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晚年回憶人生,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聽雨”,700年無人能出其右

很多人都說《紅樓夢》是可以讀一輩子的書,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讀這本書,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而宋朝也有這麼一首詞,無論是少年、中年還是老年時讀,都有不同的體會。

這首詞寫了三場雨,也是人生的三個階段,一生的悲歡離合都藏在這三場雨中。

這首詞名為《虞美人·聽雨》,全文如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他晚年回憶人生,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聽雨”,700年無人能出其右

歷代寫“雨”的詞不在少數,無論是“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雨打梨花深閉門,孤負青春,虛負青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都那樣地令人唯美又令人感傷。

但在我看來,都還是比不上這首詞來得震撼。

因為在這首詞裡,這雨一直從少年下到了老年,詞人通過時間的轉換,賦予了這三場雨不一樣的意義,全詞渾然一片,令人回味無窮。

他晚年回憶人生,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聽雨”,700年無人能出其右

詞的上半闕寫的是少年和壯年聽雨的畫面。

年少時,曾在歌樓上聽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懷抱佳人,飲著美酒,紅燭發出淡淡的光芒,精美的羅帳若隱若現。

這是一個很曖昧的場景,從這裡可以看出詞人也曾有過“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的瀟灑日子。

歌樓、紅燭、羅帳,都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想,短短6字,便將少年紙醉金迷的生活描寫到了極致。

只是這樣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而且少年愈是歡愉,那麼等他晚年回憶時,就更顯哀傷了。

所以開頭看似歡快的場景,但卻讓人感到了絲絲的沉重。

“不識愁滋味”的少年時光,真是令人又愛又恨啊。

他晚年回憶人生,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聽雨”,700年無人能出其右

接著畫面一轉便到了壯年。

壯年的他,在異國他鄉的客週上,看著悽悽的苦雨,茫茫的江面,西風中,一隻離群的孤雁正哀哀地鳴叫著。

此時的他就像那孤雁一樣,漂泊無依。

蔣捷是南宋末期的詞人,根據他的生平推斷,在他步入中年時,應該正是蒙古南侵,南宋深陷戰亂的時候。

這時的他在兵荒馬亂中天涯漂泊,顛沛流離。

客舟、江海、斷雁、西風,這些意象共同勾勒了一幅天涯羈旅的江雨圖,他的滿腔愁恨都包含在這絲絲縷縷的江雨中,連綿不盡。

這樣充滿離愁的壯年生活也許只有離家萬里的遊子方能體會一二吧。

他晚年回憶人生,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聽雨”,700年無人能出其右

接著的下半闕他結束了回憶,寫的是他當前的處境。

兩鬢斑白的老人,獨自一人在破敗的僧廬下,聽著點點滴滴的雨聲,心中一片淒涼。

人生的悲歡離合總是那樣的無奈,那麼又何必感慨呢?

任憑那風雨點點滴滴,直到天明,他已心如止水。

他也曾高中進士,只是南宋覆滅,亡國臣子,他的命運可想而知。

要麼投降元人,憑藉才華,謀一份前程,要麼只能隱居不仕,清貧度日。

清高的他自然選擇了後一條路,於是便有了僧廬聽雨的畫面。

他晚年回憶人生,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聽雨”,700年無人能出其右

他這一生歷經坎坷,國破家亡,天涯漂泊,少年的歡樂早已被埋葬,而中年的離恨,晚年的孤苦卻是纏綿不盡。

到最後,詞人彷彿已經超脫了人世的煩惱,波瀾不驚,但其實他並沒有真正的大徹大悟,不然又怎會聽了一整夜的雨呢?

看似放下,其實心中卻仍然憂愁難解。

這種“欲說還休”的無奈之情,引起了千古共鳴。

他晚年回憶人生,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聽雨”,700年無人能出其右

少年的我們也曾和詞人一樣“不識愁滋味”;而到了中年又為了生計疲於奔波,甚至於天涯漂泊;等到了老年,再回過頭來看這一生的時光,也許懊悔,也許無憾……

但不管哪種情況,這一生的悲歡離合,總是令人唏噓不已。

這三場雨,也是人生的三個階段,不知你在哪個階段?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