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診療規範(2019 年版)

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診療規範(2019 年版)

一、概述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小兒眼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所有年齡段眼部惡性腫瘤中排第三位,起源於原始視網膜幹細胞或視錐細胞前體細胞。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嬰幼兒疾病,95%的病例發生在 5歲之前。2/3 的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會出現單側疾病,中位年齡峰值為 2~3 歲。主要包含為兩種不同臨床表型:(1)雙側或多灶遺傳型(約佔所有病例的 40%),其特徵在於存在 RB1 基因種系突變,多灶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基因突變可以來源於父輩先證者,也可來源於新的種系突變;(2)單側或單灶型(約佔所有病例的 60%),其中 90%為非遺傳性,約 15%的單側型病例攜帶種系突變。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獨特的腫瘤,基因型可影響疾病的易感性,傾向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外顯率極高(85%~95%)。新生兒 RB 的發生率為 1/20000~1/15000。全世界每年大約有 9000 例新增患者。我國每年新增患者約為 1100 例,且 84%為眼內期晚期高風險患者。

二、本規範適用範圍

本規範適用於經眼底檢查、眼眶 CT、眼眶 MR、頭顱 MR、胸部 X 線片、腹部超聲臨床診斷為眼內期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及眼摘後存在高危病理因素的患者。除外眼外期患者及難治復發眼內期患者。

三、診斷

(一)臨床表現

由於絕大多數是嬰幼兒患者,早期不易被家長注意。

1.白瞳症:俗稱"貓眼",即瞳孔可見黃白色反光。腫瘤發展到眼底後極部,經瞳孔可見黃白色反光,如貓眼樣的標誌性白瞳症。

2.斜視:患眼可因腫瘤位於後極部,視力低下,而發生知覺性斜視。

3.繼發青光眼:患者因高眼壓疼痛,患兒哭鬧才被發現就醫。

4."三側"視網膜母細胞瘤:是指同時存在雙眼視網膜母細胞瘤和不同期顱內腫瘤的聯合疾病,佔所有雙眼視網膜母細胞瘤的 10%以下。大多數顱內腫瘤為松果體區 PNET(松果體母細胞瘤),其中,有 20%~25%的腫瘤位於蝶鞍上或蝶鞍旁。三側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診斷中位年齡為 23~48個月,而雙側視網膜母細胞瘤診斷和腦瘤診斷之間的間隔時間一般為 20 個月以上。

5. 13q 綜合徵:一小部分雙側患者(5%~6%)存在 13q14片段缺失,患者表現典型面部畸形特徵、細微骨骼異常及不同程度的智力遲鈍和運動障礙的表現;還可表現其他畸形特徵,如:耳垂前傾且較厚、前額高寬闊、人中突出和鼻子較短等。另有部分患者出現疊指/趾、小頭畸形和骨骼成熟延遲。

(二)實驗室檢查

1.眼底檢查:一旦懷疑視網膜母細胞瘤,要儘快進行眼底檢查(全麻或局麻)。檢查方法:檢查前半小時用擴瞳眼水充分散大瞳孔,麻醉滿意後用開瞼器將眼瞼分開,在Retcam 下進行眼底檢查,並頂壓檢查周邊視網膜。可進行130°視網膜檢查和數字記錄,有利於對疾病進行診斷和監測。初次眼底檢查後對視網膜母細胞瘤進行分期。

2.超聲:B 超顯示玻璃體內弱回聲或中強回聲光團,與眼底光帶相連,多見強回聲鈣化斑。也可見眼底光帶不均勻增厚,呈波浪或"V"型。少數患者可伴有視網膜脫離。彩色多普勒超聲成像檢查可見瘤體內與視網膜血管相延續的紅藍伴行的血流信號。

3. CT:CT 檢查多用於初診時,可發現眼內高密度腫塊、腫塊內鈣化灶、視神經增粗、視神經孔擴大等。CT 檢查對於眶骨受侵更敏感。當視網膜脫離時,CT 有助於鑑別 Rb 或其它非腫瘤病變如 Coats 病。

4. MRI:多於後極部見類圓形結節樣病灶, T1WI 為等信號或稍低信號,T2WI 為中信號或稍低及稍高混雜,增強掃描為輕度或中度強化。DWI 顯示病灶為顯著高信號。頭部和眼眶的 MRI 可以評估是否有視神經和眼外受累,以及"三側性 RB",同時可排除異位性顱內 Rb、排除顱內腫瘤(如松果體母細胞瘤和異位性顱內視網膜母細胞瘤)。

5.腦脊液及骨髓:用於判斷患者是否出現中樞及全身轉移。

6.病理:對於手術標本開展的規範化病理診斷工作需引起病理醫師的高度關注。首先,對於眼球摘除標本規範化取材、製片,要求取材時選取經瞳孔和視神經的眼球環狀組織標本,包括有視乳頭、篩板、篩板後視神經及全部眼球組織,同時應切取視神經斷端進行切片製作;其次,完整的病理診斷信息需包括腫瘤性質、大小、周圍侵犯及切緣情況(視乳頭、篩板、篩板後視神經有無腫瘤侵犯及侵犯範圍、視神經切端及鞘間隙受累情況、脈絡膜侵犯及侵犯範圍、鞏膜導管受累情況、眼前節受累情況、虹膜表面新生血管的有無等)。

(1)組織學特點:根據腫瘤分化程度可分為未分化型與分化型。未分化型佔絕大多數,鏡下形態由大片緊密排列的核深染、胞質稀少的小圓細胞構成,細胞異型性明顯,核質比高,染色質細膩,核仁不明顯,核分裂像多見,腫瘤細胞常呈現出圍繞血管的生長方式以及梁狀、巢狀結構,瘤體內血管雖豐富,仍不能滿足腫瘤生長需要,因此常出現大片壞死,瘤體內有細砂樣或不規則斑塊狀鈣質沉著;分化型視網 膜 母 細 胞 瘤 特 徵 性 形 態 是 出 現 F-W 菊 形 團(Flexner-Wintersteiner rosette),由核位於周邊、細胞質向腔內伸出的數個及十數個突起的腫瘤細胞圍成,中心有空腔,此外還可見 H-W 菊形團(Homer-Wright rosette)。

(2)超微結構:電鏡下菊形團的中心腔內可見刷狀突起,酷似視神經花狀飾(fleuret)的扇狀突出的超微結構,提示視網膜母細胞瘤與視細胞同源。

(3)免疫組織化學:腫瘤細胞可表達 NSE、SYN、CD56等,具有視網膜視感細胞分化的腫瘤細胞還可表達視網膜結合蛋白、錐體視蛋白、視網膜視杆蛋白、MLGAPC 等特異性標記物,此外,Ki-67 往往呈現高表達。

(4)分子檢測:RB1 基因突變,1q、2p、6p 和 13q 獲得,16q 丟失,NMYC,MDMX,MDM2 基因擴增等。

7.基因檢測:遺傳型 Rb 患者中佔 45%,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外顯率約為 90%。有條件的地方建議同時進行外周血和腫瘤中 RB1 基因突變檢測,目前首選二代測序(外顯子組或基因組測序)。隨著突變分析方法和技術的顯著改善,目前檢出率已提高至 90%以上。

(三)診斷標準

通常,無需病理確認即可臨床診斷眼內視網膜母細胞瘤。在全身麻醉,鞏膜壓迫器下的散瞳眼底檢查可以檢查全部視網膜,B 型超聲波檢查對於臨床診斷有重要意義,CT 可見腫瘤內鈣化,MRI 均可顯示腫瘤的位置、形狀、大小及眼外蔓延情況。約 10%~15%的患者可以發生腫瘤轉移,其眼內常出現典型組織學特徵,如侵入深脈絡膜和鞏膜或虹膜受累或睫狀體受累或視神經受累越過篩板。須對這類患者行檢查和再分級,檢查手段包括骨掃描、骨髓穿刺活檢及腰穿。

(四)鑑別診斷

1.轉移性眼內炎:患兒通常於高熱後發病,病原體經血液循環進入眼內。患眼前房、玻璃體內大量滲出,前房積膿或積血,可表現為白瞳症。眼壓一般低於正常。

2.Coats 病:患者多為健康男性青少年,單眼眼底顯示視網膜血管異常擴張,常見微血管瘤,視網膜下大量黃白色滲出,可呈白瞳症。檢眼鏡眼底檢查無實性隆起塊。

3.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患兒低體重,具有早產史和高濃度吸氧史。雙眼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變,嚴重者可發生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增生病變收縮至晶狀體後,可呈白瞳症表現。

4.原始玻璃體持續增生症:單側小眼球、白瞳症,B 超和 CT 無佔位病變。

5.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Norrie 病或相關疾病:這類疾病有時表現與不典型 Rb 相似,但睫狀突牽引、小角膜、合併全身異常(如:小頭)等特徵之一應考慮鑑別診斷。B 超、CT 檢查以及其它疾病相關基因突變檢測也有鑑別診斷價值。

四、腫瘤分期

RB 的分期對個體化治療及預後判斷有重要意義。常用分期:眼內期視網膜母細胞瘤國際分期(International Intraocular Retinoblastoma Classification,IIRC),用於預測化學治療聯合局部治療的效果和評估疾病預後。

2016 年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發佈了第 8 版 TNM 分期,提出了臨床分期和病理分期。最新版 TNM 分期結合 IIRC 對眼內期腫瘤原發病灶和播散情況進行的分類,包括腫瘤的眼眶浸潤、淋巴結轉移、視神經轉移和血液轉移等眼外期進展情況,還根據腫瘤的發病特點和基因檢測結果,引入 H 分期,即遺傳特性分期,用以記錄 RB1 基因的體細胞突變情況和 Rb 家族史等因素。

本規範著重眼內期患者的診治,目前國內通用的為 IIRC 分期,故繼續根據 IIRC 分期進行方案的選擇,有條件的醫院可應用新版 AJCC 分期(表 2)。

眼內期視網膜母細胞瘤國際分期(InternationalIntraocular Retinoblastoma Classification):

1.Group A:遠離黃斑中心凹和視盤的小視網膜內腫瘤

 所有腫瘤的最長徑小於等於 3mm,限制於視網膜內

 所有腫瘤距黃斑中心凹的距離大於等於 3mm,距視盤的距離大於等於 1.5mm。

2.Group B:所有限制於視網膜內的殘留的孤立的腫瘤。

 限制於視網膜內的非 A 組的其它腫瘤;

 小於 3mm 的腫瘤伴隨的視網膜下積液不伴有視網膜下種植。

3.Group C:伴有侷限的視網膜下液或玻璃體種植。

 孤立的腫瘤;

 有或既往曾有視網膜下積液,種植小於 1/4 視網膜;

 局部微小的晶狀體種植可接近孤立腫瘤;

 來自腫瘤的局部視網膜下種植小於 3mm(2DD)。

4.Group D:腫瘤位於眼內,伴有廣泛的的玻璃體及視網膜下種植。

 巨大或瀰漫的腫瘤;

 有或既往曾有視網膜下積液不伴有種植,可致全視網膜脫離;

 瀰漫或巨大玻璃體內種植,可包括細小"脂樣"玻璃體內種植或無血管的巨大瘤塊;

 瀰漫的視網膜下種植可包括結節樣瘤體種植。

5.Group E:存在至少 1 個預後不良因素。

 腫瘤觸及角膜;

 腫瘤前端至晶狀體前表面可累及睫狀體或前段;

 瀰漫浸潤的視網膜母細胞瘤;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出血機化;

 伴有無菌性眼眶蜂窩織炎的腫瘤壞死;

 眼球癆。

目前,國際上兒童眼內期 Rb 的治療原則相似,本規範提供的治療方案重點參考加拿大多倫多 Rb 方案和中國單側眼內期 Rb 專家共識。各醫院根據各自情況選擇應用,部分病人可結合所在醫院實際情況適當改良。在應用一些特殊或有爭議的治療時,首先考慮參考《中國單側眼內期視網膜母細胞瘤專家共識》【中華眼科雜誌 2019 年第 55 卷第 4 期】。

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和保存視力,依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醫院的設備,醫生的技術經驗等,實行個體化治療方法。原則上有轉移風險的,選擇眼摘。因此需要個體化對症治療。需考慮的因素包括單側或雙側疾病、保留視力的可能性及眼內和眼外分期情況。眼內期 Rb 的一般治療原則:AB 期患者,行局部治療(激光或冷凍治療);C期、D 期患者行化學治療聯合局部治療,再用局部治療控制殘留病灶;E 期無臨床高危因素患者是保眼還是摘眼,臨床仍然存在爭議,在密切觀察治療反應的前提下,可以先採用化學治療聯合局部治療保眼,一旦發現治療效果不佳,儘快摘除眼球;E 期伴有臨床高危因素患者,行眼球摘除術。

1.詳細詢問病史:需包括過去健康狀況、家族中腫瘤性疾病史及有關接觸有害理化因素的生活社會環境。

2.查體:視力、眼位、眼前後節情況。腫瘤描述:眼別、部位、大小、形狀、邊界、觀察有無玻璃體出血、腫瘤與黃斑、視乳頭等重要功能區的關係,有無玻璃體種植、視網膜下種植等。

3.實驗室檢查:診斷時血常規;血液生化檢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直接膽紅素)及輸血前性病篩查:乙肝、丙肝抗體、梅毒、艾滋病毒檢查;腎功能(尿素氮、肌酐、尿酸);電解質及血澱粉酶測定;乳酸脫氫酶;凝血功能;心臟功能檢查:ECG、UCG、心肌酶測定等;PPD 試驗或干擾素釋放試驗。

4.影像學檢查:胸部 X 線正側位片;腹部 B 超,觀察有無腫大的淋巴結及其他病灶;頭顱與眼部 MRI 平掃+增強,檢查腦實質、眼眶周圍組織及視神經有無浸潤。

5.其他:對患兒進行營養狀態及體能狀態評估,積極改善機體狀況。有條件化療前行 PICC 插管或植入輸液港。積極清除感染。病情解釋及心理疏導,簽署知情同意書。

1.局部治療:局部治療包括鞏膜外冷凍,視網膜激光光凝和經瞳孔溫熱療法。局部療法適用於小腫瘤(小於 3~6mm),多用於雙側疾病患者,常需要同時配合全身化療。常使用氬激光光凝療法治療眼赤道部及其後部腫瘤。該技術僅限於基底不大於4.5mm、厚度不大於 2.5mm 的腫瘤。激光可直接阻斷腫瘤的血供。此外,還常使用冷凍療法治療赤道及其附近大小不超過 3.5mm、厚度不大於 2mm 的腫瘤。

一般情況下,連續治療 1~2 個月,每月或每兩個月實施一次三個循環的冷凍治療即可獲得較好的腫瘤控制率。經瞳孔溫熱療法也是一種重要的局部療法,該方法通過二極管激光器將熱量集中在次光凝水平。局部療法與化療方法可相互協同。這種綜合治療的局部控制率可達 70%~80%。局部療法的併發症包括一過性漿液性視網膜脫離、視網膜牽拉及局部纖維化等。

2.眼內期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化療

化療用於治療眼內及眼外 Rb,其給藥可以是系統性的、結膜下、動脈內或玻璃體內。全身化療治療 Rb 可以避免放療併發症及其所致的第二腫瘤的發生。

(1)系統化療可以用於眼內期和低轉移風險的疾病。可以預防松果體母細胞瘤和第二腫瘤。

①化學減容: 化學減容也叫輔助化療,眼內期 Rb 採用化學減容治療的目的是縮小腫瘤以便於應用局部治療。僅10%的患者單用化學減容治療有效,90%的患者仍需聯合局部治療。單雙眼患者均可以使用化學減容治療。兩療程後腫瘤縮小明顯,眼底徑線平均縮小 35%,腫瘤厚度平均縮小 50%。標準的化療方案包括長春新鹼、足葉乙甙和卡鉑(VEC 方案)。

VEC 方案

長春新鹼: <3 歲 0.05mg/kg;1.5mg/m2(最大 2mg),第一天靜脈注射。卡鉑(CBP):18.6mg/(kg·次),適用於<3歲者;或 560mg/(m2·次),適用於≥3 歲者,第 1 天,靜脈滴注。足葉乙甙(VP16):5mg/(kg·次),<3 歲者;或 150mg/(m2·次),≥3 歲者,第 1、2 天,靜脈滴注。VEC 方案具有良好的眼內通透性。化療間隔 21~28 天,至少 6 療程。2 療程後腫瘤縮小,網膜下積液減輕,可以聯合局部治療。

②輔助系統化療:眼摘後患者伴有病理高危因素需給予輔助化療。病理高危因素包括:腫瘤侵及前房、視神經和脈絡膜:a.脈絡膜顯著侵犯:腫瘤侵襲病灶的最大直徑(厚度或寬度)≥3 mm;b.任何程度的脈絡膜和視神經受累;c.篩板後視神經受累(斷端陰性);d.鞏膜受累(未穿透);e.單獨前節受累(睫狀體和/或虹膜侵襲)。這部分患者仍應給予VEC 方案治療。而不伴有病理高危因素的患者,不建議化療。包括:a.單獨侷限性脈絡膜侵犯:腫瘤病灶直徑(厚度或寬度)小於 3 mm 且未到達鞏膜;b.單獨篩板前視神經侵犯;c.侷限性脈絡膜侵犯和篩板前視神經侵犯。

根據腫瘤所在解剖位置,利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技術,經皮穿刺股動脈,通過 DSA 顯像,導引導管進入頸內動脈,使微導管頭端位於眼動脈開口處。注射美法侖(Melphalan): 4~6 個月 2.5mg;6~12 個月 3.0 mg;1~3 歲 4.0 mg;>3 歲5.0mg。有明顯的副作用時降低劑量的 25%,當反應不足時增加劑量的 25%。最大劑量不能超過 0.5mg/kg/療程;用生理鹽水 50ml 稀釋後緩慢灌注。採用輸液泵持續泵人,泵入時間 30~45min。排除眼動脈及頸內動脈血栓形成後結束手術。術後加壓包紮穿刺部位 6h。1次化療後 1個月複查化療效果,根據檢查結果決定是否繼續超選介入動脈內灌注化療治療。重複進行動脈化療 2~6 次治療,間隔 3~4 周。臨床證實療效顯著的藥物主要有:馬法蘭、卡鉑、拓撲替康。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1~3 種藥物使用。馬法蘭:≤0.5 mg/kg,一般單眼使用 5mg;卡鉑:20-60mg;拓撲替康:0.5-1.0mg。

(3)玻璃體內化療

為了更好地控制玻璃體腔內種植的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病情,應在玻璃體腔內注射美法侖。在麻醉下,通過從前房抽取少量液體或通過按摩來降低眼壓。將美法侖(或與拓撲替康組合)通過結膜,鞏膜和睫狀體扁平部用小針頭注射到晶狀體後面的玻璃體中。注射後拔針時,將注射部位密封並用冷凍療法滅菌,輕輕搖動眼睛以將藥物分佈在整個玻璃體內。超聲生物顯微鏡用於評估虹膜後隱藏於睫狀體區域的腫瘤,以確認注射部位無腫瘤存在。但是玻璃體腔內化療藥物注射存在眼內毒性。臨床醫生還應該意識到反覆玻璃體內注射,會增加腫瘤細胞眼外擴散的風險。

外放射技術適用於整個眼球受累的患者及保留眼球或治療眼眶外、中樞神經系統及其他部位轉移性病變。視網膜母細胞瘤是高度放射敏感的腫瘤,局部放療效果好。目前常用三維適形和調強放療技術,劑量:35~45Gy,依據腫瘤大小決定。分次放療,單次劑量不超過 180cGy。目前常用直線加速器 X 線或電子線治療。應用放療能減少正常組織的照射劑量,減少遠期副作用和第二腫瘤發生風險。

放射治療的應用過程中,應注意最大程度減少患者的累積放射劑量,避免治療併發症,如遲發正常組織損傷和第二腫瘤。即使不使用放射治療,該患者群體的第二腫瘤發病率也十分高。

4.眼球摘除術

眼球摘除術的指徵為腫瘤較大,充滿整個玻璃體;或腫瘤侵及前房或者出現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視力保存的可能性極小,影像上腫瘤可疑向視神經蔓延,但範圍尚在球后視神經近端的患眼。此手術應由經驗豐富的眼科醫生實施;眼球須完好無損取出,避免眼球穿孔,確保眼眶不發生惡性腫瘤種植。為了更好分期,摘除眼球時應同時剪除一段視神經(10~15mm)。術後根據病理選擇是否進行預防性化療。對於存在眶內轉移的患兒,應合理選擇化療、手術(摘除術)和放射治療以達到控制腫瘤。

(一)肝臟毒性

每個療程前一般需要檢查肝功能以確定是否可以按時化療。

1.轉氨酶升高:ALT 和(或)AST 達正常高限 10 倍或以上時可延緩化療,1 周後仍有異常者可以在嚴密觀察下化療。

2.膽紅素升高:每一個療程前的直接膽紅素≥24 µmol/L者(正常值 1.5 倍)可以延遲化療使用 VCR。直接膽紅素小於24µ mol/L 時,VCR 應予 50%劑量,直接膽紅素恢復到<24µmol/L 後應恢復全劑量。

(二)神經毒性

長春新鹼劑量不得超過 2mg。常見的輕度毒性有下頜疼痛、便秘、深反射減弱。有時可以有發聲障礙,應和念珠球菌性喉炎相鑑別。如果有持續存在的腹絞痛、步態不穩、嚴重的疼痛或抗利尿激素尿激素分泌異常 (SIADH)等明顯的中毒表現者應暫停使用。恢復至 1 級毒性,可予 50%劑量。

(三)耳毒性

常規劑量的卡鉑對聽力影響較小,但高劑量的卡鉑則同樣可以導致較高的聽力損傷率。耳毒性特點為高頻部分(4-8kHz)聽力下降。每療程前進行患者畸變產物耳聲發射檢測,大於 2000 Hz,聽力下降小於 20dB,下療程卡鉑減量50%;大於 20dB,停用卡鉑。

(四)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

粒細胞缺乏合併感染,來勢兇猛,進展迅速,因此及時對感染進行恰當處理至關重要。在取送各種培養後,須立即給予初始經驗性治療,待病原體明確後,再進行針對性治療。

(五)複方磺胺甲噁唑(SMZco)預防卡氏肺囊蟲感染

建議長期服用 SMZco 預防卡氏肺囊蟲感染,25mg/kg/天,分兩次,最大劑量每次 0.5,每日兩次,每週 3 天,直至化療結束後 3 個月。

(六)血液毒性

1.貧血:血紅蛋白<60g/L 可通過輸注紅細胞緩解貧血。

2.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計數<20×109/L 時,應輸注血小板,伴有明顯出血癥狀或感染表現時輸注指徵可適當放寬。

3.中性粒細胞缺乏:對預期會出現較長時間粒細胞缺乏者可以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3~5µg/(kg•次),皮下注射。

以上化療藥物毒性分級標準詳見附表 3。

(七)化療前的血象、肝腎功能要求

療程已到預定時間且符合以下所有條件 WBC≥1.5~2.0×109/L、ANC≥0.75×109/L、PLT≥75×109/L、TBIL<34μmol/L、DBIL <24μmol/L、ALT

七、隨訪

(一)全麻下眼底檢查

雙眼每 3~4 周複查至少 3 次無活性腫瘤,每 6~8 周複查至 3 歲,4~6 月複查至 10 歲,單眼患者每 6~8 周複查一次,4~6 月複查一次,至 10 歲。如患者配合可採用局麻檢查。

(二)影像學檢查

對於任何年齡雙眼側 Rb 患者,小於 1 歲的單眼 Rb 患者和有家族史的患者每 6 個月行一次眼眶及頭顱 MRI 檢查直至5 歲。

(三)免疫功能

化療後每 3 個月行 Ig 系列、CD 系列檢查至免疫功能正常。

(四)聽力檢測

停藥後 5 年內每 6 月進行聽力檢測,之後每年進行聽力檢測。

八、轉診條件

(一)適用對象

1.具有以下可疑視網膜母細胞瘤症狀的初診患兒:白瞳、斜視、眼球震顫和眼部發炎發紅、眼痛、眼球凸出等症狀;

2.經麻醉下眼底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的視網膜母細胞瘤;

3.病理確診的視網膜母細胞瘤。

(二)轉診標準

1.Ⅰ級轉診:症狀及影像學懷疑視網膜母細胞瘤,如具有以下條件之一,則建議由縣級醫院轉至上級醫院。

(1)無眼科專科醫師無法進行眼科相關檢查者;

(2)不具備進行麻醉下眼底檢查者;

(3)不具備進行核磁、CT 等影像檢查條件者;

2.Ⅱ級轉診: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建議轉診至具有兒童腫瘤專科或眼科的省、市級醫院。

(1)當地醫院無具有診治視網膜母細胞瘤經驗的眼科醫生,無法確診及分期;

(2) 已明確診斷及分期分組,但當地醫院眼科醫師不具有麻醉下眼底檢查療效評估能力;

(3)需行眼球摘除手術,但當地醫院無法進行眼球摘除手術者。

(三)不納入轉診標準

經擬轉診雙方醫院評估,無法接受轉診患兒進一步診療。

附:

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診療規範(2019 年版)

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診療規範(2019 年版)

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診療規範(2019 年版)

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診療規範(2019 年版)

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診療規範(2019 年版)

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診療規範(2019 年版)

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診療規範(2019 年版)

附 4 兒童視網膜母細胞瘤診療規範(2019 年版)編寫審定專家組

(按姓氏筆畫排序)

組長:倪鑫

成員:馬曉莉、王煥民、王珊、孫曉非、吳曄明、張福泉、何樂健、湯靜燕、金眉、趙軍陽、趙強、倪鑫、翟曉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