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裡兩處鮮為人知的地方

《藤野先生》裡兩處鮮為人知的地方

一、文中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為何要留學?又為何是速成班?

當時,晚清已經意識到急需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鞏固自己的政權,於是就開展了洋務運動。但是,被派去歐美學習的人中有很多學了五六年都還未學成而歸。而晚清政府亟不可待,認為歐美有意為之。於是就選擇了最近的日本,因為日本當時已經受到了歐美先進技術的影響。再加上日本在維新時期也需要大量的財力,也就同意了晚清政府。但是,精明的日本政府也看準了晚清的痛點,交錢即可,並以“短時高效”的特點來培養清國人才,有些甚至一年就“學成而歸”。而大多數清國留學生的目的就是:擁有了“海外鍍金”的身份後,在仕途上能如履平地。所以,學不學也無所謂,魯迅在文中也揭露出了他們留學期間“賞花”和“學跳舞”的醜態,日本政府對比也不管不問,到時也會批准畢業。所以,魯迅在文中說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是相當準確的。

二、“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裡。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為何魯迅偏偏記得“日暮裡”和“水戶”?

“日暮裡”在日本雖說是地名,但是在中國文學裡卻是較為常見的用語,比如“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大概就是因為魯迅由“日暮裡”想到了家鄉,所以才印象深刻。至於“水戶”,那是因為“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滿清政府”是有牴觸情緒的,所以對這裡也是難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