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导语:明清两大帝王,军队权利渐渐向帝王过度,在清帝国时期达到了巅峰。可在这巅峰之前,军权是如何过渡的?明军三大体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它们是否有着权力之争?又怎样解决调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窥探下明朝军队的各方势力,以及在各方势力之后隐藏的军政变化吧!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明军的顶梁柱:卫所的演变之路

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将军的培养。而在成为一位优秀将军之前,必须率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士兵的培养难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因为:士兵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着最基础欲望的人!既然是人,就免不了吃喝拉撒,就免不了情绪和主张。统领十个人,往往还会因为各种缘由大相径庭甚至大打出手,率领千人、万人、十万人就更加麻烦。一个帝国的常备兵力,往往在二十万左右,并不是说国家人口不足,而是再多的军人和士兵国家就养不起了。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那明朝有多少兵力呢?我们无法做出一个准确的计算,却能算个估值:百余万,只多不少。明朝之初,北方的蒙古势力,南方的百越势力,西方的蛮夷势力都需要军人驻守。而明初捕鱼儿海之战,蓝玉率领十万士兵的速度、对帝国的影响力来看,百万军人并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至于靖难之役时,根据统计兵丁总人数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如此多的军人、士兵,倒逼明帝国走向了一条奇怪的道路:小军士贵族阶段

什么叫贵族阶段呢?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卫所。

在古代,一位士兵的生活总需求往往需要十个百姓来供应,在战乱时期更甚。因为这个兵丁有高强度的训练,有高强度的作战计划。无论是日常营养还是衣食住行都得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是不幸牺牲,国家还要给抚恤金;要是升了官职,国家还得按月多发工资。这些,都是不小的花销。可是,明帝国最开始的时候没有资本养这些士兵,因为明朝初年百废待兴,土地数量少不说,还到处都是荒凉地(人都被打光了)。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于是,朱元璋需要面两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不能懈怠:

其一,军士必须足够多,才能抵抗外来压力;

其二:人口必须持续上升,才能短时间内恢复盛世;

其三:军人数量的急剧增加,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来养活士兵。

作为明帝国最具智慧的帝王之一,朱元璋几乎在绝境中想到了最为出色、最为优秀的计谋:以兵养兵!简单来讲,在军屯之地,必须有足够的田地,让军人在闲暇之时种种土地,就当做劳动了。至于所种土地的粮食,缴足国家应由税务后,其余的粮食全部给当地士兵。与此同时,在军屯所在地,允许妇人出入,并且鼓励结婚生子。这样一来,军人有了,粮食有了,孩子也有了。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而这样的军事自主权,除了让军人衣食无忧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育率,国家人口蹭蹭往上涨。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提高了当地指挥官或者实际负责人的地位。因为此时的军人和士兵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钱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而这个时间段的将领,又被我们称之为:骑士武士阶段

大部分卫所军人,尤其是有权利的军人,往往短时间内成为地方的实际代表,并且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成为了‘小地主’!他们有自己的奴隶(士兵),有自己的销赃场所(商市)。对应的,大头兵被称为领民,完全服从于高等阶的将领。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明朝边军,迫不得已的驻防

明朝初期,一共有九大卫所,而这个时期的卫所最主要的职责是:保护国家边疆安全。朱元璋在经历过自家侄子朱文正的叛变之后,内心遭到极大创伤,一个连自家亲人都有可能叛乱的时代,朱元璋实在是不晓得自己该相信谁。好在,绝大多数帝王都很能生,包括朱元璋在内。于是,在整个明帝国有了一项全新的制度,这项制度将会完全替代将军戍守边关制度,我们称之为藩王制度。当然,在此之上它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边军。

明朝之初有九大重镇,也就是九大边关,我们简要介绍下: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辽东镇:辽东镇又称之为辽东长城镇,位于长城左右,依托天险来抵御敌军。具体位置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设有二十一关城,分别为:九门口关、雅尔哈关、抚顺城、抚顺关、玳珉关、札喀关、鸦鹘关、分水关、吾名口关等等等等。整座边防城,总计一百零四座边台,作为军事重镇的辽东镇,在明朝末年发挥着重大作用。无论是女真族崛起还是孙承宗抗敌,都与这座军事重镇有关。更要命的是,在这个辽东镇上,开展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经典的战役。

冀州镇:主要区域在河北附近,所占总面积约为134.16平方公里。这个军事重镇,在整个明朝除朱元璋和朱允炆执政时期外最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因为:这是皇宫周边的军队,直接保障公卿大臣和皇族贵戚的安危。冀州镇一般都是由皇族禁卫军直接控制,所参与的战争都极其有限,一旦战役需要冀州镇全部投入的话,往往意味着整个明帝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宣府镇: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三国乱世和明朝以及南北宋时期,整个帝国大一统版图不够完善时,宣府镇往往起着重大作用,而且影响着一代帝王的兴衰存亡。宣府镇是东西纵向,总长度约为1023里,管辖范围西起山西东北,东至居庸关。著名的‘土木堡战役’彻底损毁了宣府镇,在英宗即位后,才进行妥善修理。而在嘉靖元年,宣府镇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修整,并且日趋完善。只不过,这样的军事重镇,依然抵挡不了内忧外患。

正统十四年十一月癸未,修沿边关隘!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大同镇:大同镇作为一个军事重镇,最开始被元帝国所用。而明帝国直接沿袭了元帝国的大部分行政区域,这其中大同镇便是其一。大同镇设有十三卫所,直接掌控大同及其附属之地的核心安全。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曾将自家十三子派到大同,前往驻守。后期因削藩事件受到了牵连。

山西镇:在整个明帝国执政期间,山西镇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三关镇。山西镇顾名思义,就是以防守见长的军事重镇,在整个明帝国中可以称之为中三边,也就是中坚力量之中位于华夏腹地的第二层防御线。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三关险要虽同,偏关尤急

除这五大镇之外,还有另外四大镇:延绥镇、固原镇、宁夏镇、甘肃镇。整体来说,九大镇重点防御边关以北,这也能够看出,整个明帝国最强大的敌人所在具体方位:北方,绝对意义的大北方。无论是死灰复燃的蒙古族还是反复无常的女真族,在一定程度上始终影响着明帝国的军事防卫和战略布局。

京营,防卫首都的最后底线

当边军无法抵抗外来敌人,当卫所还在盲目开荒,整个明帝国京城的最后防卫力量将会义无反顾的站起身来,守卫北京城的尊严,守卫天子的安危。这绝非耸人听闻,在某些程度上,没有京营的话,就以为着将天子摆在大门之外,任由敌人来回捉弄。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京营的防备力量主要有三大军,这三大军的各自防御力量不同、各自职责也不同,所需要进行的防卫守则更是不同。我们需要隆重介绍一下北京三大营,以及它们的传奇经历!

五军营:该军种主要由马兵和步兵组成,算得上是第一梯队的军种,每年的秋收季节,五军营的军种都会进行一个大梯度的替换,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来军种和军队之间的相互替换、对调。每年,中都、河南、山东等地的部队都会轮番前往北京城,进行替换和对调,为五军营增添新鲜的血液。

五军营内部,共有八位掌权者,他们分别为:内臣、武臣、大营坐营官、掌号头、把总,分管职位各不相同,相互间的权力约束也是极其复杂,简而言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成不了气候。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三千营:三千营的组成和起源要比绝大多数兵种都要奇特,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以蒙古骨干组成的部队。这是整个世界为数不多的雇佣军种,而且在当时的时代下,属于一流部队。甭管蒙元多么残暴,也甭管蒙元部队多么腐朽没落,可有一点是无法更改的:蒙元骑兵仍有着它的优势,并且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抵消。三千营的部署以骑兵为主,并且后期不限于三千人,往往是人越多越好。

三千营的总体数量要远少于五军营,但是作战或者行军途中,是最有力的冷兵器军团。早年跟随朱棣远征蒙古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一直承担突袭和冲锋的角色。当然,行军打仗,优质军种的工资也是极为吓人的。三千营的福利政策,远高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兵种。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神机营,是整个明朝最具有震慑力量的一支军队,也是封建帝国热武器的巅峰(同时代)。这一点,与朱元璋早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联。朱元璋早期起兵的时候,优秀将领不多,可是有一位极为惹眼:焦玉。这个人没有什么特长,甚至政治、军事一窍不通,但喜好钻研,任何火枪火炮都能信手拈来,而且制作工艺极其精湛。有这样的一个特殊人才,朱元璋自然而然的有着一个大胆的想法:组建一支全新的军队:神机营。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神机营在朱元璋时期发展到了巅峰,神机营的武器库占到了所有军种武器库的十分之一,尽管后来几大帝王有所懈怠,但是神机营依然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于谦的北京守卫战时期,神机营尽管全军覆灭,可是残余力量依然给敌人很大的震慑。顺便说一下,神机营的作战手法最早创始人为沐英,热兵器的核心作战手法比欧洲国家领先近两百年。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军队背后的政治较量

军队远远不是一个简单地字眼,其背后代表着最为庞大、最具力量的权利:军权!军权,是古代帝王成为掌权者必不可少的唯一要素。准许没有天时地利,准许臣子反叛、后宫大乱,但军权一定要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只要有一支绝对意义听从命令的高战斗力军队,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

这也是为什么:吕后在掌握军政大权之后,可以任意剿灭刘家后人甚至更换朝廷大臣和皇帝;司马懿在夺得军权后,整个曹魏成了一个空架子,几乎没有反抗之力;慈禧掌控军政大权后,清帝国都成为了慈禧的玩偶。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这种说法尽管极端,但在任何时刻都不过时:军权,往往决定一切。这个简单道理,朱元璋是知道的。所以,在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就已经开始料理一切了。从洪武年间的蓝玉案和胡惟庸案也能够看出一二来,朱元璋对于军政大权死不放手,甚至百分百传承给了自己的子嗣。奈何,朱允炆自己不争气,让朱棣给抢了过去,可惜、可惜得很。

那么,明朝军团的政治体制是什么,又是如何运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军团的卫所,有着最著名的五军都督府,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统一划分:前、后、左、右、中都督府,他们负责管理地方的军队事宜,主要负责军队的衣食住行和军团与地方的接触以及配合高等级将领的军团衔接!以上官职,全部由正一品、正二品、从一品、从二品来进行直接统帅!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除此之外,都指挥使司由正二品和正三品直接指挥;卫由三、四、五品官员调度;百户所由正六品调度;总旗和小旗由正七品、从七品接替。

至于边军,由总兵和参将进行直接管控,并且全权由军印进行指挥调度,没有固定官员!

好了,问题到了这,就已经非常明了了:官员没有固定职称,这是什么意思?换句话说:这样的安排有着什么政治寓意?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简单讲一下,明朝行军打仗是这个样子的:敌方来袭,皇帝召集大臣开会挑选合适的大臣进行军事战争。挑选完毕后,将军权打印赐予将军,并让他限时归还。那么把军权归还到了哪里呢?答案:皇帝手中!

在整个明帝国以及清帝国执政期间,军印的权利甚至要大于将军以及将军所代表的武将权利。这样安排,极大削减了将领出兵在外谋反的可能性。毕竟,将领频繁更换,就无法与士兵建立深厚的感情,相互之间互有芥蒂,很难形成军事同盟。而军队最大的掌控权,则牢牢的我在皇帝手中。朱元璋下得一手好棋,并被明清两大帝国向借鉴,并且延续下来。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参考文献:《兵录》、《武备志》、《火攻挚要》、《军器图说》、《神器谱》、《西法神机》、《筹海图编》、《火龙神器阵法》、《明史·景帝本纪》、《宣化府志》、《两镇三关志》、《确议修筑宣边疏》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