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不要刘邦的三万户封邑,只求一座少数人才知道寓意的小县城

帝王心术是每一任皇帝的必修课,这门课不及格容易出现皇权旁落、臣权独大的情况。一位雄才伟略、开疆拓土、功绩卓越的好皇帝,帝王心术必然不差;不过,帝王心术好,也未必是位好皇帝。西晋王朝是司马家建立在权谋诡计上的,帝王心术比晋宣帝司马懿、晋文帝司马昭、晋景帝司马师(前面三位全是追封)、晋武帝司马炎四位西晋奠基人更强的皇帝少之又少。权谋往往是皇帝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不过不能常用,或者说不能明显使用,不然会失去人心支持。皇帝做久了,做什么事情都会带有一点权谋之术,不然坐不稳皇位,尤其是开国之初、统治根基不稳时。


此人不要刘邦的三万户封邑,只求一座少数人才知道寓意的小县城


刘邦是中国历史第一位布衣皇帝,史书没有记载他祖上出过显赫人物,连县令都没有。刘邦48岁起义,54岁称帝,迅速进入皇帝这一角色。开国之初,刘邦杀过不少功臣,临终前还念着要杀死自己没做错事的好兄弟樊哙。刘邦和朱元璋在对待功臣这一方面有点像,刚建国称帝,重重有赏,等到局势差不多稳定,就来卸磨杀驴。韩信、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英布、李善长、刘基、胡惟庸等都惨遭毒手。

公元前202年2月3日,刘备在洛阳南宫论功行赏大宴群臣,兴高采烈地和群臣交流打天下的经验:“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张良、萧何和韩信功劳最大,被当时的人和史书称为“汉初三杰”。萧何为首功,封为酂侯,食邑万户,位列众卿之首,还获得剑履上殿的荣誉,父子兄弟还沾他光封爵。开国第一侯,非萧何莫属。而韩信则成异姓藩王楚王,得封国楚国。这样看来,汉初三杰中张良是混的最惨的。


此人不要刘邦的三万户封邑,只求一座少数人才知道寓意的小县城


张良封留侯,得留地(今江苏沛县),封邑不多,属于开国功臣中的中末流。刘邦是刻薄寡恩的人吗?当然不是,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张良的佐策入关、斗智鸿门、暗度陈仓、下邑奇谋、虚抚韩彭、攻灭项羽、劝都关中等计策,在刘邦最需要的时候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起决定性的定鼎作用。张良如此战功,刘邦心里清楚,但他为什么还是只给张良这样的封赏呢?其实这些封赏不是刘邦给的,是张良自己要的。相信很多人会诧异,还有人不要这些东西?旷古奇闻。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此人不要刘邦的三万户封邑,只求一座少数人才知道寓意的小县城


洛阳论功行赏前,刘邦特地告诉张良:“你可以从诸国最富饶的齐国中选择三万户为食邑,自己任意选取,我都应允。”若是碰上其他人,肯定立马答应下来,找到地图划地盘去了。张良不是,他辞封,理由还相当充分:一生夙愿已经了却,如今国家稳定,病魔缠身、体弱多病,陛下给我一个小地方孤独终老便好。张良选取的小地方小县城正是留地(今江苏沛县),他与主公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寓意很少人知道,张良如此说,刘邦自然知道他是怀念当初相遇。心中感动,不可言喻。


此人不要刘邦的三万户封邑,只求一座少数人才知道寓意的小县城


张良这样的选择还有明哲保身的考虑,“敌国破,谋臣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类教训太多了,张良可不想晚年步入断头台。后来张良帮助刘盈保住太子之位,更是犯了刘邦忌讳,但没有立即出手收拾。张良感知到危险,专心修道、崇信黄老、闭门不出、欲轻身成仙,差点饿死家中。试想,若是张良受封三万户,发生这种事情,刘邦能容得下?不会欲除之而后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