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劉和珍君》裡的女校長,逃婚後一生不嫁,為教育殫精竭慮

楊蔭榆的一生坎坷。

她是中國第一位大學女校長,可在魯迅口中,她是鎮壓學生的女惡魔;在家人眼中,她是不討喜的女兒;在世人眼中,她是不幸的新婦。

可她從未向命運低頭,甚至為教育奉獻一生。在抗日戰爭中,她不顧安危,為同胞挺身而出。

《紀念劉和珍君》裡的女校長,逃婚後一生不嫁,為教育殫精竭慮

一、被魯迅辱罵的女子,有自己的苦楚

幸福的人大多都相似,不幸者有自己的不幸。

語言是最傷人的利器,魯迅投筆從戎,一生戳穿了很多虛偽的假象,也傷害了不少人。

楊蔭瑜作為女師大的校長,所作所為皆為魯迅所看不起。

他在《“碰壁”之後》中有過一個比喻:“楊蔭榆視校長學生之關係為婆媳關係,以婆婆自居,視學生為童養媳。”

魯迅對楊蔭榆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即便如今,一位女性遭遇全社會的文字暴力,怕也很難走出來。這樣的例子很多,就如前段時間韓國藝人崔雪莉,因為網絡暴力於家中自殺。

《紀念劉和珍君》裡的女校長,逃婚後一生不嫁,為教育殫精竭慮

但是楊蔭榆還是頑強地挺了過來。她出身於書香門第,卻並不受寵。她的父母是“視覺動物”,覺得她顏值不討喜,故對她十分冷淡。這種冷淡,直接導致了楊蔭瑜的婚姻十分坎坷。

她的父母將她嫁給了門當戶對的常家。但那常家少爺,不是風度翩翩的貴公子,而是一個傻子。

那傻子“老嘻著嘴,露出一顆顆紫紅的牙肉,嘴角流著哈喇子。”

新婚之夜,成了楊蔭瑜的噩夢。往後的日子,她一次又一次地逃回孃家,又一次次地被接回常家。

那年,楊蔭榆風華正茂,卻有一顆飽經滄桑的心。

《紀念劉和珍君》裡的女校長,逃婚後一生不嫁,為教育殫精竭慮

二、接受新式教育,開啟另一段人生

1902年,兄長楊蔭杭的留學歸來,為楊蔭瑜開啟了另外一扇窗戶。

那時,鴉片戰爭爆發,西方的風氣逐漸影響著當時的中國。各地開始逐漸建立教會學校,許多上流女子紛紛進入教會學校。

楊蔭榆依靠兄長的幫助,她逃婚進入學校接受了兩年的教育。正是這兩年,她看到了一個開闊的世界。

這個有著小腳、被包辦婚姻的女性,就這樣一步步靠自己,走上了自己想要的道路。

《紀念劉和珍君》裡的女校長,逃婚後一生不嫁,為教育殫精竭慮

女子教育塑造了她,也讓她逐漸把教育變成了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1907年,年僅23歲的楊蔭榆,開啟了自己赴日求學的道路。

歸國時,她已不再是當初那個被人玩弄於股掌的弱勢女性。她的日語水平很高,受的是全面系統的高等教育。

《紀念劉和珍君》裡的女校長,逃婚後一生不嫁,為教育殫精竭慮

回到國內後,她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

在這一段教學經歷中,不管是在學生還是校方方面,

她都有著很高的威信。

許廣平就此回憶道:“關於她的政德,零碎聽來,就是辦事認真、樸實,至於學識方面,並未聽到過分的推許或抨擊,論資格,總算夠當校長的了。”

一個從苦難中脫離掙扎出來的女子,事業上前途輝煌,並且深受學生的喜愛和愛戴,楊蔭榆處在她人生最美妙的時刻。

三、人人“喊打”的女校長,卻能與日寇戰鬥

楊蔭榆深受外國文化的薰陶,對此時的中國不太瞭解。

當時國內,年輕的學生被五四運動影響,對專制充滿了厭惡。楊蔭榆照搬西方的那套教育,把學生的愛國行為,一律視為“學風不正”。

隨後,楊蔭榆決定整頓校風,但是因為做法的不公平,引起了學生和教職工的不滿。魯迅始終是“驅楊風潮”最忠實的粉絲,尖銳地批評楊蔭榆,說她是迫害學生“一廣有羽翼的校長”。

《紀念劉和珍君》裡的女校長,逃婚後一生不嫁,為教育殫精竭慮

但是諷刺的是,在《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裡魯迅抨擊的,並不是罪魁禍首——日寇,而是當時軟弱的臨時政府。此後害怕日軍誤會,他還發表了《藤野先生》一文,以表達自己對日本人的感激與懷念。

而這位被魯迅文字暴力的女子,卻因為反擊日軍暴行,慘死在槍支底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日軍侵佔了蘇州。

《紀念劉和珍君》裡的女校長,逃婚後一生不嫁,為教育殫精竭慮

當時日軍揚言要楊蔭榆出任偽職,但慘遭她的拒絕。而且,在面對日軍在蘇州燒殺搶掠的暴行,她選擇了到日軍司令部提出抗議。在日軍想要欺負婦女的同時,她勇敢站出來同日軍交涉。

這些行為刺激了當時的日軍,他們把楊蔭榆視為眼中釘。

1938年1月1日,兩名日軍以司令部傳見為藉口,槍殺了楊蔭榆。

《紀念劉和珍君》裡的女校長,逃婚後一生不嫁,為教育殫精竭慮

雖然楊蔭榆在任職校長一職期間,導致了“女師大風潮”這一風波。但有時想想,她也不過是一個追求自由的弱勢女性罷了。

命運將她推至如此,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