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祕密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秘密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放眼古今中外歷史,人們對於世界的誕生一直抱有強烈的認知欲和探索欲 ,無論是現代科學的宇宙起源說還是世界各地的神話創世理論,都傳播廣泛,擁泵眾多。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秘密


而在中國,耳熟能詳的便是盤古開天的故事,那麼,盤古的誕生以及神話形成的真相是什麼?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不一樣的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是正統開闢神話麼?

一直以來都有人質疑盤古開天這一神話,是否真的存在一個完整的發展脈絡,進而懷疑其真實性。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秘密


因為根據官方資料描述,三國時代才出現盤古創世開天之說。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極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語出三國徐整《三五曆紀》)

而在兩漢先秦之前的眾多早期文獻中,《山海經》中沒有出現盤古,屈原的《天問》中也沒有問及盤古,司馬遷的《史記》中亦沒有談到盤古。

這些權威典籍關於盤古的集體失聲,說明此前中國大地上不存在“盤古”這樣一個名稱。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秘密


因此至少可以斷言,盤古作為開闢神形象的產生時間較晚,絕不會早於女媧伏羲,甚至比不上炎黃和堯舜禹。《三五曆紀》說盤古產生後“乃有三皇”,不過是作者杜撰的結果。

那麼,最早的開闢神話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早於盤古的開天之說

其實,在先秦之前的典籍中,已經有了開天闢地這樣的神話概念。這則故事就記載在《莊子 · 應帝篇》裡。

傳說在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只有一望無際的海域和什麼都沒有的黑暗世界。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音同叔)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混沌即未曾開闢的世界,混沌被兩位好友坑死後就化作了世界和萬物,天地因此誕生。

此後混沌的形象在《山海經》變成了喜歡歌舞的怪獸帝江,在比山海經稍晚的《神異經》西荒經中,又搖身一變,變成德行不好懲善揚惡的狗狀野獸。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秘密


不過無論是哪個形象都實在太差了,所以後來的古人都不承認這樣的開闢神存在,於是直到漢初《淮南子》記載了陰神、陽神從混沌中生出,新的開闢神話才再次出現。

但可能劉安是個修仙迷,這套說法太玄不接地氣,普通人不好理解,所以也沒有廣泛流傳。

就這樣又過了很多年,民間傳說層出不窮,祖宗一個接一個,但是被官方和人民群眾普遍認同卻沒有。

於是,時間來到了三國時期,盤古之說漸漸盛行。

/盤古的真實形象是?

關於盤古神的身份,大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本土南方少數民族起源說,一種是印度來源說。

印度起源說

認為盤古起源於印度無非是以下幾點論證。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秘密


其一:印度是世界上的宗教神話第一大國,許多廣為流傳的神話都來自印度,而且盤古神話中的身化萬物在印度《吠陀》神歌中可以找到,最早被印度記載。

其二:徐整論及盤古時可能看過後漢所譯佛經《摩登伽經》,在該經上借用過一些東西。

其三:印度婆羅門教創世大神梵天的“梵”讀音與“盤”接近。

不過這種說法時至今日基本被摒棄,故而可以不論。

至於本土說,呂思勉先生曾道:“盤古之說雖不見於先秦文獻,而今世俗無不知有盤古氏,蓋其說甚舊,故傳之甚廣。”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秘密

由於遠古時期沒有文字,加之我們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傳統,因此,這一神話傳說,形諸文字雖晚,但其內容的發生應在很早的遠古時期,是千百年來中華先民口耳相傳的結果。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各民族公認的盤古,不是一個具體的神或人,而是一個文化符號。

這個符號具有象徵性,其本身就是各民族構想出的文化祖先或稱文化英雄。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盤古是人,也是神,亦可以兼具半人半神的特徵。這就是盤古多元一體的文化身份。

少數民族起源說

神話作為人類早期支撐群體信仰的精神產品,其作者自然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些坐在書齋或時而去民間採風的文人墨客。

他們具有特定的身份,一般承擔著氏族或族群的酋長、巫師、祭司、歌手、從醫者、工匠等要職。這種人往往具有極高的威信。

當他們替神說話時就成了金口玉言,帶有無可置疑的神聖性。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秘密


現代專家大多認為,歷史上盤古神話當起源於古代百越族系中。

比如土家族的《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侗族的《古老和盤古》……

而關於盤古的來歷,在各民族神話中也表現出明顯的靈活性。壯族神話認為,盤古是從天上貶到人間的神;毛南族神話說,盤古是土地神的子孫;瑤族神話認為,雲彩生盤古;侗族神話說,蟠桃變化成盤古……

盤古的體貌特徵,同樣如此。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或不同講述者對盤古的不同講述,並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它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影響,是各民族友好相處、文化共享的必然結晶,展現出民族文化交流的開放和包容;另一方面,盤古神話在民間的生生不息,反映了人們對盤古創世的高度認可與熱愛。

總之,盤古神話的內容是非現實的,但並不排除盤古神話敘事的創作理性。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秘密


畢竟,盤古開天闢地不像其他一些神話,源於神的意念,前者表現出是建立在物質世界基礎上的樸素唯物觀。

盤古在“渾沌”中的“一日九變”,以及盤古死後的“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等,都是以變化發展的眼光辯證地探索萬物起源,表現了以人的自我觀照為中心的創作視角。

這一點上,華夏先民要遠比同時期國外的智者更有認知意識。

/盤古如何衍化為宇宙

為何開闢宇宙世界的是盤古?這一點就要從盤古一詞的根源說起。

拋開後世杜撰的文獻,盤古一詞的考究應該先從《墨子》中入手。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圜,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語出《墨子·天文志上》)

其中說到的以度天下之方圜,這裡的圜通圓,但不完全等同於圓。在墨子的概念中,符合規矩的才叫圜。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秘密


其中所含空間的意思,差不多等同於莊子和文子提到的宇宙概念了。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語出《文子·自然》)

所謂宇宙,就是空間和時間的總稱。宇宙和圜久之間,其實就屬於同質異述的關係。

上下四方曰宇(空間),形容為圜,往古來今曰宙(時間),形容為久。

不同的典籍都告訴我們,時間無限、空間無限,人要知其奧秘,需一定的參數來衡量,有了對比方之其大小。宇,原本是一定範圍的疆域,宙是駕駛著船能走到極遠的時間。所以叫宇宙。

盤古的盤字,在先秦漢字中並不是盤子的意思,是圓狀的東西,叫作盤。

所以盤古其實就是圜古,而圜古就是圜久,因為古和久同義。圜久又來自宇宙。那麼關於盤古的脈絡就很清晰了。


墨子的一句話,揭露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秘密

宇宙→圜久→圜古→盤古


這就是盤古的真實身份,是由道家的宇宙義理逐漸有了神格化,進而轉變為開天闢地第一神。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是盤古開天了,因為盤古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盤古。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關注如斯精舍,分享古人智慧,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