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德与您分享:少数民族之毛南族

优德与您分享:少数民族之毛南族

优德与您分享:少数民族之毛南族

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虽然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

人口与分布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毛南族的总人口为101192人。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里也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广西南丹、都安、南宁、河池、柳州和玉林等地。此外,贵州省的平塘县、独山县等也有少量毛南族人口。

族称与族源

毛南族自称“阿难”或“哀南”(单称)、“窘南”(众称),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关于毛南族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淳熙年间的《岭外代答》一书,当时称为“茅滩”。书中写道:“自融(州)稍西南有宜州。宜处群蛮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荔波、赢河、五峒、茅滩、抚水诸蛮。”这些地方包括了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相邻的南丹县,以及紧邻的贵州荔波县境。“茅滩”又写作“茆滩”,当时“三南”地区被称为“茅滩”,谓此地人“茅滩蛮”。清代毛南人立有《谭家世谱》,碑文中开始出现“毛难土苗地方”、“毛难甲”,“来毛难安处”的记载,这是毛南族名称的正式出现。

文学与艺术

毛南族的民间文学以口头文学为主,主要包括神话、歌谣、童话和民间故事等题材。流传较广的神话传说有《盘古的传说》《太师六官》《顶卡花》《七女峰》《恩爱石》等;民间故事包括世俗故事、爱情故事、英雄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风物传说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其代表作品有《孟姜女送衣》《龙女与汉鹏》(即螺蛳姑娘)《董永》等。

毛南族的民歌形式多样,有多种形式和体裁,主要根据场合、内容、对象不同而定,常见的民歌形式有比、欢、排见三种,曲调有二三十种之多。“比”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时最爱唱的一种民歌,多为对唱形式。“欢”是一种颂体民歌,多在祝福、恭贺、赞颂以及盘问对歌时咏唱。“排见”的内容以叙述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或著名人物事迹为主,也有历史神话、爱情及世俗故事等。毛南族群众常常能够触景生情,用自编自唱的歌谣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毛南族的民间舞蹈多与祭祀活动有关,如神职人员进行宗教活动时表演的“还原舞”即傩舞,主要内容是希望通过祈神活动保佑子孙兴旺发达。舞蹈风格原始古朴,肃穆庄重,动作轻柔悠然。此外,在民间祭祀乐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木面舞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尽管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却以颂扬真、善、美的观念为主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