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德與您分享:少數民族之毛南族

優德與您分享:少數民族之毛南族

優德與您分享:少數民族之毛南族

毛南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雖然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

人口與分佈

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毛南族的總人口為101192人。毛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這裡也是我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廣西南丹、都安、南寧、河池、柳州和玉林等地。此外,貴州省的平塘縣、獨山縣等也有少量毛南族人口。

族稱與族源

毛南族自稱“阿難”或“哀南”(單稱)、“窘南”(眾稱),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關於毛南族的記載最早見於南宋淳熙年間的《嶺外代答》一書,當時稱為“茅灘”。書中寫道:“自融(州)稍西南有宜州。宜處群蠻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鎮,荔波、贏河、五峒、茅灘、撫水諸蠻。”這些地方包括了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相鄰的南丹縣,以及緊鄰的貴州荔波縣境。“茅灘”又寫作“茆灘”,當時“三南”地區被稱為“茅灘”,謂此地人“茅灘蠻”。清代毛南人立有《譚家世譜》,碑文中開始出現“毛難土苗地方”、“毛難甲”,“來毛難安處”的記載,這是毛南族名稱的正式出現。

文學與藝術

毛南族的民間文學以口頭文學為主,主要包括神話、歌謠、童話和民間故事等題材。流傳較廣的神話傳說有《盤古的傳說》《太師六官》《頂卡花》《七女峰》《恩愛石》等;民間故事包括世俗故事、愛情故事、英雄故事、機智人物故事、風物傳說故事、動物故事、笑話等,其代表作品有《孟姜女送衣》《龍女與漢鵬》(即螺螄姑娘)《董永》等。

毛南族的民歌形式多樣,有多種形式和體裁,主要根據場合、內容、對象不同而定,常見的民歌形式有比、歡、排見三種,曲調有二三十種之多。“比”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時最愛唱的一種民歌,多為對唱形式。“歡”是一種頌體民歌,多在祝福、恭賀、讚頌以及盤問對歌時詠唱。“排見”的內容以敘述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或著名人物事蹟為主,也有歷史神話、愛情及世俗故事等。毛南族群眾常常能夠觸景生情,用自編自唱的歌謠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毛南族的民間舞蹈多與祭祀活動有關,如神職人員進行宗教活動時表演的“還原舞”即儺舞,主要內容是希望通過祈神活動保佑子孫興旺發達。舞蹈風格原始古樸,肅穆莊重,動作輕柔悠然。此外,在民間祭祀樂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木面舞以祭祀、娛神、娛人為目的,充分體現了儺舞的神韻,儘管它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卻以頌揚真、善、美的觀念為主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