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去世後藤野先生這樣評價他

藤野嚴九郎(Fujino Genkuro)(1874年7月11日-1945年8月11日),出生於日本福井縣,畢業於愛知醫學校(現名古屋大學)。日本的醫生、教授。因和其學生魯迅的交往而聞名。其家族世代為醫,藤野嚴九郎是藤野家的第六代醫生

1901年10月,藤野應聘到仙台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任解剖學講師,其時藤野剛剛滿27歲。1904年7月6日,即大約魯迅到仙台前兩個月,藤野由講師升為教授。因此與魯迅相遇,藤野先生只比魯迅大七歲,去世的比魯迅晚九年,魯迅的壽命確實是短啊。藤野生活樸素,當時教授上課,來回都坐人力車,而藤野則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離仙台醫專有步行三五分鐘的距離。

魯迅去世後藤野先生這樣評價他

藤野嚴九郎

魯迅離開仙台前曾到他家去過,他送給魯迅一張照片,背面寫上:“惜別藤野謹呈周君。”魯迅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說:“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是有用的。”據說後來藤野跟侄子藤野恆三郎說過:“周君是個好學生……但不是當醫生的人。看來是為研究生物學才學生理學和解剖學的。”恆三郎說,聽藤野先生的口氣,他是相信了魯迅分別時為安慰他而說的想學生物學的話。

魯迅離開日本後和藤野先生再沒有聯繫。直到他逝世,《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才被藤野嚴九郎所知。

魯迅去世後藤野先生這樣評價他

在日本時的魯迅,後代右一。

1934年日本《巖波文庫》準備出版增田涉、佐藤春夫合譯的《魯迅選集》,譯者請魯迅對所選篇目提出意見,魯迅回信道 :“某氏集( 指《魯迅選集》日譯本 )請全權處理,我看要放進去的,一篇也沒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1935年,《魯迅選集》日譯本即將出版之際,《巖波文庫》特地派人專程到上海再一次徵求魯迅意見,魯迅表示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

他對《藤野先生》如此厚愛的良苦用心,就是想能借此打聽有關恩師的消息和情況,同年6月27日, 魯迅在給日本歌人山本初枝女士的信中,又提到他的這位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大約三十年前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的解剖教授,是真名實姓,該校現在已成為大學了,三四年前曾託友人去打聽過,他已不在那裡了,是否在世,也不得而知,倘若健在,已七十左右了。”

魯迅去世後藤野先生這樣評價他

仙台醫專教書時的藤野先生

在1935年 6月,日譯本《魯迅選集》出版,《藤野先生》這篇散文也第一次和日本讀者見面。 這時的藤野先生因為學歷不夠,在仙台大學無法勝任。,回到了家鄉福井縣三國鎮一帶開設診所行醫。 是他的長子藤野恆彌從他在福井初級中學時的國語和漢語教師菅好春那裡看到了日譯本《魯迅選集》,並聽菅先生說《藤野先生》一文寫的“該不是你父親的事吧。”由此藤野先生才知道曾經是留學生的周樹人 ,已經成了文豪魯迅 ,他把在仙台的事情寫進了散文裡。

當時菅先生還拜訪了藤野先生,聽他談了在仙台時的情況。可惜的是這次拜訪的情況沒有公開發表 ,也沒有能夠傳到魯迅先生那裡,菅先生只留下了一封拜訪藤野先生的謝函,便在數月之後因病去世了。不過這次拜訪對後來的藤野嚴九郎研究還是非常重要的。 是菅好春首先發現了居住在福井縣的醫師藤野嚴九郎與魯迅散文《藤野先生》的關係,也是他第一個首先訪問了當時還健在的藤野先生。

1936年,也就是在《魯迅選集》日譯本出版第二年的夏天,譯者增田涉專程從東京趕到上海,看望病中的魯迅,魯迅先生十分關切地詢問有沒有藤野先生的消息,當增田涉回答他,調查仍沒有下落時,魯迅先生異常悲傷,嘆息道:“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對老師的敬仰、愛戴、思念之情溢於言表,深情厚意畢現於惋惜傷感之中。

魯迅去世後藤野先生這樣評價他

宮城縣仙台市的魯迅雕像

1936年魯迅逝世前後,有關藤野先生的情況,日本的魯迅研究者半澤正二郎在《魯迅與藤野先生》一文中作了介紹:魯迅直到昭和十一年(1936年)年秋逝世為止,似乎還不知道藤野先生健在 ,而在先生這一邊,據說他的長子恆彌曾被學校的漢文教師菅先生問道:“你是仙台醫專藤野先生的兒子嗎?” 因這個緣故,先生才看到了佐藤春夫、增田涉的《魯迅選集 》日譯本,而且先生還一面用擴大鏡看著卷首的著者近照,一面說:“這就是周君啊!真有出息了!”

先生聽到魯迅逝世消息時 對侄子藤野恆三郎(現為大阪大學醫學院教授)談過下列的話:“魯迅的名字是第一次知道的,無疑是當時的周樹人,在仙台時代教過他,給他改過筆記,這些都還記得,只是周能成為這樣偉大的人物卻一點也沒有看出來,從我的學生裡飛出了這樣的偉人也真令人高興啊!”

據藤野恆三郎回憶說,當記者拿著一張魯迅逝世的照片給他叔父看時,這時他叔父才知道了魯迅逝世的消息,他正襟危坐,非常莊重地把那照片舉過頭頂,然後提筆端端正正地題寫了“謹憶周樹人君 ”六個大字,來訪的記者對這次訪談進行了整理,並把它發表在1937年3月號的《文學案內》這就是人們常提到的藤野先生的回憶文——《謹憶周樹人君》。

至此魯迅先生與藤野先生的友好交往,深厚情誼便通過新聞媒體迅速在日本各地傳播開來,《藤野先生》也成為日本人最為熟悉,讀得最多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 ,為了讓後人弘揚藤野先生的無私精神,永遠銘記兩位先生的友好佳話,日本人民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許多地方都建造了永久性紀念設施,使之成為永恆的紀念。

魯迅去世後藤野先生這樣評價他

紹興魯迅紀念館的兩位。

附錄《謹憶周樹人君》全文

因為是多年前的舊事了,所以記憶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確定我從愛知醫學專門學校轉職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後兩年或三年,周樹人君作為第一個從中國來的留學生進入了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因為是留學生,不需要參加入學考試,周樹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級生一起聽課。

周君身材不高,臉圓圓的,看上去人很聰明。記得那時周君的身體就不太好,臉色不是健康的血色。當時我主講人體解剖學,周君上課時雖然非常認真地記筆記,可是從他入學時還不能充分地聽、說日語的情況來看,學習上大概很吃力。

於是我講完課後就留下來,看看周君的筆記,把周君漏記、記錯的地方添改過來。如果是在東京,周君大概會有很多留學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為只有周君一箇中國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並沒有讓人感到他寂寞,只記得他上課時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來當時的記錄的話,就會知道周君的成績,可惜現在什麼記錄也沒留下來。在我的記憶中周君不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

那時我在仙台的空崛街買了房子,周君雖然也到我家裡來玩過,但已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了。如果過世的妻子還在世的話,或許還可以回憶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長子藤野達也在福井中學時,主講漢文的菅先生對他說"這本書上寫了你父親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麼回事,給我們也講一講那些事情"。於是長子達也借回了周君寫的書讓我看,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譯的。

這以後大概過了半年,菅先生來和我會面,也談到了書中所講的那些事情。從菅先生那裡,我知道周君回國之後成了優秀的文學家。菅先生去年去世了。聽說在姬路師範當老師的前田先生也說過周君的一些事情。讓我再回到前面的話題。周君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總共只學習了一年,以後就看不到他了,現在回憶起來好象當初周君學醫就不是他內心的真正目標。周君臨別時來我家道別,不過我忘記這次最後會面的具體時間了。

據說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掛在寓所的牆上,我真感到很高興。可是我已經記不清是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形式把這張照片贈送給周君的了。

如果是畢業生的話,我會和他們一起拍紀念照,可是一次也沒和周君一起照過像。

周君是怎樣得到我這張照片的呢?說不定是妻子贈送給他的。周君文中寫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寫,我現在也很想看看自己當時的樣子。我雖然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但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因此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我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周君來日本的時候正好是日清戰爭以後。儘管日清戰爭已過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時社會上還有日本人把中國人罵為"梳辮子和尚",說中國人壞話的風氣。所以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也有這麼一夥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當成異己。

少年時代我向福井藩校畢業的野坂先生學習過漢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國人的先賢,同時也感到要愛惜來自這個國家的人們。這大概就是我讓周君感到特別親切、特別感激的緣故吧。周君在小說裡、或是對他的朋友,都把我稱為恩師,如果我能早些讀到他的這些作品就好了。聽說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聯繫上的話,周君會該有多麼歡喜啊。

可是現在什麼也無濟於事了,真是遺憾。我退休後居住在偏僻的農村裡,對外面的世界不甚瞭解,尤其對文學是個完全不懂的門外漢。前些天從報紙上得知周君魯迅去世的消息,讓我回憶起上面所說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現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沒有孩子?

深切弔唁把我這些微不足道的親切當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靈,同時祈禱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