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魯迅留學日本,學習非常努力,成績卻不太好。

其實,魯迅學醫主要是為了增強國人體質,為祖國做貢獻。可是後來卻發現醫學既不適合自己,也不能改變國人,所以他選擇棄醫從文。

不過,仙台學醫的經歷,卻真的讓魯迅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思想家。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一、走出國門

近代史上,中國陷入了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境地。

大家意識到:“師夷長技以制夷”。

為了富國強兵、救亡圖存,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

從洋務運動開始,清政府開始派留學生到西方諸國學習。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由於不斷學習西方,日本漸強大起來。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中國人也開始到日本留學。

當時的留學生,有公派的,也有自費的。

但是西洋各國路途遙遠,路程耗費巨大,個人很難負擔得起。

所以,到西洋各國留學的大部分是公派留學生。

而留學日本則不同,日本與中國只是一海之隔,路途短暫,費用低微。而且,日本學習西方文化技術比中國早,所以一時間,到日本留學成為高潮。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在這些留學生中,有公派的,也有自費的,不過自費留學生人數比公派還要多。特別是當時的一些出身寒微、不滿時局的愛國知識分子。他們立志學習西方文化技術以救國救民,日本自然成為他們自費留學的首選之地。

1898年,18歲的魯迅離開家鄉進了南京路礦學堂。

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愛國的他自然也想出國學習,以振興祖國。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成績優異的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

1902年,他東渡日本。

二、學習努力,奈何成績不佳

魯迅為什麼要學醫呢?

他認為,中國之所以遭受世界列強的欺凌,主要就是中國人的體格太弱。

“東亞病夫”真是奇恥大辱。

同時,中國的醫學真的太落後了。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魯迅的父親,就是因庸醫所誤而過早的離開人世。因此,魯迅想學好醫學,平時解除人民的病痛,增進大眾的健康;戰時則上前線做軍醫,為反侵略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

但很快,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實際上,魯迅是1902年到日本留學的,先是在東京弘文學校學日語。兩年後的1904年9月,才正式到仙台學醫。

其實,在東京就有醫學校,是第一高等學校中的醫學科。

但是在東京的兩年間,他見到的“清國留學生”,令他十分失望。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因此,魯迅選擇去偏僻的仙台。

在仙台,魯迅開始聽課時,仍然不能全部聽懂。

這時,藤野先生對這個班上唯一的中國人就多加關心了一些。藤野先生經常問他,能否全聽懂,能否全部記下來。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魯迅給老師看自己的筆記,藤野先生就為魯迅修改聽課筆記。所有漏掉的地方,包括語法錯誤等等,藤野先生都用紅筆添改在上面。

可惜,即使很用功,魯迅期末考試時,成績也只能算是中等。

“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

藤野先生曾在《謹憶周樹人君》寫到:他(魯迅)上課時非常努力,但在我的記憶中,周君不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

但即便這樣,魯迅還是引起日本同學的懷疑。

日本人當時普遍瞧不起中國人。

在日本人眼中,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理所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於是,這群日本的學生們,懷疑藤野先生是不是在給魯迅添改筆記的時候,偷偷洩露了考試題目。

一場風波,就此掀了起來。

三、棄醫從文

有人說魯迅先生是因為成績不好才從文,但其實,這並不準確。

魯迅學起來吃力,但其實並沒有到成績非常不好的地步。而這場考試風波讓他有所觸動,但並不是關鍵因素。

他棄醫從文的關鍵因素,是一次播放短片的風波。

那是一次下課,有人在投影儀播放了一個短片,大家迅速起鬨起來。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魯迅抬頭一看,播放的,正是中國人被日本人殺頭示眾的片段。短片上,一箇中國人被日本人抓住,他的旁邊站著一群中國百姓正在看熱鬧。

魯迅看著麻木不仁的中國百姓,內心受到很大刺激。

從這之後他真正意識到,學醫是錯誤的選擇。

當時的國人,需要改變的,也許不是虛弱的身體,而是他們的精神。而能改變人思想的最好方式,便是文學和藝術。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因為對晩清中國的失望,魯迅選擇到日本留學。因為在東京對同胞留學生的失望,他遠赴仙台留學。

其實,他這是一種逃避,一種想要逃避失望和屈辱,可終究,他無處可逃。

正是在仙台的經歷,魯迅終於完成了從逃避到直面迎接的轉折,從此走上了“改造”國民思想的道路。

藤野先生評價魯迅:是個好學生,但卻不是當醫生的料

在那幾年的失望和屈辱中,唯有真誠和負責的藤野先生,是魯迅日本留學的一抹溫馨回憶。

在20多年後的1926年,魯迅寫下《藤野先生》作為《朝花夕拾》中的一篇。

這個一直以平等的態度,關愛和鼓勵著他的日本老師,已經很少見了。

正因為如此,每次提到藤野先生,魯迅都會說:“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