還引用《史記·酷吏列傳》的“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而斷定“紙錢源於漢代瘞錢(陪葬的錢幣)”。後經宋明清歷代文人的轉引,封演的“紙錢源頭說”便成了定論。而河南洛陽發掘的東周早期墓葬中的大量貝幣,則說明錢幣殉葬的習俗早在商周時代就有了。鑄幣替代貝幣後,殉葬錢幣在使用真金白銀及銅錢等的同時,模仿真幣的冥幣便開始出現,模擬真幣的材料有泥陶、銅鐵等。所以封演又說:“率易從簡,更用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塗車芻靈之類。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

  按理說,“紙錢”的出現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紙張的產生和紙幣的流通。而東漢蔡倫發明“蔡侯紙”是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據史書記載,作為書寫工具的紙張“飛入尋常百姓家”,應是400年後的南朝宋時的事。於是,有傳說紙錢源於東昏侯蕭寶卷(南齊的第六個皇帝)的“剪紙為錢”,但正、野史均無記載,可信度極低。而考古發現的紙錢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紙錢出現的時間應該在公元500年前後,也就是南北朝中葉以後。由此推斷,清明掃墓燒紙、掛紙錢的歷史相對要再晚一些。

  眾所周知,民俗是以民眾生活為基礎。厚葬之風與封建社會“鬼神文化”的流行有很大關係。厚葬對富裕的權貴階層不是問題,但平民百姓卻害怕“因死害生”,所以不得不用模擬錢幣的紙來代替錢陪葬,這也許才是冥幣產生的源頭。到了北宋,紙錢不僅在民間葬禮中普遍使用,就連皇家葬禮也使用紙錢。依進化論觀點解釋,用紙錢取代真金白銀來陪葬、祭祀,既緬懷了故去先人,又推動了物質文明進步,堪稱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躍進。但是,從現代環保和安全角度講,墳前焚燒紙錢不僅汙染環境,極易引發火災,也不文明,此法不可取,應當堅決摒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