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偉:ACS合併腎功能不全患者的介入治療技巧|CIT 2019

數據顯示,急性冠脈綜合徵(ACS)患者容易合併腎功能不全,隨著腎功能不全程度加重,ACS患者的院內死亡風險增加。對於中危以上的ACS患者,推薦進行介入治療,然而,在介入診治過程中需要使用造影劑,腎功能不全患者更易發生造影劑腎病,導致腎損害加重。在第十七屆中國介入心臟病學大會(CIT2019)上,湖南省人民醫院潘宏偉教授分享了ACS合併腎功能不全患者的介入治療技巧。

潘宏偉:ACS合併腎功能不全患者的介入治療技巧|CIT 2019

造影劑腎病概述

造影劑腎病是指應用造影劑後48小時內血肌酐在基線水平上增加25%~50%或絕對升高44.2~88.4 ummol/L。高危患者發生率約為15%,普通患者發生率<1%。

造影劑腎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核心機制為髓袢和集合管及腎間質的缺血和毒性損傷,與造影劑的黏滯度、滲透壓、氧化應激等有關。有研究發現,不同滲透壓的造影劑未發現有明顯差別,造影劑黏滯度可能是未來的研究重點。

危險因素包括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造影劑總量過多及多次注射、血容量不足、充血性心衰(III~IV級)、年齡>75歲、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不穩定、使用腎毒性藥物、貧血、肝病等。

患者表現為非少尿性急性腎功能衰竭,通常為可逆的急性腎臟損傷,多出現在接觸造影劑24~48小時後,5天內達到高峰,多數7~10天可恢復。

25%~30%的患者有遺留腎損害,10%需長期透析。

造影劑腎病的預防

1. 基礎腎功能評估

在應用造影劑之前評估基礎腎功能非常重要。基礎腎功能評估是預測接受PCI的患者發生造影劑腎病危險的重要方法。

eGFR<60 mL/min(相當於男性Cr>115 μmol/L或女性Cr>88.4 μmol/L)的患者發生造影劑腎病的危險顯著升高,應特別注意。

2. 水化

水化可以增加腎血流量,減少腎血管收縮,減少造影劑在腎臟停留時間,減少管型形成,從而降低造影劑腎病的發生率。

有造影劑腎病危險因素的患者,應在造影前6~12小時,並持續至術後6~24小時,使用生理鹽水(碳酸氫鈉是否優於生理鹽水仍存在爭議)1.0~1.5 ml/kg/h靜脈給藥,使尿量保持在75~125 ml/h。

3. 連續血液濾過

對於嚴重腎病的患者,在術前數小時和術後即刻進行血液濾過是必要的措施。

血液濾過在介入前4~8小時開始,並持續至術後18~24小時。

4. 藥物

茶鹼、他汀類藥物、維生素C等可能會降低造影劑腎病的風險。

潘宏偉:ACS合併腎功能不全患者的介入治療技巧|CIT 2019

圖 應用造影劑患者的處理程序

節約造影劑的技巧

1. 選擇直徑偏小的指引導管,7F導管的造影劑用量遠大於6F導管。

2. 造影時確保導管同軸型,1~2 mL造影劑可清楚顯影。

3. 導管相對深插,可減少造影劑反流。

4. 少冒煙,必須冒煙時用電影代替透視。

5. 高濃度造影劑顯影更好,從顯影角度低滲優於等滲,可以節約造影劑量。

6. 推送造影力量適當,太輕和太重都會增加造影劑量。

7. 可使用微導管超選擇性造影。

8. 指引導管系統用肝素水充滿,需要造影時臨時接含造影劑的注射器,避免交換器械時導管內的造影劑進入體內。

9. 支架定位時,由術者造影定位(<1 mL造影劑),助手快速釋放,避免動作延遲導致支架擺動和反覆造影。

10. 支架長度可適度偏長,以確保覆蓋病變。

11. 最後造影明確術後情況及遠段有無穿孔。

12. 可採取分次PCI的策略。

不用造影劑的技巧

1. 指引導管到位:注意導管頭的特徵性擺動及軟導絲探查。

2. 牢記血管解剖:術中採用和造影相同的體位和視野。

3. 注意定位標記:靶血管的分支和靶病變附近的鈣化等。

4. IVUS指導:可用腔內影像替代造影,明確病變部位、程度、血管直徑、支架膨脹和貼壁情況,以及有無夾層。

醫脈通-CIT 2019專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