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朝鮮半島在古代歷史上沒有併入過中國版圖?

紅狐727


幾千年來,我國古代在世界歷史上佔有領先地位。現今我國周邊一些國家在過去皆向我們俯首稱臣。比如朝鮮半島,不過一直以來中原王朝從未徹底地將它納入版圖,這是為何?

一、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瞧不上土地貧瘠的朝鮮半島

中原王朝農耕文明極其發達。幾乎所有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們均重農抑商,即使是元、清兩朝,也被漢人同化,以農耕文明替代策馬奔騰的遊牧文明。而農業則十分依賴地形與氣候。在唐朝以前,我國的農作物以北方的大小麥、粟、豆和黍為主,到了唐朝以後則以南方的水稻為主。

朝鮮半島雖雨水充沛,但其多山地,土壤貧瘠,既不適合種植我國北方的旱作物,又很難大範圍、多週期地種植我國南方的水田作物。古時候,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根本。農業發達,則百姓安居樂業,國庫相對充盈;農業衰敗,則百姓流離失所,再加上官吏藉機貪汙,國庫自然捉襟見肘。故而以小農經濟為主的中原王朝是如何也看不上朝鮮半島<strong>

二、朝鮮半島位置偏僻、不宜攻打且其軍事力量不容小覷

朝鮮半島地處東亞大陸東北部,其三面環海,僅一面與我國相鄰。這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其位置是極其偏僻的。在交通閉塞的古代,軍隊往往以步兵為主,能騎馬的乃地位較高者。故而出征朝鮮半島光路途就消耗了眾多糧草、時間與精力。縱觀中原歷朝歷代,不論是青銅時代的商周、還是封建時期的唐宋元明清,沒有一任皇帝將朝鮮完全控制。<strong>

史載魏晉南北朝期間,中原地區大亂,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趁機佔據遼東地區並窺伺中原,對中國構成極大威脅。後來隋朝統一中原,隋煬帝三次討伐高句麗,均以失敗告終。而這三次東征可謂勞民傷財,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伏筆。高句麗之患直到唐朝太宗年間才得到解決。但此時朝鮮半島南部還有兩個政權,唐朝又聯合其中的新羅政權,滅掉了百濟政權,至此朝鮮半島南部被新羅佔據,北部則再度被中國控制。實際上以唐朝當時的實力若想繼續攻打新羅也是可以的,但這將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恐怕會拖垮唐朝的財政。

另外我國疆域闊,古代尚有耕地未開發,中原王朝之時我國人口壓力不大,完全不需要擴張無用領土。<strong>

總而言之,吞併朝鮮半島,弊大於利。當年元英宗曾想在高麗設立三韓行省,徹底兼併朝鮮半島。然而這個想法遭到大學士王約的反對,王約認為:“高麗去京師四千裡,地瘠民貧,夷俗雜尚,非中原比,萬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舊制。”可以說中原王朝不把朝鮮半島吞併而讓其俯首稱臣是利益權衡後的最佳選擇。這既顯示了我國天朝上國的威望,能享受來自朝鮮半島的貢品,何樂而不為?


鄧海春


如果放眼整個朝鮮半島,中國古代確實沒有任何王朝將其併入版圖。

但是,如果只關注朝鮮半島的北部地區,情況就並非如此了。

歷史上的朝鮮半島北部,曾經被中國納入疆域。

  • 例如,漢武帝就在消滅衛滿朝鮮的右渠王后,在朝鮮半島北部設有漢四郡。

  • 再比如唐高宗,曾以平壤為中心設立安東都護府,南部與半島的新羅政權接壤。


但無論是漢四郡,還是安東都護府,存在的時間都不長。

對於一些中原王朝,如隋朝、宋朝、明朝等等,其實是沒有能力吞併朝鮮半島。

對於漢朝、唐朝而言,能力的極限是朝鮮半島北部。

真正讓朝鮮半島屈服的,其實是元朝和清朝。

若論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沒有朝代能比得上元朝。

但是,元朝並沒有吞併朝鮮半島的意圖,只是設置徵東行省,以羈縻的方式控制朝鮮半島。


其次就是清朝,通過丁卯、丙子兩次戰爭,把朝鮮徹底打服了。

但是,清朝也沒有吞併朝鮮的意圖,其主要的軍事目標還是奪取中原地區。

所以朝鮮半島能夠繼續保持相對自主的地位。而清朝對朝鮮的政治約束力,也是歷史上比較少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19世紀中後期,面對西方列強的挑戰,清朝還利用《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進一步控制朝鮮半島的政治,直到甲午戰爭後才停止。


HuiNanHistory


有的朋友,提及朝鮮距離中國大陸這麼近,為什麼歷史上沒有併入中國版圖?要問這個問題,世界上的強國也有許多類似問題。比如英國,與愛爾蘭那麼近。卻是不能征服。而遠在萬里之外的馬爾維納斯群島,卻不惜重兵奪取;再看美國也很強大,對近在咫尺的古巴卻無可奈何,最後只有伸出橄欖枝,表示友好;意大利國土邊緣就要一個袖珍小國摩納哥與其稱兄道弟,也是無可奈何。再看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然而一個小小格魯吉亞也沒有完全征服。等等例子數不勝數,因此,鄰邦無論大小,都有生存的空間!


老黑健身圈


朝鮮半島雖未併入中國的版圖,但中國歷史上卻數次佔領過朝鮮半島。

商朝時期,商朝的貴族箕子跑到朝鮮半島避禍,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箕子朝鮮。戰國時期,燕國人衛滿也跑到朝鮮半島,建立了衛滿朝鮮。

封建王朝時代,漢武帝時期消滅衛滿朝鮮政權,在朝鮮半島設立漢四郡,時間一直延續到東晉時期,漢四郡被高句麗蠶食。

隋朝時期,隋煬帝亦曾三徵高句麗,但都以失敗告終。直至唐高宗時期唐朝消滅高句麗和百濟,建立安東都護府和熊津都督府,但是沒多久就被新羅侵佔,唐軍撤出

蒙元時期,蒙元經過數次戰爭,終於迫使高麗王朝臣服,並在朝鮮半島設立徵東行省,作為進攻日本列島的基地。入侵日本失敗後,考慮到朝鮮半島土地貧瘠,人民貧困,元朝廢除了徵東行省,再次放棄了朝鮮半島,但保留了高麗屬國的地位。

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朝鮮半島一直被作為中國的屬國,向中國稱臣納貢,其國王接受中原王朝皇帝的冊封,朝鮮半島更一度被冠以“小中華”的稱號。

中國歷史上有數次機會將朝鮮納入版圖,但最終都放棄了。這其中有地理因素:朝鮮半島遠離中原大陸,有崇山峻嶺阻隔,交通不便,亦不適合農業種植,對中原王朝的吸引力很低。軍事因素:朝鮮半島行軍困難,後勤糧草補給困難,朝鮮軍隊也有一定的戰鬥力,軍事佔領往往得不償失且軍事行動失敗的概率較大。民族因素:朝鮮有成型的民族語言文化,雖然將漢語列為官方語言,但底層民眾仍使用當地語言,同化較為困難,很難培養歸屬感。

從國際關係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古代沒有主權國家的概念。主權國家的概念直到近代才傳入中國,在此之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中國人心中是沒有國家這個概念的,中國人心懷的是天下。

再者是華夷之辨(此處指以地緣為衡量標準的華夷之辨)。文化上,古代華夏民族於中原,為文明中心,而周邊則較落後,因此逐漸產生了以文明禮義為標準進行人群分辨的觀念,合於華夏禮俗文明者為華,不合者為夷,或稱蠻夷、化外之民。地理上,華夏民族以天下中心自居,而四夷在四方。中國的皇帝是天子,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國家和中國的關係是貢國和屬國的關係,其首領只能被稱為王。在中國古代長期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倡導施仁政,以道德禮儀感化蠻夷,而非通過軍事佔領。



典型的是明清時期的朝貢體系,由於整個天下都是中華的,也就沒有了敵我、裡外之分,土地(現代意義上的領土)甚至可以被當作賞賜贈送給屬國。清雍正時期,安南國(即越南)侵佔了雲南開化府120裡的土地,雍正的表態卻是:天朝大國,勿與小邦爭利。在安南王上書表態願意世守藩封后,雍正皇帝一高興,下了一道諭旨:“朕統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隸版籍,安南既列藩封,尺地莫非吾土,何必較論此區區四十里之地?”。。。。。。“此四十里之地,在雲南為朕之內地,在安南為朕之外藩,毫無所分別,著將此地仍賞賜該國王世守之。”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並非不願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而是在中原王朝眼中,直轄版圖也好,藩國屬地也罷,皆為開疆裂土之功績。四海晏清,八方太平;天下一統,萬國來朝,實乃歷代帝王理想之境地。


黃色楓葉


歷史的朝鮮半島上,除了漢朝和唐朝曾派兵攻打併建立地方管理機構外,其他大部分時間則以藩屬國的身份向中原王朝臣服。為什麼不將其全境直接納入中華版圖呢?主要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分析:

地理因素

朝鮮半島位於東亞邊緣地帶,與東北平原還隔著長白山脈。一方面,朝鮮地理環境不佳,全境地形以山地為主,可以耕作的土地較少,中原王朝沒必要千里迢迢跑來佔領這一小塊貧瘠之地。

另一方面,朝鮮半島地形易守難攻,高句麗曾經就是利用這天然的屏障擋住了隋唐兩朝的軍隊。二戰後,連號稱“武裝到牙齒”的美軍部隊也在這裡吃盡了苦頭。

“遠交近攻”策略

秦始皇在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採用了遠交近攻的策略,這被後人所稱讚。其實漢、唐、明、清等朝代由於國土遼闊,也同樣採取相似的策略。

除了對重要的區域進行直接統治外;對邊遠少數民族區域還根據當地民俗實行羈縻政策,通過給予其自治權來換取政治上的隸屬關係;對於中華文明外圍的政權則採取藩屬制度,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這實際上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遠交近攻”。

結語

漢武帝攻打衛滿朝鮮和隋煬帝、唐太宗征討高句麗都是因為意識到朝鮮政權的威脅,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消滅隱患。而歷史上的其他時間,朝鮮半島的實力都相對較弱,常常被倭寇侵略而無力招架,只能向中原王朝求救。對於這樣一個願意俯首稱臣的小弟,還有什麼理由去佔領呢?


正一品貴妃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只有在漢朝時期,朝鮮半島的北部才納入過中國的版圖,西漢漢武帝時期,當時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滿朝鮮被西漢軍隊所滅,漢武帝在衛滿朝鮮所在區域設立四郡,史稱漢四郡,自此朝鮮半島北部進入中國版圖,但是這個時間並不長久,漢朝滅亡之後,中原王朝對漢四郡的掌控越來越弱,西晉八王之亂後,隨著樂浪郡被高句麗攻破,朝鮮半島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自此結束。至於中國古代的其他王朝,確實沒有將朝鮮半島納入版圖的歷史,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多數是以中國的藩屬國而存在,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中國的歷朝歷代對朝鮮半島這塊區域都不感興趣呢,而沒有將其納入中國版圖呢?

朝鮮半島之所以不被中國曆朝歷代所重視,沒有納入中國的版圖,主要是由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對中原王朝的威脅等原因所決定的。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朝鮮半島的北部以山地居多,交通非常不便利。在古代農耕社會,土地貧瘠的朝鮮半島對中原王朝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中,土地肥沃的東三省尚且是偏遠之地,更不用說是朝鮮半島了。山地居多的朝鮮半島易守難攻,對於古代軍隊來說,攻打以山地為主的朝鮮半島難度很大,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均以失敗而告終就是最好的例子,對於中國古代帝王來說,攻打朝鮮半島這塊貧瘠的地區,投入和產出不能成正比。

其次,與中原王朝同時代存在的其他少數民族相比,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有限。歷史上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對中原王朝都十分恭敬,朝鮮之名還是李氏朝鮮建立之初,朝見朱元璋之時由朱元璋所賜。在歷朝歷代,朝鮮一直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對於一個臣服於自己,聽話的小弟,中國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蠅頭小利而遠征朝鮮,當然,在他不聽話的時候,中國也會適時地敲打,唐朝時期,新羅借唐朝兵力滅了半島上的另外兩個國家,高句麗和百濟,之後因為爭奪百濟和高句麗故地而與大唐大打出手,經過多年戰爭,被唐代名將薛仁貴多次敲打之後,新羅向唐朝進貢並且謝罪。

最後一點,朝鮮半島上極強的民族意識也使中原王朝征服朝鮮困難重重。朝鮮半島從箕子朝鮮建立開始,朝鮮半島上形成國家的歷史比較悠久,並且長期受中原王朝的影響,文明開化程度也比較高,對於一個已經形成了自己民族意識的國家來說,往往這個國家的凝聚力會比較強,而且朝鮮半島上人口稠密,征服這樣一個國家會比較困難,即便最後勝利,征服的代價與獲得收益,可能也不成正比,往往得不償失。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在漢朝時期,朝鮮半島的北部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但是在其他朝代,朝鮮半島上的國家一直是以中國的藩屬國的名義存在。對於朝鮮半島這塊土地貧瘠且山地居多的區域來說,他對中原王朝的吸引力並不是很大,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征服朝鮮半島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同時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對於中原王朝的態度都比較恭敬,因此,中國曆朝歷代並沒有強烈的意願想要征服這塊區域。


小龍談歷史


在漢朝時期,漢武帝就把朝鮮併入了中國的版圖!公元前107年,漢武帝滅了衛氏朝鮮後,在其管轄地先後設置了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歷史上稱其為“漢四郡”。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置郡縣,說明已經把朝鮮半島納入了其版圖之內。不過,箕子朝鮮滅亡以後,箕準渡海南逃馬韓地區自立為韓王,這之後箕準又被滅,馬韓人又自立為辰王。

漢朝將朝鮮半島的北部納入版圖,而南部好像並沒有。主要是當時,南部和北部隔了一條江,且南部還沒有國家形成,處於野蠻的部落時代,對漢朝沒有威脅。所以,漢朝的軍隊沒有到達南部地區。公元前82年,漢昭帝在位期間,朝鮮半島的真番、臨屯二郡與玄菟郡的東部地區被併入樂浪郡。直到東漢、魏晉時期,樂浪郡還是在中國王朝的管轄之內。公元313年西晉十六國時期,中原大亂,當時西晉皇帝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人所殺。高句麗趁中原大亂之際,出兵攻佔了樂浪郡。中原王朝因此喪失了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權。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民族大融合,朝鮮半島南部受漢文化的影響,馬韓、辰韓和弁韓三大部落聯盟經過不斷戰爭逐漸融合,之後又分裂成三個國家:馬韓國、辰韓國、弁韓國。魏晉南北朝以後,隋朝統一六國,隋煬帝曾三次遠征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最終沒有成功。假如那時成功了,多半朝鮮半島又會劃歸中央王朝的版圖。隋朝滅亡以後,唐太宗李世民也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且唐太宗親征,唐軍佔領了高句麗十餘座城,消滅了數萬人高句麗軍隊,繳獲五萬匹馬和牛,還有眾多的盔甲武器。

唐朝雖然沒有 滅掉高句麗,但是對高句麗沉重的打擊。且唐太宗親征以後,採用疲勞高句麗的作戰策略。公元660年—668年,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亡了百濟和高句麗。後來唐朝又與新羅發生了戰爭雙方打了7年,兩國都沒有打敗對方,最終和談,唐朝與新羅最終以大同江為界劃分勢力範圍。新羅向大唐稱臣納貢,並做唐朝的藩屬國,其實這是唐朝變相承認新羅獨立。自此以後的中原王朝,一直將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視作藩屬國,並沒有將其納入版圖。


謀士說


朝鮮半島曾經三次進入中國版圖:

第一次是漢武帝時期消滅衛滿朝鮮政權,在朝鮮半島設立漢四郡,時間一直延續到東晉時期,漢四郡被高句麗蠶食;

第二次是唐高宗時期消滅高句麗和百濟,建立安東都護府和熊津都督府,但是沒多久就被新羅侵佔,唐軍撤出;

第三次是蒙元時期,蒙元經過九次戰爭,終於迫使高麗王朝臣服,並在朝鮮半島設立徵東行省,作為進攻日本列島的基地。入侵日本失敗後,元廷考慮到朝鮮半島土地貧瘠,人民貧困,廢除了徵東行省,保留了高麗屬國的地位,再次放棄了朝鮮半島。

由此可見,中國武力強盛的時候,征服朝鮮半島不是問題,但是為什麼放棄了這些領土,我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土地貧瘠,不適合大規模移民。因此當地人口以土著為主,對中原王朝缺乏向心力;

二是日本的影響。朝鮮半島是中國和日本的緩衝地帶,如果中國完全控制則直接威脅日本關西地區。反之日本控制朝鮮半島會對中國的東北和華北構成很大威脅。因此雙方的平衡點就是保留一個獨立但不強大的朝鮮半島政權存在。

因此,東北,內蒙古,臺灣和海南因漢人移民而留在中國版圖之內。新疆和西藏則由於周邊除了蘇聯曾經短期內威脅較大,並沒有太大的強敵不需要成為緩衝,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朝鮮半島雖然很早就被中國經略,但最終還是獨立於中國之外。


熊眼看歷史


這主要在於地理因素、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

地理上,朝鮮半島北面是長白山,西、南、東三面環海,從地理上阻隔了山脈兩端人民的聯繫。尤其是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基本上可以說是與世隔絕。南北朝以前,中國歷史幾乎沒有對這片區域的記載。記憶中最早要數隋煬帝遠征高麗,結果空耗國力,慘淡收場。

經濟上,朝鮮半島由於遠離中國古代人口密集區——中原。這意味著統治成本很高,相反,當地人脫離朝廷統治很容易。要有效統治,只派官員是不行的,必須要駐軍,這樣財政負擔巨大,僅僅依靠在當地收上來的稅是不夠的。再加上這裡又不是兵家必爭之地,沒有多少戰略價值,非常不划算,又何必死命砸銀子統治這裡呢?

政治上,高麗人對古代中國還算不錯,長期以來都是中國的藩屬國,承認中國宗主國地位,也未見對中原王朝的侵略。這也是其高明的地方,知道自己實力弱,不惹事,具有儒家文化傳統的中國自然不會去動他,我想這也是其保持獨立性的重要原因。


潤l溪


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攻下朝鮮北部,置樂浪郡,此後一直到西晉末年,朝鮮北部一直在中國的管轄下。唐高宗時才滅高句麗朝鮮北部重新回到中國控制中。但唐朝與剛剛滅掉百濟的新羅交好,新羅臣服於唐,此後一直到明朝。在元朝的時候也曾經一度在短期內完全佔領過朝鮮,只是控制時間也不長。其餘時候多數是作為中國的屬國而存在。但屬國畢竟不是直統領土,而且離中原朝廷還這麼近。這其中的原委還是比較複雜的。

古代的中國,朝廷一貫奉行朝貢體制,朝鮮就經常向天朝進貢稱臣,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它的獨立性。古代的朝鮮經常向天朝進貢美女,這些美女多受天朝帝王的青睞。使用美人計是朝鮮收買朝廷的一貫伎倆,這是其二。

再就是朝鮮在古代的獨立意識很強,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不是十分重要,三面環海攻打它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得不償失,最重要的是它向你稱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