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導語:明清兩大帝王,軍隊權利漸漸向帝王過度,在清帝國時期達到了巔峰。可在這巔峰之前,軍權是如何過渡的?明軍三大體系的主要職責是什麼?它們是否有著權力之爭?又怎樣解決調度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窺探下明朝軍隊的各方勢力,以及在各方勢力之後隱藏的軍政變化吧!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明軍的頂樑柱:衛所的演變之路

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將軍的培養。而在成為一位優秀將軍之前,必須率先成為一名優秀的士兵。士兵的培養難度,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一件頭疼的事情。因為:士兵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著最基礎慾望的人!既然是人,就免不了吃喝拉撒,就免不了情緒和主張。統領十個人,往往還會因為各種緣由大相徑庭甚至大打出手,率領千人、萬人、十萬人就更加麻煩。一個帝國的常備兵力,往往在二十萬左右,並不是說國家人口不足,而是再多的軍人和士兵國家就養不起了。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那明朝有多少兵力呢?我們無法做出一個準確的計算,卻能算個估值:百餘萬,只多不少。明朝之初,北方的蒙古勢力,南方的百越勢力,西方的蠻夷勢力都需要軍人駐守。而明初捕魚兒海之戰,藍玉率領十萬士兵的速度、對帝國的影響力來看,百萬軍人並不是一個誇張的說法。至於靖難之役時,根據統計兵丁總人數超過了一百五十萬。如此多的軍人、士兵,倒逼明帝國走向了一條奇怪的道路:小軍士貴族階段

什麼叫貴族階段呢?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衛所。

在古代,一位士兵的生活總需求往往需要十個百姓來供應,在戰亂時期更甚。因為這個兵丁有高強度的訓練,有高強度的作戰計劃。無論是日常營養還是衣食住行都得跟上時代的步伐。要是不幸犧牲,國家還要給撫卹金;要是升了官職,國家還得按月多發工資。這些,都是不小的花銷。可是,明帝國最開始的時候沒有資本養這些士兵,因為明朝初年百廢待興,土地數量少不說,還到處都是荒涼地(人都被打光了)。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於是,朱元璋需要面兩三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並且不能懈怠:

其一,軍士必須足夠多,才能抵抗外來壓力;

其二:人口必須持續上升,才能短時間內恢復盛世;

其三:軍人數量的急劇增加,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來養活士兵。

作為明帝國最具智慧的帝王之一,朱元璋幾乎在絕境中想到了最為出色、最為優秀的計謀:以兵養兵!簡單來講,在軍屯之地,必須有足夠的田地,讓軍人在閒暇之時種種土地,就當做勞動了。至於所種土地的糧食,繳足國家應由稅務後,其餘的糧食全部給當地士兵。與此同時,在軍屯所在地,允許婦人出入,並且鼓勵結婚生子。這樣一來,軍人有了,糧食有了,孩子也有了。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而這樣的軍事自主權,除了讓軍人衣食無憂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育率,國家人口蹭蹭往上漲。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提高了當地指揮官或者實際負責人的地位。因為此時的軍人和士兵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錢財,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而這個時間段的將領,又被我們稱之為:騎士武士階段

大部分衛所軍人,尤其是有權利的軍人,往往短時間內成為地方的實際代表,並且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成為了‘小地主’!他們有自己的奴隸(士兵),有自己的銷贓場所(商市)。對應的,大頭兵被稱為領民,完全服從於高等階的將領。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明朝邊軍,迫不得已的駐防

明朝初期,一共有九大衛所,而這個時期的衛所最主要的職責是:保護國家邊疆安全。朱元璋在經歷過自家侄子朱文正的叛變之後,內心遭到極大創傷,一個連自家親人都有可能叛亂的時代,朱元璋實在是不曉得自己該相信誰。好在,絕大多數帝王都很能生,包括朱元璋在內。於是,在整個明帝國有了一項全新的制度,這項制度將會完全替代將軍戍守邊關制度,我們稱之為藩王制度。當然,在此之上它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邊軍。

明朝之初有九大重鎮,也就是九大邊關,我們簡要介紹下: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遼東鎮:遼東鎮又稱之為遼東長城鎮,位於長城左右,依託天險來抵禦敵軍。具體位置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山海關,設有二十一關城,分別為:九門口關、雅爾哈關、撫順城、撫順關、玳珉關、札喀關、鴉鶻關、分水關、吾名口關等等等等。整座邊防城,總計一百零四座邊臺,作為軍事重鎮的遼東鎮,在明朝末年發揮著重大作用。無論是女真族崛起還是孫承宗抗敵,都與這座軍事重鎮有關。更要命的是,在這個遼東鎮上,開展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經典的戰役。

冀州鎮:主要區域在河北附近,所佔總面積約為134.16平方公里。這個軍事重鎮,在整個明朝除朱元璋和朱允炆執政時期外最為重要的軍事重鎮。因為:這是皇宮周邊的軍隊,直接保障公卿大臣和皇族貴戚的安危。冀州鎮一般都是由皇族禁衛軍直接控制,所參與的戰爭都極其有限,一旦戰役需要冀州鎮全部投入的話,往往意味著整個明帝國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宣府鎮: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三國亂世和明朝以及南北宋時期,整個帝國大一統版圖不夠完善時,宣府鎮往往起著重大作用,而且影響著一代帝王的興衰存亡。宣府鎮是東西縱向,總長度約為1023裡,管轄範圍西起山西東北,東至居庸關。著名的‘土木堡戰役’徹底損毀了宣府鎮,在英宗即位後,才進行妥善修理。而在嘉靖元年,宣府鎮進行了最大規模的修整,並且日趨完善。只不過,這樣的軍事重鎮,依然抵擋不了內憂外患。

正統十四年十一月癸未,修沿邊關隘!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大同鎮:大同鎮作為一個軍事重鎮,最開始被元帝國所用。而明帝國直接沿襲了元帝國的大部分行政區域,這其中大同鎮便是其一。大同鎮設有十三衛所,直接掌控大同及其附屬之地的核心安全。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曾將自家十三子派到大同,前往駐守。後期因削藩事件受到了牽連。

山西鎮:在整個明帝國執政期間,山西鎮有另一個響亮的名字:三關鎮。山西鎮顧名思義,就是以防守見長的軍事重鎮,在整個明帝國中可以稱之為中三邊,也就是中堅力量之中位於華夏腹地的第二層防禦線。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三關險要雖同,偏關尤急

除這五大鎮之外,還有另外四大鎮:延綏鎮、固原鎮、寧夏鎮、甘肅鎮。整體來說,九大鎮重點防禦邊關以北,這也能夠看出,整個明帝國最強大的敵人所在具體方位:北方,絕對意義的大北方。無論是死灰復燃的蒙古族還是反覆無常的女真族,在一定程度上始終影響著明帝國的軍事防衛和戰略佈局。

京營,防衛首都的最後底線

當邊軍無法抵抗外來敵人,當衛所還在盲目開荒,整個明帝國京城的最後防衛力量將會義無反顧的站起身來,守衛北京城的尊嚴,守衛天子的安危。這絕非聳人聽聞,在某些程度上,沒有京營的話,就以為著將天子擺在大門之外,任由敵人來回捉弄。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京營的防備力量主要有三大軍,這三大軍的各自防禦力量不同、各自職責也不同,所需要進行的防衛守則更是不同。我們需要隆重介紹一下北京三大營,以及它們的傳奇經歷!

五軍營:該軍種主要由馬兵和步兵組成,算得上是第一梯隊的軍種,每年的秋收季節,五軍營的軍種都會進行一個大梯度的替換,主要是為了防禦外來軍種和軍隊之間的相互替換、對調。每年,中都、河南、山東等地的部隊都會輪番前往北京城,進行替換和對調,為五軍營增添新鮮的血液。

五軍營內部,共有八位掌權者,他們分別為:內臣、武臣、大營坐營官、掌號頭、把總,分管職位各不相同,相互間的權力約束也是極其複雜,簡而言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成不了氣候。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三千營:三千營的組成和起源要比絕大多數兵種都要奇特,因為這是為數不多的以蒙古骨幹組成的部隊。這是整個世界為數不多的僱傭軍種,而且在當時的時代下,屬於一流部隊。甭管蒙元多麼殘暴,也甭管蒙元部隊多麼腐朽沒落,可有一點是無法更改的:蒙元騎兵仍有著它的優勢,並且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抵消。三千營的部署以騎兵為主,並且後期不限於三千人,往往是人越多越好。

三千營的總體數量要遠少於五軍營,但是作戰或者行軍途中,是最有力的冷兵器軍團。早年跟隨朱棣遠征蒙古地區,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一直承擔突襲和衝鋒的角色。當然,行軍打仗,優質軍種的工資也是極為嚇人的。三千營的福利政策,遠高於同時代的絕大多數兵種。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神機營,是整個明朝最具有震懾力量的一支軍隊,也是封建帝國熱武器的巔峰(同時代)。這一點,與朱元璋早期的發展有著極大的關聯。朱元璋早期起兵的時候,優秀將領不多,可是有一位極為惹眼:焦玉。這個人沒有什麼特長,甚至政治、軍事一竅不通,但喜好鑽研,任何火槍火炮都能信手拈來,而且製作工藝極其精湛。有這樣的一個特殊人才,朱元璋自然而然的有著一個大膽的想法:組建一支全新的軍隊:神機營。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神機營在朱元璋時期發展到了巔峰,神機營的武器庫佔到了所有軍種武器庫的十分之一,儘管後來幾大帝王有所懈怠,但是神機營依然是一股無法忽視的力量。于謙的北京守衛戰時期,神機營儘管全軍覆滅,可是殘餘力量依然給敵人很大的震懾。順便說一下,神機營的作戰手法最早創始人為沐英,熱兵器的核心作戰手法比歐洲國家領先近兩百年。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軍隊背後的政治較量

軍隊遠遠不是一個簡單地字眼,其背後代表著最為龐大、最具力量的權利:軍權!軍權,是古代帝王成為掌權者必不可少的唯一要素。准許沒有天時地利,准許臣子反叛、後宮大亂,但軍權一定要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只要有一支絕對意義聽從命令的高戰鬥力軍隊,一切困難將迎刃而解。

這也是為什麼:呂后在掌握軍政大權之後,可以任意剿滅劉家後人甚至更換朝廷大臣和皇帝;司馬懿在奪得軍權後,整個曹魏成了一個空架子,幾乎沒有反抗之力;慈禧掌控軍政大權後,清帝國都成為了慈禧的玩偶。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這種說法儘管極端,但在任何時刻都不過時:軍權,往往決定一切。這個簡單道理,朱元璋是知道的。所以,在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就已經開始料理一切了。從洪武年間的藍玉案和胡惟庸案也能夠看出一二來,朱元璋對於軍政大權死不放手,甚至百分百傳承給了自己的子嗣。奈何,朱允炆自己不爭氣,讓朱棣給搶了過去,可惜、可惜得很。

那麼,明朝軍團的政治體制是什麼,又是如何運作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軍團的衛所,有著最著名的五軍都督府,我們可以進行一個統一劃分:前、後、左、右、中都督府,他們負責管理地方的軍隊事宜,主要負責軍隊的衣食住行和軍團與地方的接觸以及配合高等級將領的軍團銜接!以上官職,全部由正一品、正二品、從一品、從二品來進行直接統帥!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除此之外,都指揮使司由正二品和正三品直接指揮;衛由三、四、五品官員調度;百戶所由正六品調度;總旗和小旗由正七品、從七品接替。

至於邊軍,由總兵和參將進行直接管控,並且全權由軍印進行指揮調度,沒有固定官員!

好了,問題到了這,就已經非常明瞭了:官員沒有固定職稱,這是什麼意思?換句話說:這樣的安排有著什麼政治寓意?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簡單講一下,明朝行軍打仗是這個樣子的:敵方來襲,皇帝召集大臣開會挑選合適的大臣進行軍事戰爭。挑選完畢後,將軍權打印賜予將軍,並讓他限時歸還。那麼把軍權歸還到了哪裡呢?答案:皇帝手中!

在整個明帝國以及清帝國執政期間,軍印的權利甚至要大於將軍以及將軍所代表的武將權利。這樣安排,極大削減了將領出兵在外謀反的可能性。畢竟,將領頻繁更換,就無法與士兵建立深厚的感情,相互之間互有芥蒂,很難形成軍事同盟。而軍隊最大的掌控權,則牢牢的我在皇帝手中。朱元璋下得一手好棋,並被明清兩大帝國向借鑑,並且延續下來。

解析丨明軍三大體系:衛所、邊軍、京營,軍事實權的政治變動

【參考文獻:《兵錄》、《武備志》、《火攻摯要》、《軍器圖說》、《神器譜》、《西法神機》、《籌海圖編》、《火龍神器陣法》、《明史·景帝本紀》、《宣化府志》、《兩鎮三關志》、《確議修築宣邊疏》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