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有些專家在農資上漲、糧價下跌的環境下宣傳土地流轉?

餵你才到我腰了


怎麼看待有些專家在農資上漲,糧價下跌的環境下宣傳土地流轉?我下邊談談我的一點不成熟看法。

一家一戶的土地承包方式對我國農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解決了我國人民溫飽。但目前這種方式也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方式機械化程度低,農產品生產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種地不賺錢導致了大量農民外出打工,而且外出打工農民工數量不斷增加。農村出現了“空心村”、土地撂荒等一系列問題。而經過土地流轉可以實現規模經營,有利於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未來農村土地絕大數肯定要流轉,農民可以以土地入股,還可以進入合作社或是農業公司打工,收入也有保障。

雖然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土地流轉,但是效果並不理想,許多流轉土地的經營者均以賠本收場。但是,土地流轉是發展趨勢,國家應該加大對規模經營的扶持力度,促進其健康發展。



首都農業人


土地流轉說白了,就是讓農民下崗。在當前農業不景氣的情況下,農民土地流轉根本無法獲得比較合理的流轉費用。

而且對於那些已經四五十歲,五六十歲的農民來說,土地流轉後,他們的出路在那裡?還像以前似的去建築工地去打工?據我所知,農村以前比較忙碌的瓦匠師父現在都沒有活幹。去工廠打工?五十以上的農民,沒有經驗,沒有技術那個工廠會用?

全部都改成養殖業?明顯不現實,那樣又會造成養殖業的過剩,而且養殖業的發展也必須是循序漸進的。

就因為這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民雖然面臨著糧食掉價,生產資料漲價的雙重壓力,還是無法放棄自己的土地。他們毫無怨言的勉強維持著他們的貧困生活。

農民出路在那裡?需要專家拿出切實可行的,能夠讓大多數農民能夠接受的意見,而不是簡單的說教,和什麼旅遊農業之類不適合大面積推廣的辦法搪塞人。



佔禮文化雜談


我一直反對土地實行“流轉”,你這一個問題牽涉幾個關鍵詞,來一個一個地回答。其實在頭條上,這些都是重複。

關於“農資”上漲,我姐夫哥就是在經營除農藥外的所有農資的。我一年還是要回幾次老家,加上我們兄弟姐妹共7個(現在已經是7個家庭)都集中在一起居住在姐那裡,知道這方面的就多了。我是這樣分析的:一是農資生產廠家本身的人工和物資原料上漲影響引起終端價格上漲;二是農業衰敗,散戶、小戶種、養減少,銷量逐年下滑,廠家、商家為確保全年的總體收入採取的單位利潤上調趨勢引起的。去年和20多年前比,姐夫的各類農資銷量本來減半,但區域也發生了較大變化:20年前只針對10個就近村銷售服務都忙不過來,現在是針對6個鄉鎮的100多個村獨家經營都沒業務,你就可想而知!說實在的,經營農資是最笨重的生意:資金量大、利潤低、苦力型!幾包肥料,上車、下車搬過去搬過來,賺幾塊錢。好在哪?廠家都是賣了才給貨款,就這一點!

真正的農民要克服這個困難多容易,如果你這個困難都克服不了,就別當農民了!一點自然有機肥都沒有,全靠買,種地只會朝天一把化肥,結果產量又低、品質又差。自家的有機肥為主,生長期內需要的節子上少用點化肥也是必要的。過去農民多數種子都自己留的,現在呢?我上農校放了寒假回家過年,到了臘月27那天,我們家一鄰居到家找我媽,說話繞來繞去,半天才向我媽說過年她家沒麵條,“借”幾斤麵條!我媽給了她兩捆有7、8斤吧,說,借啥借,拿回去吃。我心裡很不舒服:土地下戶都7、8年了,各家各戶雖然“存錢”沒多少,但“餘糧”還是多的!“吃”根本就不是問題了,過年還沒麵條!我媽說,這一家,豬毛都沒一根!懶死人,沒養豬就沒肥,沒有肥就沒有糧收的!我媽又說,三個半大子娃兒,兩個大人,過年豬都沒殺一個,只吃飯,肉、油都沒,盡吃米麵,一人要吃幾碗!年年多早就斷糧了!

大家說呢?

至於第二個問題是糧食價格走低,這個事情我們都無奈!有三:第一是進口(略);第二是農民的市場不在了!過去農民背幾十斤糧去市場賣,不管三角五角一斤,是生產者(農民)與消費者對接後得的淨收入!現在,中間商做生意,生產者出手價低賣不脫,消費者價格高吃不起!第三是農產品品質日趨下降!種養切割開來,種沒有有機肥;養又用激素過催長!還無計劃無序競爭消耗農業產業應有的利潤!

這一些是本可解決的但無人解決……

最後一個才是“土地流轉”,這是個不成熟的提法!現在要“適度規模經營”農業才有出路,自己“一畝三分”地誰也吃不飽、不夠用,所以誰都不會對土地負責任或全依賴。撂荒是必然的!但是採取“流轉”,要給錢,農業成本問題考慮過沒有?土地資源好寶貴,但要利用又何其難!適度規模、成塊連片、充分利用機械化、種養結合降成本提品質、以家庭農場模式構建“農業經濟(收益)綜合體”才是農業的出路!

至於土地,農民實行有序分流,解決一點點退休養老金後不願務農的交出土地統一整治適合機械化後交給能務農的家庭才是對的!

農業要復活,決不能拍腦袋的!

謝謝!



一號農民王永堯


在這個問題上,我做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也是難以回答。

現在國家,對農村各項惠民補貼多了,也如玉米今年補貼每畝八十元,大豆今年可能補到三百元每畝,小麥補貼八十元。那麼在算一下,每畝地從種到收的成本,以玉米為例。耕地每畝25元,播種,直播每畝16畝,覆膜為35元。覆膜產量高一些,因我所居住地在赤峰北部,約260公里。這裡無霜期在一百二十多天。活動積溫為1900到2300左右,如覆膜種植120天的玉米免強成熟,直播就一百天都得看年景好壞,也就是說一年的雨水,春天到秋天的氣候,霜來的早晚等不卻定因素,產量在300公斤450公斤不等。覆膜高產一些,在500公斤到750公斤之間。那麼覆膜成本高一些,每畝膜在40元左右,每複合畝肥以40公斤計為100元左右,尿素25公斤在45元左右,籽種以一二十天的,先正達408玉米雜交種計算,每袋90元,種一畝半地,為每畝種子60元,滴灌管為每畝100元。除草劑在10元左右,收割每畝60元。因覆膜防上茬作物根扎膜,必須旋耕每畝20元。水電費以澆二次計,為50元左右。那麼所有的費用相加,每畝投資為550元。以每畝平均產值1200斤乘0.8元計為960元。減去開支剩下430元,如果在去掉人工費,基本白玩。

那麼如果向提問者所講,農資物價上漲,糧食值下跌。三農也就真成問題了!是讓農民下崗嗎?什麼解決農民問題,如果讓農民自己為糧食定價,農民根本沒問題!我在弱弱的問一句,土地流轉了,我們這些中老年人幹什麼去?等養老吧,沒老呢。打工吧,沒有人用。是不是又有了農民,農村的三農問題?中國農民為中國,乃至世界做出了,巨大而不可磨滅的貢獻。抗戰時期,我們農民以飛蛾撲火的精神,前仆後繼為國捐軀。建國初期,我們勒緊腰帶,交公好糧,我們吃秕糧。以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養活世界百分之十九的人口。中國農民何等悲壯,可歌可泣。

現在來農村看看吧專家們,收糧沒有。











巴林盧永財


一說糧食降價,土地流轉,咱就談談為什麼糧價低的原因,為什麼糧價低呢?是因為國家管控不讓糧價漲起來,糧價低農民就會對種地失去耐心,不掙錢誰還種地啊,這就為流轉土地打好了天時基礎,理順了道理,就明白了國家的措施手段也並不怎麼高明。農民在這個時候有的願意流轉土地,有的不願流轉,不願流轉的有幾個原因,第一對國家流轉土地的政策不信任,認為真要是把土地流轉出去拿不到錢怎麼辦?第二是流轉出去的土地,到最後糧食漲價了那點錢不夠買糧錢怎麼辦,第三自己有能力工作土地流轉了還不想出去打工,還想自己再種一些年。究其原因還有等等。這就要看國家出臺的政策連貫性。就看中央政府得了!


光腳的扛鋤人


清明節我回陝北老家,看到雖然一冬無雨,可是農民還在積極備耕,有人用驢馱著水桶給山上送水栽樹,馱糞筐給山地施肥,當然退耕還林也做的很好,人還是要勤快。反觀關中農村,由於種地都靠機械、化肥,,種地的人都幹了什麼?種子、化肥、機械費用一扣除,當然不掙錢,青壯勞力都去打工掙錢,連五十歲以上的大媽級、六十歲的大爺級都去打工(建築、裝修,家政),一般打工有歷史十幾年的,都在城裡買了房,老家的土地種的糧食夠自己吃,最多收種季節回去招呼一下,耕種僱拖拉機、收麥子收割機可以把麥子送到晾嗮的場院,這就是在現今的土地私有制度下農村的現狀。“城裡人”到農村租地搞蔬菜基地,多數是外行,而且多是束手當老爺,大部分時間在城裡做其他產業、請客、鑽營、享受,騙補貼,其實這些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前多年從農村出來的的“能人”。破壞了集體所有制就成了今天的現實。


桃源先生504


一天同一80多歲老農閒談,說到農田拋荒和土地流轉問題。老農說:從我記事時開始,農村實行土地改革,私人有田契的土地,只要不是地主、富農,國家承認土地是私有財產,由新政府頒發土地證,允許自主買賣或繼承。沒有土地的佃戶和貧顧農,由土改工作隊將沒收的地主富農的土地按人均分給他們耕種。政府將所分發的土地重新頒發土地證,為私人所有,允許自由買賣或永久繼承。

五二年成立互助組,勞動力多的幫勞動力少的,土地還是私人的。後來參加農業合作社時,是採取土地、耕牛、農具自願入股的方式,土地生產資料由合作社統一管理耕種。收穫的作物除上繳國家留足種子外,按參勞的天數和入股的股數進行分配。當時有不願參加合作社的依然單幹。當時的口號是:入社自願,退社自由。雖然入了社,土地還是私有的,土地證保障了農民私有土地的權利。讓農民覺得只有經營好自己的土地,才能過更好的生活,只有多交公糧才能對得起共產黨和新政府。後來…後來……他的聲音嘶啞了、低沉了。吸了一支菸才又說:土地證雖然還在,但土地已變成集體的,只有了經營權沒有了自主權。改革開放後,農民又獲得了土地承包權,過上了好日子。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他們對土地的依賴已經淡化,農業的投入與產值難以滿足消費的需求。務工與務農的收入相差懸殊。留在農村的大部分都是老、小、病、殘,多好的土地只能荒蕪。……


不要再讓我失望


現在的一些磚家,就是用磚砸農民的磚家,它們光出一些看似為.國為民實則是坑老百姓害老百姓的餿主意。現在農民種田不賺錢,養家餬口實在難,日子過得不算甜,四處打工好心酸。有的磚家蹦出來高喊要把農民的土地來流轉出去。

現在種田是不賺錢,但耕地足農民的命根子,都流轉出去],農民幹啥?現在種田的最年輕的也四五十歲了,大郜分 都是六十多歲的人,按城裡人己到退休年齡了,進工廠根本沒人要,工廠現在都是自動化,智能化,五六十歲己人老眼花,適應不了工廠快節奏。進工地也幹不了幾年了,再說耕地都流轉了,工地少,打工的多難找活,老闆開的工錢肯定也少。有地種起碼能解決溫飽。

中國的社會性質及基本國策是耕者有其田,這也是保證國家的發展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重走拉美國家發展失敗之路。土地都流轉出去了,對農民的生活是雪上加霜,失地農戶大量湧入城市,將對城市產生巨大的壓力。

耕地現在流轉出去了,農民可能永久失去了土地,自己失去了養老的依靠,兒孫們再也沒有了土地,將成為真正的無產階級。


李彬v3nd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當前,我們看到各地農村都“空心化”,有的地方農村更加嚴重。原來農村人多熱鬧的景象一去不返了,從而就出現了專家嘴裡所說的“空心村”,其實質就是農村人口結構變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以及“留守婦女”,由此而來的是,大批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還有部分六七十歲的農村老人也進城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收入。這就是現在各地農村出現的最真實的情況。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其實,只要我們看看這種景況,對農村社會的發展就感到隱憂,但也無可奈何。其根本原因是,農民種地收入低微,甚至虧本。面對這種情況,農民不得不進城務工。就如同題主所說的,農資年年上漲,糧價下跌。從這個現實來看,這也是專家們最希望看到的情況。可以說,正中專家下懷,從而實現他們提出的“土地流轉”政策落地。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有利有弊,我們既要看到土地流轉的有利方面,也要看到農村的社會現實,具體如下:

第一,使糧價與社會物價保持同水平增長是解決農村所有問題的根本。

近幾年來,社會物價不斷增長,農民種植糧食經過加工後的價格也不斷增長,而作為糧食的直接生產者農民,並沒有從中獲得收益。農民種地生產糧食不賺錢,且生活成本不斷增加,種植莊稼投資成本越來越大,農藥、化肥、種子、機耕費、人工費,還有澆地、施肥等等的費用不斷增長,農民被迫拋荒土地外出打工。這種現象的實質就是糧價與社會物價嚴重脫鉤。我們可以實事求是地說,在這種物價體系下,不管是現在農民種地,還是今後流轉土地規模化種植,無法從中獲取收益,沒有利潤可圖,是沒有任何人耕種土地的。因此,只有使糧價與社會物價保持同水平增長,或者超出社會物價水平,讓農民把辛苦轉化成收益,這才是解決農村所有問題的根本。否則,任何調整都是徒勞,最後吃虧的當然不是專家,仍然是農民。

第二,專家提出的土地流轉正是對糧價控制的結果。

從農民的角度來看,糧價上漲,收入增加,他肯定不會也不願意背井離鄉進城打工;但專家在綜合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作出農業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主張,即要推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從而實現農業的發展,農村經濟的振興,這樣的想法當然是完美無缺的。我們看到,現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為農民進城務工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選擇渠道,也因此,青壯年農民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土地拋荒的數量持續增加,這樣以來,就為專家制定的土地流轉政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期。可以說,前有困,後有果,這一切正是專家們設計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加速推進了土地流轉的發展,使專家當初制定的政策得以實現。至於之後發展效果,只能由時間和農民來檢驗。

第三,土地流轉的積極作用非常明顯。

農民進城落戶後,把自己承包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以流轉的形式給了種植大戶,這樣也拓展了農民的就業空間,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從更大程度上解除了農民對土地拋荒的顧慮,拓寬了農民增收、多收和就業渠道。這樣以來,進城農民通過土地流轉,使一部分職業農民成為土地種植大戶,他們可以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大型農機械進行耕種作業,不斷實現專家心目中所規劃的“適度規模化經營”,以此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從而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收益。我們說,這僅僅是處於描繪藍圖階段。

可以肯定地說,這種理論的設計和想法是非常成熟和完美的;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通過流轉土地產生的這些種植大戶,因勢利導發展規模化經營,所種植的糧食作物價格仍然受到控制,仍然這麼低迷,投資成本仍然不斷加大,仍然未能實現市場化的資源有效配置,專家們有沒有考慮到,這些種植大戶還會悶頭耕種下去嗎?

第四,解決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農村產業。

雖然當下農村出現“空心村”,這也是專家冥思苦想給農村設計的發展模式,有積極作用,但負面作用也顯而異見。其根本原因在於專家未能深入到農村生活中去,未能真正讀懂農村這本教課書。我們看到,雖然通過土地流轉,可以解放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方面實現就業,甚至轉移到城市定居生活,從而降低了從事農業的人口比例,但這部分農民畢竟是很少的群體,佔的比例相當小。

而大多數農民還是要依靠土地生存,這是今後相當一個時期都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因此,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從土地上解決,從發展農村產業方面來解決。就這是要使農民生產的糧食作物、農產品等價格由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和調控,從而吸收社會資本、民間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有利要素向農村合理有序流動,從而提高農村社會發展的經濟效益;從長遠來看,這也有助於城鄉貧富差距的縮小,有助於城鄉生活的接軌,也有助於城鄉一體化的逐步實現。

總之,農村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也是農民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到底流轉後的效果怎麼樣?到底如何讓農民從中獲得相應利益?我們還有待觀察。但,當前農村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變,也就是說到2027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到期後,再延長30年不變,那就是到2057年後才有可能重新劃分土地,實行土地再分配;但伴隨著土地確權工作的結束,土地流轉成為農村社會最重要的問題,專家所設計的政策和所描繪的農村發展藍圖,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們拭目一待!

條友們,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我們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這個問題提問的本身就顯得有些無理取鬧,農資上漲、糧價下跌這不是事實嗎?現狀確實如此。那麼推動我國的土地流轉不應該嗎?顯然也不是,當前我國農村生產經營效率過低的現狀就決定了我國有必要積極推動土地流轉政策,實現我國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管理,這是未來我國農業的發展趨勢。所以不要認為有些專家宣傳土地流轉政策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科學興農認為這種想法真的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那為什麼我國要推廣土地流轉呢?

對於當前我國農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這是毫不誇張的,新中國成立之初也是從土地改革開始著手農村農業生產改革,然而如今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當前土地種植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的農業生產形勢了,而且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之後,農村閒置土地都是當前農業所存在的問題,解決農村土地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據農業部數據,我國土地流轉面積超過4.6億畝,佔到我國當前總耕地面積的30%,這也說明當前我國土地流轉已經有所小成,而且有望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的發展趨勢。

土地流轉是否我國獨有?

近幾年我國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土地流轉,然而這卻不是我國所獨有的一種土地經營政策。對於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土地所有權是屬於個人的,土地買賣是再為平常不過的事,農村土地更是如此,比如說美國農場主是具備使用、經營權利的,在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在政府的監管下進行轉讓。

為什麼說土地流轉將會成為我國未來農業發展新趨勢?

科學興農認為有幾點是非常關鍵的,首先通過土地流轉將農村閒置的土地歸集起來,提高了土地有效利用率。其次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城鎮化速度的加快使得農村人口加速城鎮轉移,然而通過土地流轉提高了農村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又為農民增加了收入。其三降低了農業經營成本,通過土地流轉土地經營者可以獲得更高的議價權,降低農業經營成本的同時還可以賣出更高的價位。

綜上所述,對於土地流轉,這是勢在必行的一個政策,近年來“專家”這個詞似乎不見得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對於專家宣傳土地流轉政策個人還是非常認同的,這不是個別人能夠左右的,無論長期還是短期,對於我國農業發展都是一件比較有意義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