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灵山各地各民族的村落是怎么样的?有你们村吗?

在前几期十三叔讲了钦灵地区(钦州灵山等地)的开村祖屋为何是“富”字?这期我们看看广西各地各民族的村落选址,构成是怎么样的。


广西、钦州灵山各地各民族的村落是怎么样的?有你们村吗?

小山村


选址
广西各民族村落的选址因地形、气候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不尽相同,但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却是共同的特点。大多数村落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方,村后靠近大山或山林,寨前视野开阔,靠近田地、河流。民谚“高山瑶,矮山苗,汉族住平地,壮、侗住山槽(峒场)”, 基本上反映了广西各民族的居住分布和村落选址情况。

广西、钦州灵山各地各民族的村落是怎么样的?有你们村吗?

壮族村落多选在地势较高,背靠青山,面临溪河的地方。以向阳为佳,坐西向东,或坐北朝南。习俗认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生活蒸蒸日上;向南风和日暖,人畜兴旺。
汉族村落多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背风向阳,交通便利的地方。

广西、钦州灵山各地各民族的村落是怎么样的?有你们村吗?

龙胜壮族村落


瑶族古代依山险而居。近现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不一定要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种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
  苗族村落大多建在山坡、山坳以及半山腰较开阔的地方。龙胜的苗族村落则大多建在山麓、河边或田坝旁。南丹、隆林等地的苗寨则多建在山腰或山顶。
   毛南族村寨大多选在平地,以山峰为依托,村前一般有片开阔地。京族村落大多选在海岛和海岸边。仡佬族村寨大多选在l3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侗、水、仫佬、彝等族的村落一 般选在依山傍水,光照充足,村旁树木参天,寨边溪水长流之处。

广西、钦州灵山各地各民族的村落是怎么样的?有你们村吗?

苗族村落


成员构成
历史上,各民族多聚族而居。秦汉之后,随着各民族的迁徙、通婚,逐渐打破“全峒纯一姓”的状况,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聚族而居的村落结构至今仍未彻底改变。
  

壮族村落至今多为同姓聚族而居,远离城镇的村寨,这种情况更为显著,较大的村寨也有几个姓氏的家族共同居住的。一般说来,城镇附近的壮族村落相距不很远,村与村之间的 距离,近者二三里,远者三五里。边远山乡和交通闭塞的山区,两村之间相距约八至十里。 村落大小不等,大村几百户,小村十来户。人们习惯于从山脚开始,一栋靠一栋地往山坡上建造干栏,形成梯形干栏群;或将若干个干栏排为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两端有围墙和院门,形成一个长方形的院落。在村落边缘,如有那么几家离得稍远一些,或者散居他处山边, 一般是从别处迁来的外族或外姓人。

广西、钦州灵山各地各民族的村落是怎么样的?有你们村吗?

苗族村落


汉族一般由若干个姓氏的家族杂居在一个村落中,但桂南等地则多同姓住一村。小村数十户,中等村落上百户,大村寨数百上千户。
   瑶族村落比较小,分布比较零散,村与村的距离,近者相距二三里,远的相距三五十里。 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的瑶族(茶山瑶、花蓝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其余大部分瑶族(盘瑶和布努瑶)的村 落一般只住十多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家族或亲戚,最多二三十户;大部分村落比较分散,有的人家住在山腰,有的人家住在坳顶,有的则住在坳下。每户之间大都相距半里到一里,有时一个村落分布在数个山头或场,每个山头或场只住一二户。民谚称“讲话听得见,见面走半天”

广西、钦州灵山各地各民族的村落是怎么样的?有你们村吗?

苗族大多聚族而居,几家或几十家一个村寨,大的村寨一二百户。村寨的房屋紧密相邻, 三五十栋或一二百栋紧挨在一起。隆林等地的苗族一般与壮、彝、仡佬族杂居,每寨七八户、 十几户不等,三四十户的大寨较为少见。
 侗族聚族而居,单家独户居住的情况极少。大寨三五百户,小寨也有十五六户
仫佬族有血缘关系的同族人往往居住在同一村寨,只是在一些较大的村寨,才与别的民 族或别的姓氏杂居。罗城下里一带的仫佬族,同姓不同祖宗的人同住在一村时,分段居住。 大村百来户,小寨二三十户,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多在五六里之内。
  毛南族多同族、同姓聚居在一起,很少和外族、外姓杂居。山区村落比较分散,三五户为一村者颇多;平地村落多为十多户至数十户,大的百余户。平地村寨相距较近,二三里内 有一村落;山区村寨相距约十里到数十里之遥。寨内房屋零星分散,各房族自成一栋,互不相连。


  回族多聚族而居。在城镇,多集中于几条街道居住;在农村,则多自成村落聚居。
 京族大多聚族而居。村落多位于茂盛的树林之中,这些茂盛的树林可阻挡、减弱从海面吹来的热带风暴,所以严禁砍伐。村落中的房屋零星分散,没有整齐的排列。每家四周留有 开阔的空地,周围种植一些剑麻、仙人掌之类植物,既可作为篱笆,又能点缀美化村落。
 水族大多聚族而居,同一村寨的人大都有血缘关系。村落大多较为集中,少的几十户, 多的百余户。

广西、钦州灵山各地各民族的村落是怎么样的?有你们村吗?

村中设施
壮族村落习惯用石头垒一道围墙,墙外种荆棘,不少村落附近还生长着高大葱茏的榕树、 龙眼树和大竹。建国前,村头巷口都建有门楼,门内设栅栏,有的还筑有炮楼,耸立于村中 或寨侧,以保护村寨的安宁。村前寨口,靠近溪水之处,设有水碓、水碾或水榨房,供村人 加工粮油。建国后,社会治安良好,生产有了发展,门楼、炮楼逐步拆除,机械粉碎机代替 了昔日的水碓、水碾与水油榨。
   东兰等地的壮族还在寨中较平坦的地方建一座凉亭,供寨上的人休息、乘凉、议事。村中儿童也常于月明星稀之夜在这里做游戏、唱歌、猜谜语,或听老人讲故事。
   村中的巷道多用鹅卵石或石板铺平,巨族大姓在寨内建有祠堂。村头寨尾一般建有庙宇。 庙内神台有泥塑神像。“文化大革命”中,祠堂、庙宇基本夷为平地,或改作他用。近年来, 有些村寨又筹资重建祠堂庙宇。
   50年代中以前,多数壮族乡村不建厕所,人们到村外偏僻处拉屎,有拉屎“打游击”戏称。

合作化后,大多已修建了厕所。
   汉族村落周围林木葱郁,多种植榕树、桉树、龙眼树等。相当部分的村落过去建有围墙、 门楼和炮楼,村边十字路口或大树底下,多设置社庙。村中设祠堂。

广西、钦州灵山各地各民族的村落是怎么样的?有你们村吗?

瑶族村落大都竹木青翠,风景秀丽。建国前,居住在石山区的部分瑶族为防盗匪打劫, 在出入村寨的坳口上建有石头砌的山墙。住在平地的瑶族也于村口及村的四周修建层层闸门 和围墙,用以防卫匪盗。村旁一般保留有一片古老的树林,俗称“神林”,林中设社坛。村 寨习惯破竹为槽,架设水枧,将水引到家中饮用。一般是几家人共用一条主水枧,各家再引 一条分水枧入屋,让水直接流入水缸或木桶。水枧百数十米,甚至上千米,盘山过坳,飞越 几个山坡。河池地区居住在大石山区的瑶族,由于缺乏水源,过去习惯在村中低洼处挖一泥 塘,用以储积雨水供食用。建国后,国家拨专款在这些地区修渠引水,或修建水柜储存雨水, 供人畜饮用。


  苗族的村落旁常保留着几株或几十株参天大树,俗称“水口林”。过去,还在村寨四周 种荆棘为篱,高五六尺,纵横交错,人畜均难通过;在进村的路口建一小木楼作寨门,晚上 由守寨人或最后收工者关闭寨门。建国后,寨门多已倒塌,但荆棘篱笆仍然保留。寨中一般 有公共场所,并建有戏台,平时供人们休息和儿童做游戏,节日时供人们聚会娱乐。三江等 地的苗寨,村寨中还挖有水井,井上建有亭阁,既可保持水源清洁,又可供人乘凉。
  侗族村与村之间的主干道多为石板路,用石板或大鹅卵石铺成。斜坡筑有石阶, 平地镶铺石板,雨天不滑,晴天无尘。建国后,由于修筑公路和机耕道,乡间石板路大多废 弃。过去,在交通要道的山坳上,多建有茶亭(又称凉亭),内设长条木凳,供来往行人乘凉 休息。热心的侗族妇女还常把一双双草鞋挂在茶亭内的柱子上,免费供行人穿着。茶亭过去 有专人管理,夏日免费供给行人茶水,冬天采樵生火,让行人歇脚取暖。大的茶亭还建有公 房,供管亭人居住,来往行人亦可少量留宿。设置于三岔路口的茶亭立有路碑,指明各条道 路的去向。建国后,公路通入侗乡,来往旅客多改乘汽车或自行车,乡间古道几无行人,茶 亭虽仍存在,但已无人住守。

  侗族村落多为绿树环抱,古木参天。村民将这些古树视为保佑村寨平安、兴旺的标志。 过去村寨多用篱笆围住,进出寨子都要推开两扇关闭的“把门”。寨内鼓楼高耸,四周布满 鱼塘。有的还把粮仓建于塘上,既可防火,又可防鼠。鼓楼是侗族一村一寨或一族姓的标志, 是议事和文化娱乐的中心。如全村同一姓,就共建一座鼓楼于村寨中心;若是数姓杂居,则 各姓所聚居的中心分别建鼓楼。鼓楼是宝塔式的亭阁,分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为四方形的 殿式建筑;上半部是重檐斗拱,一般呈四面流水或六面流水,也有呈八面流水的。由下而上 依次缩小,呈宝塔状,层数多为奇数,三五层至十五层不等,高于全村所有房屋。著名的三江马胖鼓楼,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钦州灵山各地各民族的村落是怎么样的?有你们村吗?

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桥梁大都建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有石拱桥、石板桥、 竹筏桥等。其中长廊式“风雨桥”最为著名。整个建筑为石礅木身结构。桥礅以青石加工后 垒砌而成,不用钢筋水泥;桥身以木头凿榫穿枋衔接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桥面并排数根木 头为底,上铺木板。桥顶竖柱立架,盖以青瓦,形成能避风雨的长廊通道。桥上有亭台楼阁, 有栏杆坐凳;桥内各顶梁与排枋上,雕刻或绘有各种图案及飞禽走兽等装饰。“风雨桥”既 是通行的要道,挡风避雨的场所,又是休息娱乐的好去处。建筑规模视河流的宽窄而有大有 小,结构有简有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江程阳桥。
   侗族有唱歌、演戏之俗,故近百户人家的村寨除修建鼓楼外,还建戏台。戏台形似鼓楼, 一般为二层,每层高约二米。第二层为舞台。台前建有岩坪,以青石板铺成,为观看演出之 场地,也是人们茶余饭后休息乘凉之处。 配黑白图片:龙胜宝赠地区沿河搭架晾禾把。(蒋士贵摄)
   侗族一般不饮用河水,每个村寨旁和茶亭附近都有泉眼,村民常用大石板将泉眼围成水 池,俗称“石井”。井上盖一块大石板,用以遮住雨水和随风飘落的树叶、杂草,保持泉水 清洁。较大的石井还修建井亭,亭柱上挂着一排竹筒做的竹杯或竹瓢,供人取水饮用。亭内 有木板长凳,可供小憩。


   侗族家家户户都选定通风向阳、光照充足、靠近村寨的地方起牌搭架,专作晾晒禾把, 或黄粟、子用,俗称“禾晾”。禾晾高约四米,每排由两根杉木柱与两块穿枋构成,中间横 穿一二十根活动圆木,可取下可安上,供晾晒东西。 建国前,每个侗寨都建有先母坛。坛旁种有冬青、万年青等,坛屋外砌一小岩坪,供人们进行祭祀活动。建国后,随着先母崇拜 的逐渐消失,先母坛亦逐渐废弃。
   仫佬族的村寨过去筑有围墙和闸门,以防盗匪。就是村中巷道,也有重重闸门。一些富 裕户还在屋内修建二层高的炮楼。建国后,国泰民安,这些围墙、闸门和炮楼逐渐拆除。村 中巷道,大多是用石板铺就,晴雨都便于行走。
   建国前,毛南族村寨无论大小,在进村的道口旁常有用三块料石砌成的小亭,上盖石板 或瓦,内置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称李大将军庙。在村寨前的大树下,还立社王以保五谷丰 收和人丁兴旺。在村、峒的交界处,或水井边、桥头、山坳等行人过道处,常用石头或木头 刻写乡规民约,习俗称“隆款”。 在回族聚居的街道与村落,一般建有清真寺。

  京族村寨中建有“哈亭” 。 “哈亭”既是京族“唱哈”用的歌亭,又是神庙和祠堂。 “哈亭”以优质木料建成.牢固美观。“哈亭”正堂两旁用木板和料石筑有台阶,到“唱哈” 时,供村人入座听“哈”。
网友们,你们家是怎么样的村落?欢迎留言
文自:岭南十三叔
参考:各地地方志

更多详情,链接可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