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比刘邦会用人?开啥玩笑

慈禧比刘邦会用人?开啥玩笑

阿元

古代中国最会用人的统治者是谁?看过众多排行榜,排在前几位大约是刘秀、刘邦、李世民、朱元璋。注:排名不分前后。

这样的说法,当然不能说是错的,但其实没有啥意义。

这些君王都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

哪个王朝的开创者,不会用人呢?

是秦始皇?还是成吉思汗?或者是赵匡胤?

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会用人应该是他们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否则没有成功的可能。

但如果谈到最字的话,是一个当代中国人,最为痛恨的女人。

如果说妲己被大小儒们整成最恶毒的女人,那么慈禧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绝对是最让人憎恨的女人。

虽然现代对慈禧的评价低到了极点,把近代中国遭受的苦难的责任,几乎全落到了她的脑袋上。但如果客观评价一下,你会发现慈禧在用人方面,在非创业皇帝中,位居第一。

慈禧在用人方面,基本上做到了唯才是举、充分放权、用人不疑、不翻后账、不穿小鞋,最重要的是亲属基本不用。

和汉人建立的王朝相比,清王朝统治者要做到唯才是举,更加的艰难。

艰难的原因是满汉大防。

光绪年间,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盛昱曾经感叹说:“八旗之人不及汉人百分之一,八旗之京官乃多于汉人数倍。”

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骨子里依靠的还是满族官员、军队,对于汉族官员大加防范。

在清朝的各级政府机构中,官员的设置都是重满轻汉,重要部门设置满汉两套长官。实权掌握在满官手里,汉官“备员”而已。一些重要的职位,如内务府大臣、理藩院尚书等,规定只能由满族贵族担任,从未授予汉人。军机大臣,特别是首席军机大臣,同样只能由满族贵族充任。各地的总督、巡抚也大多用满人。军事领域,任用汉员为统帅更是清廷的禁忌。圣祖康熙征噶尔丹,世宗雍正时征噶尔丹策零,高宗乾隆征廓尔喀、缅甸和大小金川等,都是任用亲贵大臣统兵征伐。即使其间有特例,如康熙平定吴三桂时,也曾用了一批汉将;乾隆时任用张广泗为总指挥出战金川等。但受“满汉分畛”传统思维的影响,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或遭排斥,或被杀,结果都非常凄惨。

那是一个汉人官员想当奴才而不得的时代。

在皇帝面前,满族大臣才能自称“奴才”,而汉族官员则要自称“臣”。如果汉人大臣使用“奴才”的自称,轻则被呵斥训教,重则罚俸杖刑,甚至丢官丧命。

“奴才”表示的是一家人,“臣”是给外人用的。

想重用汉人咋办?让汉人加入汉八旗,然后再封官。

满清看不起汉人最明显的措施,是满汉不通婚。人家怕汉人把满人的血统给埋汰了,宁可娶蒙古人。

有人说了,你这不瞎扯吗?那谁谁,顺治皇帝最喜欢的老婆董鄂妃,不就是董小宛吗?

还有乾隆皇帝的贵妃,一个是高佳氏一个是魏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中的高贵妃与令贵妃,不都是汉人吗?

还有电视剧中乾隆下江南时,遇见了紫微的父亲夏雨荷,不也整出孩子了吗。

别逗了,董鄂妃是正经的旗人,说她是汉人,才是扯淡。

至于那些所谓的汉人皇妃,都是抬了旗,也就是混进满人队伍里的汉奸。

即便是汉人抬了旗,还是被满人看不起。

范文程,著名的汉奸,官当的贼老大。他努尔哈赤起兵时就跟着干,在皇太极时期就是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

范文程老婆贼拉的漂亮,结果叫豫亲王多铎给看上了。

那会儿是多尔衮当政,多铎是多尔衮的弟弟,权势老大了。一天,多铎趁范文程不在府中,就把他老婆抢走了。

范文程生气都不敢。在上朝的时候见到多铎,笑脸相迎,生怕多铎在找他麻烦。最后还是多尔衮看不惯弟弟的霸道行为,替范文程将老婆要了回来。

满头绿光的范文程老感谢了,趴在地上,那头磕的,啪啪的。

但清帝国末年,满族人因为不好好学习,所以不能天天向上,人才越来越少。

咋办呢?慈禧想到的是重用汉人。

慈禧是个爽快人,说干就干,打破了大清帝王重满抑汉的传统方针,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一大批汉人,扑灭了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军。也让慈禧时代成为清王朝中,唯一一个汉人大展风采的时代。

虽然在咸丰时代,曾国藩的湘勇,已经成为清王朝对抗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军,但出“重满抑汉”的考虑,咸丰对曾国藩更多的是打压。比如1854年湘军攻占武汉后,咸丰帝大喜,说:“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他一时兴奋,要任命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结果旁边有个人插了一句:“曾国藩以侍郎衔在籍丁忧,现在还是个平头百姓。一个平头百姓能够一呼蹶起,这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啊”。咸丰听后一个激灵,让曾国藩做巡抚的事就再也不提了。

但慈禧掌握政权之后没有多长时间,曾国藩便被受命统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军务,四省的巡抚、提镇以下官员全部归他节制。随后,依照曾国藩等人的建议,一大批汉人官员被任命为封疆大吏和地方大员,如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刘长佑为广西巡抚、郑元善为河南巡抚、李续宜为安徽巡抚、严树森为湖北巡抚、毛鸿宾为湖南巡抚、江忠义为贵州巡抚,另有一大批汉人成为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等。

这是自清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用“大换血”来形容毫不为过!

“大换血”中,慈禧真正做到了按功封赏,唯才是举。

请注意,慈禧重用的是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等都是没有抬旗的。

更重要的是,这次受到重用的,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有的甚至连高等功名,也就是进士资格都不具备(如左宗棠只是个举人,刘坤一更惨,仅仅是个秀才,相当于初中毕业,完全是凭军功出身),同时将这么多省区的军政大权交给汉人,这个手笔也太厉害了!

满人亲贵们不干了,这还了得!这不是要断送祖宗200多年的江山吗!?这也忒冒险了!但是,这些埋怨和抗议都被慈禧一句话给挡回来了:“不用他们,可以啊,那就请你们上前线收拾烂摊子吧!”

那些亲贵们立马就没动静了。

事实上,慈禧经常在处理政事的时候,采用一些类似女人耍赖的小手段,比如不重用汉臣,你们满人亲贵上前线好了。这样的小手段虽然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因为它确实不讲道理,但效果显著。

1866年12月,奕诉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招收科举出身的人员,学习天文、数学。保守派代表,大学士倭仁亲自出马,上书慈禧太后,坚决反对。他认为,让科举出身的人员向外国人学习天文、数学是斯文扫地。他声称,中国之大,不愁没有人才,只要多方访求,一定可以找到精通天文、数学的人,为什么一定向外国人学习呢!

跟一个所谓的大儒去辩论,基本上是找死的活儿。

因为大儒的理论出发点是孔孟之言,只要你不敢说孔子、孟子是错的,那你没个赢。更何况以慈禧的文化水平,孔子说了啥都不知道,怎么办呢?

慈禧也不和他吵,你倭仁不是说咱们有的是人才吗?那你找几个来看看好了。让他保举几名精通天文、数学的人才,并由他负责选定地方,办一个天文数学馆与同文馆分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下倭仁傻眼了,一肚子儒家经典全成了废物,只好承认找不着人。慈禧太后又让他到主持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也就是协助工作。

倭仁一向痛恨洋务,现在要他去办洋务,感到是对自己侮辱。更重要的是他对洋务一脑门浆糊,真正的啥也不懂,连评头论足都找不着门,只好再三推辞。慈禧太后却不肯收回成命,弄得这位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难堪。他到上书房给同治帝讲课,有所感触,不禁流下了眼泪。倭仁最后以养病为理由,奏请开缺。经慈禧太后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职务。

更难得的是,慈禧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等大大小小的内部起义之后,并没有卸磨杀驴,也没有因为他们手握重兵而除之而后快。历史上,虽然曾国藩对湘军进行了裁军。但12万湘军,仅仅裁减了两万五千人。

而且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一个没动,还大大的增加。

在编练新军之前,清王朝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一直是湘淮楚军为主。

编练新军,也不是对湘淮楚军不放心,而是中日甲午之战中,腐败的湘淮楚军,失去了战争能力。而且编练新军的,还是汉人,袁世凯。

而慈禧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等一大批有能力的汉人,也一直做到了放手使用,基本上做到了五不:不揪辫子、不穿小鞋、不拖后腿、不算后账、不杀功臣。还有只要你不犯原则性错误,就一直重用。

这一点,历史上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等几个,最英明的皇帝,也做不到。

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入侵新疆,盘踞新疆大部。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1874年(同治十三年),慈禧派左宗棠收复新疆。

就在这个时候,左宗棠突然给朝廷上了份奏折:我不干了!为啥呢?我要到北京来参加会试。

好比一个退休老大爷,突然不想买菜、带孙子了,也不跳广场舞了,嚷嚷着要去参加高考。

左宗棠可不是寻常老大爷,此时他官拜陕甘总督,堂堂封疆大吏,而且正在筹备收复新疆。大战在前,他咋突然想到要进京赶考呢?

原来左宗棠虽然官当的贼拉的大,但学历相当的低,仅仅是个举人,相当于高中毕业。

有人可能奇怪了,左宗棠大才啊。中国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么一个大能耐人,学历咋这么低呢?

“考运”不佳。

左宗棠的秀才身份,也就是初中毕业证,是“纳资为监生”,是花钱整来的。

到高中毕业考试,也就是考举人的时候,也整的磕磕巴巴的。

当时考官胡鉴给左宗棠的考卷批了个“欠通顺”,已经名落孙山了。但发榜前,皇帝突然给湖南增加了6个举人名额,左宗棠才侥幸过关。

但左宗棠在考场上的运气,也用光了。三次赴京赶考,都铩羽而归。

左宗棠是个极有性格的人,三次不中,他怒了:不考了,回湖南乡下,当农民。

作为一个文人,这是左宗棠的一块治不好的心病!

满清时期,除非考上进士,才有资格在死后的谥号上,配一个与功劳相符的文字;而左宗棠只是个举人,他的政绩,全是打仗得来的,岂不是以后的谥号,为武?

文人是打心眼里看不起武人的,所以左宗棠受不了。

为啥以前不提呢?年轻,不着急。而这一年,左宗棠62了,清代的高考(会试)缺德,三年一次。这波赶不上,左宗棠可能就永远赶不上了。

接到左宗棠的请示报告,慈禧表示理解,颁布懿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升为东阁大学士。

可能是左宗棠的这个做法,和他大英雄的身份合不上,所以有人为左宗棠找了个理由。啥呢?为了能实现入疆平叛的伟大理想,怕慈禧老太婆不放心啊,哗,左宗棠往自个儿身上泼了一大盆脏水。

他们认为,左宗棠要求进士加身,与两千年多年前的王翦伸手向秦始皇要良田豪宅,有异曲同工之妙。

秦始皇派王翦带60万大军灭楚。

60万大军,几乎是秦国大部分野战力量。王翦怕秦始皇不放心啊,一路上不断派人,管秦始皇要钱、要土地。意思是我就是个贪官,没啥野心,你把心放肚里吧。

相似的,左宗棠带着大军收复新疆,也怕慈禧心里打鼓。左宗棠的战力太强了,万一他平定新疆后,割据为王,咋办?

所以左宗棠学王翦,开始埋汰自个儿,慈禧这才放了心。

左宗棠为了国家领土统一,竟然不顾身份自污,真当得起‘左公’之名。

这种说法实在是扯淡。

1860年5月,左宗棠开始筹备团练,军队取名“楚军”。楚军名字一出,曾国藩首先吓一跳。他当即投反对票,这咋行呢,这不是造反吗?建立军队那可是国家行为,是你一个小举人能干的事情吗?

左宗棠本来就看不起曾国藩,整个兵,叫啥啥湘勇,整个一民兵。一听就是土豹子干的事,这不是自己灭自己志气吗?楚军多威风,干吗自己将头上标签往小里贴?左宗棠对曾国藩表示不满:你怕我不怕,你办湘勇,我办楚军,楚包括湘,你看着办。

左宗棠办了楚军,李鸿章后来又整了个淮军,慈禧一声也没吱。

事实上,慈禧她对认定的人才,也就是各方大员,用人不疑到了,他们可以自立的程度,难道还怕左宗棠独霸新疆吗?

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尤其是李鸿章的淮军,慈禧基本上放手使用。

自曾国藩实授两江总督后,大清各省的督抚基本被汉人收入囊中,经曾国藩一手提伯的督抚大员人数达到二十三位之多。同样,作为后起之秀的淮军集团更是青出于蓝,经李鸿章一手提拔的省部级(尚书、侍郎、督抚)共有三十八人之多。

尤其是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达二十多年,一手建立的北洋实力,巨大到可以独立与日本开战的程度,也没有看到慈禧有啥特别防范的措施。

因为慈禧老太婆用人不疑、用人不防,起码是不咋防。以至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地方大员,实力强大到可以把慈禧扔在一边,自己玩东南互保的地步。

东南互保发生在1900年。

中日甲午之战后,欧美日列强发现了清政府的虚弱,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国出兵占领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接下来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今广东湛江)。

在列强不断入侵的情况下,慈禧发现清政府一点招也没有,无兵可用。

清帝国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淮、湘、楚各军,和被打断脊梁的癞皮狗差不多,立不起来了。

编练北洋新军数量不多(总计七千),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咋办?

有大臣汇报,说义和拳老厉害了,刀枪不入,洋人根本不是个儿。

慈禧信了,广泛发动群众,想用义和团的汪洋大海,把帝国主义列强都给淹死。

随后,慈禧霸气地向十一国宣战,帝国主义列强组成了八国联军进攻我大清。

这个时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地方大员,怕打不过八国联军,更怕自己的势力受到损失,捅咕着和各参战国达成中立协议,称东南互保。

他们称皇室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东南各省不掺乎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战争,不与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作战。

这些督抚的行为,相当于已经自立;东南互保条约,相当于于独立宣言。

但过后,慈禧也没有把这些大臣怎么样,该用还是用。

尤其是袁世凯。李鸿章死后,慈禧任命他为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

不要说慈禧对这些大臣已经失去控制。

中日甲午战争后,慈禧把李鸿章从中国实力最大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位置上拿下,调整为权利大大缩水的两广总督,也没看李鸿章有啥反应。

随后,又把李鸿章调回北洋,与各国谈判,李鸿章也没敢出啥幺蛾子。

至于说李鸿章是为了中国利益、民族大义,没有人更适合去谈判啊,不得不北上的说法,纯纯的扯淡。

《辛丑条约》的内容,几乎是没办法更加丧权辱国了,派条狗去,也没有办法,比李鸿章谈的更差。

其中的原因,最重要的居然不是清政府实力太差。

抗日战争的时候,中日实力对比,可以让人绝望;但中国人并没有放弃抵抗,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和抗日战争时相比,庚子国难时中国更有可能取得胜利。最差的结果,不过是打上14年。因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巨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辛丑条约》之所以让中国损失巨大,最重要的原因是,那些参与东南互保的地方实力派,让帝国主义列强看到他们没有坚决抵抗的决心,从而狮子大开口,把中国整黄铺子拉倒。

慈禧对清政府的控制,直到她死之前,依然有力。

1905年,慈禧把地方实力派中,势力最大的袁世凯、张之洞调入北京,两位也只能乖乖听话。

和慈禧的用人之道相比,袁世凯那一套,啥啥亲自给士兵发饷;任用亲信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等等小手段,啥也不是。

证明慈禧是历史上最善于用人的统治者,是她取得的成就。

慈禧在他老公咸丰皇帝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绝对的烂摊子。

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列强的虎视眈眈。昔日强盛一时的大清帝国,就像一艘破船,处于风雨漂摇之中,随时可能沉没。在这种情况下,慈禧显示出了超人的能力,通过大胆改革,为清王朝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纵观慈禧的作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的大清版。开工厂、修铁路、派留美幼童、建海军、建新军、鼓励实业兴国、废科举,甚至到引入君主立宪制度(当然可能只是在名义上),这一切与祖宗之法,与儒家治国观念大相径庭的改革措施,都是在慈禧当政期间,逐渐实行。

而这一主动开放行为,是西方思想能够进入中国,并逐渐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直到接受马克思理论的直接诱因。

古代中国还有别的统治者,创造过这样的奇迹吗?

慈禧比刘邦会用人?开啥玩笑

关注《历史有坑请注意》,《中的马屁》,长篇连载,每日更新,精彩无限。

真心建议大家关注下《历史有坑请注意》,因为是连载,所以很多内容很难在一章内说明白,不看上下文,就是一头雾水。更何况阿元还会有更多的精采内容上线,《爆笑三国》为您解读说阿斗到底是不是个笨蛋?诸葛亮是个阴谋家还是个伟大的统帅?刘备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关羽是高大尚的英雄,还是道德低下的混蛋?是诸葛亮还是刘备干掉的关羽等等迷题;如何教育孩子,阿元与您交流陪伴孩子成长的感受。

《历史有坑请注意》,欢迎您的光临。

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在看”和转发,以示鼓励!一个人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