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的小孩說話帶粗口,你認為是受了什麼影響而引起的?

伊nana


今天中午樓下遛娃的時候,正好遇見一個7歲的小男孩,一句一個我*,顯然這個粗口已經成了他的口頭禪。

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通過一個孩子的言行,基本可以斷定他的父母的言行以及教育。

小孩的好多行為,都是模仿周圍人的。

模仿家人,這次我認為這個是最主要的因素

小孩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的模仿周圍人對言行。

而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肯定是被模仿對象的首選,他們現有的年齡段對好多事物的是非沒有分辨能力,有一學一,直接搬過來用。

所以,父母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做父母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需要進步的空間也很大,一定做好孩子的榜樣。

模仿同學,純粹跟風以為很酷

小時候,從我印象中,我爸媽從來不打架,也不會爆粗口。

我就記得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班級好幾個同學開始爆粗,當時我根本不懂這是不好的話,就只覺得特別酷特別有意思。然後回家後,跟我媽聊天,就隨口說了一個“沒球用”,結果我媽媽聽了特別生氣,很嚴肅地跟我說以後不可以用這種詞語。從此以後我真的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

我對這件事到現在都印象深刻,是因為我當時特別委屈也很納悶兒,我就覺得同學們都說,而且沒有覺得說這個有什麼呀。隨著慢慢長大,我也理解了媽媽的做法也很感動她及時指正。

所以,父母一定注意孩子的言行,如果聽到孩子言談舉止有不禮貌的行為,一定要嚴肅認真地告訴他,不可以不當回事,不要想當然地覺得大了就好了,有些你認為的小問題,如果不及時處理,會發展成大問題,而且剛發現的時候很容易改正,等到這個習慣深入他心了,就不好改了。

總之,不論是模仿家人還是朋友,孩子有帶粗口或者其他壞習慣,父母應該找自己的原因。

如果是模仿自己,說明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需要反省一下自己,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如果是模仿他人,作為孩子的父母,必須及時指正,孩子的是非觀這個時候模糊不清,需要父母的幫助與引導。


良辰育兒


⋯父母的影響二是環境影響。雲南師大附小一個年級十個班接孩子時從來沒聽到過哪個學生說髒話將近六千學生。學校風氣非常好👍在全國範圍評比那過第一.業業時間發表文章,學生全發展。吹。拉彈唱樣樣會還到過省外和臺灣比賽。都拿獎!


熱心牛奶奶


這要看孩子的年齡多大,在2歲左右(個人認為跟隨孩子語言發展狀態,即獨立表達能力有關)出現一個詛咒敏感期。

簡單來說,孩子發現語言是有魔力的,是有力量的,當我這樣說的時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會很關注我。

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外界環境的影響,可能來自於父母、其他小朋友、各種媒體等。


當孩子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不必過分擔心,從行為主義學派考慮,你不去過分回應,就挺好。你可以這樣說:“我們都很討厭你這樣說,聽到你的話,讓爸爸媽媽心裡很不舒服。你不可以這樣說。”大概是這個意思吧,就是表達你的感受,同時明確告訴他你的態度:不可以這樣做。


其實,這也是教給孩子如何表達情緒的一個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